![]()
作者:秦朔
來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01
1987年的一天,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一位85級本科生沒有去上課,而是在“飲水思源”校訓碑旁邊的梧桐樹下發呆。
那天他起床晚了,上課要遲到,走著走著,忽然停下來問自己:為什么要急匆匆地去上課?上課為了什么?為什么要學習?人為什么要吃飯、要睡覺?所有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擊中了這個年輕人的心。這突如其來的念頭折磨了他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他茶飯不思,對別的都沒了興趣。
此后38年間,這位大學生又讀了研究生,工作幾年后開始創業。1999年參與創立攜程旅行網,并擔任CEO兼總裁;他也是如家酒店的創始人之一和第一任CEO;2005年他創立了華住集團,先后創出漢庭、全季等酒店品牌,持續推動中國住宿業的發展。
![]()
他就是中國最著名的連續創業者之一的季琦。
2006年季琦提出,“如果說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引擎主要靠制造業,未來三十年中國服務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從攜程到如家到華住,大多數中國商旅人士應該都體驗過這些服務業的指標性品牌。
根據《HOTELS》雜志發布的2024年度全球酒店集團排行榜,華住集團以超過100萬間在營客房規模,從去年全球排名第五升至第四,超越了洲際集團。漢庭品牌則在“全球TOP50酒店品牌”榜單中,位列第一。
而所有這一切的起點,都源于當年在梧桐樹下的思考。
02
2025年10月,在華住創立二十年之際,作為創始人的季琦,推出了《心生之境》一書,其含義是“我們的人生和實踐,都是我們心的產物”。
![]()
“當初梧桐樹下的思考,一路走來到今天,走過了千山萬水,歷經了千辛萬苦,也收獲了眾多喜悅。所有這一切,實際上只是那次形而上思考后的形而下表達。”
所謂“形而上思考”,在季琦看來就是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領域的探索,如對宇宙、生命、人生意義的根本性思考。比如,欲望是“形而下”的,美則是“形而上”的。
季琦認為,人的事業,人的生活,所有的行為,甚至一生,首先都是形而上的事情,沒有形而上,不可能有形而下的展開。“形而上是綱,形而下是目,綱舉目張。”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中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上下求索》,上、下即指形而上和形而下。
“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支撐我的并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金錢、財富、虛榮和成功故事,而是內心強大的信仰、是超出物質的精神追求、是取法乎上的形而上。”
“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對形而上的思考,包括宇宙、世界、人、社會、從哪來、到哪去。”
“如果你要建立豐功偉業,你的形而上一定要非常高遠,非常堅定。只有這樣,形而上的種子在一片豐沃的土地里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而中國正是這么一片豐沃的土地。”
從季琦的這些言語可見,他是一個有大格局、大思考之人。但同時,他又非常低調,說“絕不敢奢望這些零碎的文字能夠流傳后世”,更不為揚名立萬,“我們在茫茫人海里,只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
之所以出書,一是“給自己一個記錄和備忘”,二是“假如我的孩子們長大以后對爸爸的經歷感興趣,可以讀讀”,三是“住店客人無聊時可以隨手翻翻,喜歡可以帶走”,四是“華住的生態鏈伙伴可以更好地了解華住”。
在書的自序中,他特別懇切地期望,“能夠幫到大家,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能夠有所啟發,有得,有所心得,有所借鑒,我就會特別開心,也算是善事一件。”
![]()
03
我和季琦是一代人。我讀《心生之境》的體會,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中國企業家在創出了世界級的規模(worldscale)、世界級的競爭能力(worldclasscompetitiveness)之后,開始有了世界級的商業思考(world class thinking)。
首先,以中國本土市場之大和世界工廠的定位,中國企業的規模早已是世界級的。在目前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其次,絕大部分中國市場都已是充分競爭的開放市場,要在這樣的市場上取得領先,并在出海開拓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僅靠規模擴張遠遠不夠,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目前中國市場各賽道的領先者,都有突出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如此方能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后,當中國企業從規模到能力已經發展到世界級的水平,對它們的經驗總結與提煉還是非常不充分的。雖然創作者和出版機構從公司史、企業家口述史等角度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總體而言,在商言商的“記錄式宣傳”色彩較濃,跳出商業看商業的深度思考和挖掘不夠。
也因此,我們還是更習慣以發達國家企業家的商業概念、觀念作為自己的標桿和尺度。
比如英特爾前CEO安迪·葛洛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提出的“偏執狂”(paranoia)概念;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提出的“改變世界”“專注和簡單”“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等觀念;
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重新定義公司》中提出的“賦能”(empower)的概念。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的“敬天愛人”和阿米巴經營原理;
美國風險投資家彼得·蒂爾提出的“從0到1”的概念。
埃隆·馬斯克提出的“第一性原理”的概念……
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這些年已經有不少關于中國企業經營管理之道的總結,如華為、小米、海底撈等等。而從企業家角度看,任正非、張瑞敏、寧高寧、劉永行等40后、50后中國企業家都形成了比較系統而深刻的商業思想體系,并在企業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比如任正非“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方向可以大致正確,組織必須充滿活力”的思想;
張瑞敏“人單合一”的思想;
寧高寧“三生萬物”“由簡入繁、以簡馭繁”的思想;
劉永行“敬畏大自然”“順勢而不隨流,明道而非常路,習術要善修正”的思想。
和這些前輩相比,季琦是一位在上海交大讀了7年書的標準理工男,他創業于互聯網時代,一直聚焦于服務業,其思想自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時代特征。
在我看來,張瑞敏的《永恒的活火》、寧高寧的《三生萬物》、季琦的《心生之境》等著作的出版,標志著中國企業家開始把哲學、文化、文明的思考與商業世界的實踐相結合,把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結合,究天人之際,通中西之變,成自家之言。我認為這是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商業思考的開端。
![]()
04
《心生之境》是99篇文章的結集,前面12篇統稱為“心”,講的是宇宙觀;后面87篇統稱為“境”,共分為“十年創業路”“做好一個企業”“華住哲學”“生活即藝術”“終點即原點”“從遠方到故鄉”“從出離到進入”7個部分。以心馭境,境由心生,心境合一,結構一目了然。
“心”如何到“境”,宇宙觀如何變成人生觀和事業觀進而驅動創業創新實踐?我從《心生之境》中體會到的基本邏輯如下:
1.元素無差別,基因信息有差別。
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離子和原子構成的,世界就是由幾種元素構成的。組成石頭的鐵和鈣與人體內所有的鐵和鈣沒有一點兒差別。那為什么產生了石頭、豬、人的差別?這就是基因編碼的不同。某種信息告訴你怎么連接、怎么分布,然后出來不同的物種、不同的物質。
2.意義在于過程,在于當下。
人生更像是一個旅程——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旅程。建立“當下”這個概念,對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比如,你吃飯時用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咀嚼、口腔和米粒上,會覺得飯特別甜、特別香。大部分人成了時間的奴隸,要么為過去所惋惜,要么為未來所期許,恰恰忽略了最豐富的“當下”。
3.本體無法決定意義,客體決定意義。
一個本體,是沒有辦法自己來尋找和定義意義的。意義是由客體定義的。如同一個鴨子,它的意義是由養鴨的人,由鴨子的孩子、家人、同伴們定義的,由除鴨子以外的所有客體所定義。
同樣,“我們的存在,對孩子來說是生他養他的爸爸,對太太來說是可以依賴和相伴的丈夫,對同事來說是一起工作的伙伴,對客人來說華住的意義在于住宿”。
4.世界沒有絕對真理,但人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必須尋求自己認可的真理。
雖然我們只是宇宙中的塵埃,還是能夠希望融到一種偉大與永恒里去,我們工作、事業、寫作、繁衍……,都是努力想留下點什么,希望能夠和光同塵。正像卡夫卡說的: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
就一般創業經商而言,并不需要先從宇宙觀、人生觀開始,更不要說想到這樣的深度。但季琦確實從大學二年級就開始思考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他學數學、科學,又研讀中西先賢著作,精研佛學、打坐,酷愛藝術、登山、音樂,孜孜以求宇宙之道、生命之道,并在連續不斷的創業過程中加以印證。在《心生之境》中,他甚至用了多個數學、物理公式來證明人生的意義。
05
以深度思考打底,輔之以個人經歷,季琦的商業思考顯得非常真誠和厚重。
為什么選擇做酒店?
他說:“小的時候的生活很苦,外面下雨的時候,家里也會漏雨。冬天根本睡不暖和,薄薄的被子上要壓很多衣服保暖。因為有這么痛苦的童年,我就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不在家里的人能有家的感覺,這個家是安全的、可靠的。”
用什么樣的態度做酒店?
他用熊彼得的一段話概括對商業的理解——“商業的典型成就并非在于給女王提供更多的絲襪,而在于能使絲襪的價格低到紡織女工買得起的程度”。他認為華住的根本目的在于價值創造,“從而能夠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并進一步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我們也許能夠改變這句古老的諺語”。也因此,華住的企業使命被確定為“成就美好旅程”,企業哲學則是“求真、至善、盡美”。
在很多方面,季琦非常商業,比如他提出華住特色的中國服務就是“像被子一樣貼身,像淋浴一樣知冷暖,像WIFI一樣便利”。但他又有自己的堅持。他強調華住應該成為一個“由價值觀一樣的一批人,志同道合的、做事業、成就偉大的平臺”,“有些加盟商跟我們想法不一樣,志不同不相謀,我可以不做這個生意;有些客人在門店打罵我們的員工,這樣的客人就進黑名單,你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知道,我們選擇拒絕”。
這背后的啟示是價值觀邏輯使然。季琦認為“客人和我們是平等的關系,平等的基礎是相互尊重”,客人是親朋好友,但不是上帝不是爺。
因為對很多問題想得深,想得透,季琦在經營管理中就很有定力和長期主義。
比如,在互聯網大潮來襲之時,他堅信“任何技術的發展都代替不了線下的實體體驗”,堅持華住的理想是成為“線下大王”。但同時,華住又全力擁抱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無人化,守正出新,注重平衡。
2008年華住自主研發了HPMS酒店管理系統,2013年率先實現了全場景免費WIFI覆蓋。目前華住的前臺模式最快可以實現10秒入住,在“華掌柜”上就可以完成預訂、身份識別/登記、選房、拿房卡、退房、續住、補領房卡、更換房間、開發票等操作。
持續的科技創新和進化,助力華住打造出了強大的會員體系和信息技術服務能力,成為品牌之外的雙翼。華住會作為一個高效的自主客源網絡,正在為近2.9億會員提供住宿和旅途服務,這樣的規模是一般互聯網公司也難以企及的。
而這背后,同樣有那些終極思考的支撐。季琦說,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和這個世界的連接,一個企業也是一樣,你的價值和意義也在于連接,連接越密,互動越多,價值越大。
![]()
06
著名學者許倬云指出,“長久以來,學者們都以為世界的管理學和經營學是以地中海周邊為起源,發展形成了一套特殊制度。歐美挾其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威風,席卷世界市場,于是,大家以為它們那一套管理學和經營學,乃是最先進也是最完備的”。
然而,歷史是會變化的。如日本一方面從歐美學習近代企業文化,另一方面也擁有一些自己的發展特色。松下系統的管理,就是將中國的儒家陽明學與佛家禪宗的精神結合的產物。
從春秋時管仲所在的時代開始,中國的企業發展有2000多年歷史,也發育出了“建立在人對自己良心負責之上”的儒商精神,同仁堂所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的近半個世紀,在全球化的商業舞臺上,中國企業從模仿起步,一步步演進到創新驅動。《心生之境》全面展示了中國服務業一位有代表性的創新企業家的思考和實踐經驗,它讓我意識到——企業是時代的產物,是企業家創新的表達,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呈現。
我還認為,如果這本書能夠讓中國廣大創業者、企業家更加重視“心”的問題,將是對中國商界的一個不小貢獻。
華住二十年,是中國服務業快速成長的二十年。《心生之境》中既展示了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化努力,又折射出創業代企業家的創造活力。作為一位有哲思氣質和藝術氣息的企業家,季琦高度警惕企業“熵增”。
從產品體驗角度,他強調要砍掉繁文縟節,留下最能給人真實舒適體驗的部分,做持久、有生命力的品牌,這是他的“逆熵產品觀”;
從門店角度,他強調放權,釋放門店活力,讓門店“高度自治”,店長自定房價、自組服務流程,總部提供平臺和機制。他希望每一家門店都像是一個有機的經濟體,做到個性化和定制化,隨時能在突變中有新的成長方向。
從技術角度,他強調技術和人的重新組合,將決定企業能否逆熵,抵御僵化。
最后,我想說的是,《心生之境》不是一本“致富秘籍”或“商業天才奧秘”,全書充滿深刻的見解,但文字樸素而誠懇,不吹不鬧,更像是一個年輕人在覺醒之后,沿著自己的信仰和目標,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幾十年精進不已,見宇宙,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然后,他把自己的修行所得,把自己的靈魂養成之旅,真實地告訴我們。
“我想對讀者說,尤其是年輕的讀者說,一定不要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夠專注,才能安身立命,否則容易隨波逐流。心安的力量是強大的,最終將指引你到想去的地方。”
無論你是不是《心生之境》的讀者,季琦在書中所寫的這段話,都值得再三回味。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