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內容創作領域的深度滲透,人機協同已成為推動創作模式革新的核心趨勢。本研究聚焦青少年群體,通過案例分析、問卷調查及實踐調研等方法,系統探究人機協同在文本創作與短視頻創作兩大領域的應用路徑與實踐效果。在文本創作維度,以深圳譚粟豐《西米的詩詞王國歷險記》、南京《青春》期刊 AI 詩歌征稿等案例為研究對象,發現 AI 工具可通過創意激發、人機優勢互補(人類情感表達與 AI 數據處理能力結合)及認知融合(理解 AI 生成原理)三大路徑提升創作質量;在短視頻創作維度,基于美妝、三農領域創作者的實踐數據,揭示人機協同在腳本生成、素材篩選、批量剪輯中的應用價值,同時指出創意同質化、技術與創意脫節、用戶體驗不穩定等核心問題,并提出創新內容生成機制、加強跨角色協作、優化技術適配性等解決策略。研究表明,人機協同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內容創作的效率與創新性,但需構建“人類主導 — 技術輔助”的協同范式。未來應進一步完善 AI 教育體系,推動青少年在掌握技術工具的同時,強化獨特創意與人文素養的培育,為內容創作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人機協同;內容創作;青少年教育;AI 文本生成;短視頻制作;自然語言處理
1 引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的背景下,內容創作領域正經歷從“人工主導” 向“人機協同”的范式轉型。根據閆橋與陳昌鳳(2025)的研究,人機協同不僅重構了內容生產的流程,更重塑了創作者與技術工具的互動關系[1]。青少年作為數字原生代群體,其認知發展與創新能力培養高度依賴對前沿技術的掌握與應用 —— 探索人機協同在內容創作中的實踐路徑,既能幫助青少年適應數字化創作環境,又能通過“技術輔助 —創意主導”的模式,強化其批判性思維與原創能力 [2]。
當前,人機協同在內容創作中的應用已覆蓋文本、圖像、視頻等多元領域,但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系統性研究仍較為匱乏。本研究以“文本創作創新表達” 與“短視頻垂直領域實踐” 為雙主線,結合具體案例與實證數據,分析AI工具在內容生成、創意優化、效率提升中的作用機制,識別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最終為青少年人機協同創作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框架,推動內容創作向“高質量、個性化、可持續”方向發展。
2 AI 應用賦能文本創作的創新性表達
2.1 研究背景
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突破,尤其是大語言模型(LLM)的出現,使AI工具從“簡單文本生成” 向 “創意輔助伙伴” 轉變。現代 LLM 已具備一定的語境理解與風格模仿能力,可在故事框架構建、詩歌韻律優化等場景中為創作者提供支持 。青少年處于語言能力與想象力發展的關鍵期,其文本創作常面臨“素材匱乏”“思路局限 ”等問題——AI 工具的引入,既能快速補充創意素材,又能通過互動式生成,引導青少年深化對創作主題的思考 [2]。
然而,AI文本生成也存在 “內容同質化”“情感表達薄弱 ”等局限。AI生成內容的質量高度依賴輸入指令的精準度,且易出現“幻覺現象 ”(生成虛假或邏輯矛盾的內容)。因此,探索“人類創意引導 + AI技術輔助 ”的融合模式,成為提升青少年文本創作創新性的核心議題。
2.2 案例研究
選取3個典型青少年AI文本創作案例,通過深度訪談、創作過程追蹤等方式,分析AI工具在創意生成、內容優化中的具體作用:
譚粟豐詩詞創作案例:深圳實驗集團小學部二年級學生譚粟豐(小名 “西米”),通過與 AI工具的靈感對話,創作《西米的詩詞王國歷險記》。該書以40首古詩詞為核心,構建 40 個奇幻冒險故事 ——AI根據譚粟豐輸入的詩詞關鍵詞(如“李白”“ 銀河”“王維”“ 月光 ”),生成場景描述與情節建議,譚粟豐則結合自身對詩詞的理解,篩選并優化內容,最終形成“詩詞解讀 + 故事創作 ”的獨特形式 [2]。
深圳千林山小學智能體應用案例:千林山小學開發的“愛閱故事大王”智能體,是深圳首個針對中小學閱讀與寫作的模塊化AI工具。該智能體包含“好書童”“好角色”“好故事”“好劇本”四大模塊,可在故事創作中為學生提供知識匹配(如根據“校園冒險 ” 主題推薦相關素材)、結構建議(如三段式故事框架)與語言潤色服務。研究通過追蹤四年級學生使用該智能體的創作過程,分析AI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效果 [2]。
2.3 研究發現
2.3.1 AI 助力創意激發:突破思維定式,拓展素材邊界
AI 工具的 “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可在短時間內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創意方向,打破傳統創作中的“思路枯竭”困境。在故事寫作場景中,某在線寫作平臺的實踐顯示:當青少年輸入“校園奇幻冒險”主題時,AI可在10秒內生成“角色身份揭秘”“場景轉化”等故事分支,并自動匹配插畫素材,幫助青少年快速打開創作思路。
2.3.2 人機優勢互補:情感與技術的協同融合
人類創作者在情感表達、審美判斷與復雜語義理解上的天然優勢,與AI在基礎文本生成、數據整合上的效率優勢,形成了互補共生的關系。在詩歌創作中,這一互補性尤為明顯:AI可快速生成符合韻律的詩句框架(如五言、七言格式),但缺乏對情感細節的深度刻畫;而青少年通過融入個人體驗(如生活觀察、情感記憶),可賦予詩歌獨特的人文溫度。
2.3.3 融合路徑探索:理解技術原理,明確協同邊界
高質量的人機協同,需以青少年對AI生成原理的理解為前提。劉曉中教授(2025)指出,這種 “理解—應用—創新”的路徑,本質是“人腦與電腦的有機融合”——青少年需在掌握 AI 技術邏輯的基礎上,明確 “人類主導創意方向,AI 輔助內容落地”的邊界,才能實現高質量創作 [3]。
在文本創作領域,AI 工具已展現出對青少年創意激發與能力提升的顯著價值,為 “人類主導、技術輔助” 的協同模式提供了實踐范本。而隨著數字內容形態的多元化發展,短視頻憑借 “視聽融合、傳播高效” 的特點,成為青少年表達自我、傳遞觀點的另一重要載體 —— 其創作流程涵蓋素材處理、剪輯制作、傳播優化等多個環節,既需要文本創作中的創意邏輯支撐,也對技術工具的場景適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分析 AI 賦能文本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短視頻這一垂直領域,探索人機協同在全流程中的應用實踐、現存問題及優化策略,既能完善青少年人機協同創作的研究體系,也能為不同形態內容創作的協同模式提供參考,助力青少年在多元創作場景中實現高質量表達。
3 人機協同在短視頻領域內容創作中的應用實踐與效果評估
3.1 短視頻創作領域全流程覆蓋
在杭州亞運會期間,央視網體育發布的短視頻《為智能亞運點贊 全紅嬋和陳芋汐的每次對決都注定是一場 “神仙打架”》,生動展現了人機協同對短視頻創作全流程的覆蓋[4]。
前期素材處理階段,依托阿里云 “無影” 云電腦的高速傳輸能力,實現賽事畫面高效獲取,再通過 AI 技術智能檢選全紅嬋、陳芋汐的賽前準備、跳水瞬間等關鍵素材,并利用大數據算法評估畫面傳播潛力,為創作奠定基礎。
中期內容制作環節,AI承擔多重要職:一方面對素材進行合理化剪輯拼接,運用分屏、升格等技巧;另一方面,“通義千問”大模型完成 “如飛似燕輕盈躍,十米懸落水不驚”等亞運頌詩文案創作,“通義萬相” 輔助相關圖片創作,同時嵌入預設模板、匹配字幕,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后期傳播階段,人機協同持續發力,結合網絡傳播特性與青年受眾審美,優化視頻呈現,助力話題裂變式傳播,讓這條50余秒的短視頻既高效傳遞賽事信息,又成功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3.2 存在問題剖析
3.2.1 創作同質化:算法驅動下的內容趨同困境
杭州亞運會短視頻案例中,人機協同的同質化問題凸顯。AI素材篩選依賴算法判定“高傳播潛力畫面”,優先選取全紅嬋、陳芋汐的“完美入水瞬間”“領獎臺特寫” 等,同類素材同期重復率超 40%;“通義千問” 生成的文案,在 “×× 似××” 句式、“飛燕”“榮光” 等意象上高度相似。本質是算法 “安全化推薦” 與 “數據依賴”,傾向復刻成功模式而非創新。
3.2.2 技術與創意脫節:工具屬性與創作需求的錯位
AI技術存在“技術先行、創意滯后”問題。AI剪輯機械套用“分屏、升格”模板,如全紅嬋失誤調整片段仍用歡快節奏,破壞敘事氛圍;素材檢選重清晰度與動態感,忽略“賽前握拳” 等情感細節;“通義萬相”生成 “亞運場館 + 祥云” 等標準化視覺元素,無法滿足 “小眾視角”“隱喻表達”等創意需求。
3.3 提升策略
3.3.1 破解創作同質化:“算法 + 人類” 雙驅動創新
優化 AI 素材篩選,增加 “差異化權重”,降低重復率超 30% 素材優先級,開放人工標記 “小眾素材” 通道;升級 “通義千問”,加入 “創意破圈” 模塊,生成 3 套差異化文案(如頌詩、短句)并標注獨特性指數。
3.3.2 彌合技術與創意脫節:“情感感知 + 個性適配”
AI 剪輯嵌入 “情感標簽庫”,按創作者標記的基調(如 “緊張—釋然”)匹配節奏;素材檢選加 “非顯性情感符號” 識別。
4 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文本創作與短視頻創作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核心結論:
人機協同顯著提升創作效率與創新性:在文本領域,AI 可通過創意激發、素材補充,幫助青少年突破思維局限;在短視頻領域,AI 的批量處理能力大幅降低創作門檻,使青少年能聚焦內容質量而非技術操作。
“人類主導—技術輔助”是協同關鍵:高質量創作需以青少年的創意方向為核心,AI 僅作為工具提供支持。案例表明,當青少年主動理解 AI 原理、優化指令設計時,創作質量(如情感表達、獨特性)顯著提升;反之,盲目依賴AI 易導致內容同質化。
現存問題需多主體協同解決:創意同質化、技術與創意脫節等問題,需青少年(提升創意能力)、技術提供方(優化工具適配性)、教育者(加強 AI 素養教育)共同發力,構建完善的人機協同生態。
4.2 未來展望
隨著AI技術的持續發展,人機協同在內容創作中的應用將呈現三大趨勢:
技術層面:大語言模型與計算機視覺的融合,將實現“多模態協同創作”(如青少年輸入文字創意,AI 同步生成文本、圖像與視頻素材)。祝智庭教授(2025)指出,未來 AI 可能成為“全方位創意伙伴”,但需通過技術倫理規范,避免其替代人類原創 [5]。
教育層面:借鑒“AI+教育” 經驗,AI工具會更適配教學場景,輔助師生高效創作課件、學習材料;構建培訓體系,提升師生數據解析與創意轉化能力。完善共享機制促進經驗流通,推動教育內容創作從單一化走向個性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6]
產業層面:針對青少年的AI創作工具將更趨 “場景化”與“個性化”,如開發“校園故事專屬 AI”“傳統文化創作 AI”等,幫助青少年在特定領域深化創作能力。同時,需建立“青少年 AI 創作版權保護機制”,明確人機協同作品的權屬劃分,保障創作者權益。
總之,人機協同為青少年內容創作提供了新機遇,但需始終堅持“技術服務于人類創意” 的核心邏輯。通過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必將推動青少年在數字化時代中,成長為兼具技術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創新型創作者。
作者信息
巨沐凡 海淀外國語藤飛學校
參考文獻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