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要不我把戶口本給你,你自己看吧?”面對朋友瑣碎的提問,忍不住吐槽。
她愣了,我也愣了,第一反應是怕她生氣,沒想到她哈哈大笑,說我的眼神太像《甄嬛傳》里的華妃。
之后的談話變得更愉快,我以前覺得“陰陽怪氣會得罪、冒犯、觸怒別人”,朋友的反應卻讓我意識到: 一些張力較強的話,對關系也挺有幫助。
![]()
溝通中偶爾陰陽怪氣,能為對話注入活力,點燃幽默,沖淡不愉快的氣氛。
就像《甄嬛傳》里皇帝諷刺妃子裝嫩,說的那句“粉色鮮嫩,你如今幾歲了”,我看到這里“噗嗤”笑出來了,這皇帝“不裝逼”,劇中死氣沉沉的后宮氣氛,一下被這句話刺破了。
面對關系比較近的人,陰陽怪氣會變成一種信號:
“我現在有負面情緒了,但我害怕直接發泄出來會被反擊,于是用一種又慫又拽的表達方式,避免發生正面沖突讓雙方受傷。”
《甄嬛傳》里很多“陰陽怪氣”對白,都被觀眾融入日常生活,作為一種貼近真實心情的表達方式。
開會腦子跟不上討論,就說:“剪秋,本宮的頭好痛啊。”
被人開惡劣玩笑心里煩,就說:“翠果,打爛她的嘴。”
回宿舍發現大家在聊八卦,就說:“本宮可來晚了,好生熱鬧。”
劇中對白變成了生活中的“嘴替”,主打一個“以不好好說話為榮”,說的人情緒得到了宣泄,聽的人也不會感到被尖銳攻擊。
![]()
精神分析大師比昂說:關系的本質,是誰制造焦慮,誰容納焦慮。
陰陽怪氣的人,內心是有焦慮。 可能是因為對方的反應脫離自己控制,或者當前對話場景讓自己不安,又或者是被對方某句話輕微地刺痛……
但這份焦慮很矛盾:沒有到直接爆發沖突那種高度,可憋著不發泄,又抓心撓肺的不舒服。
一口氣不上不下吊在哪里,嗓子眼實在難受。于是,人就想啊:
怎么才能既宣泄了情緒,又不引發沖突,同時還照顧到雙方感受呢?
朋友那件事的啟發,讓我意識到“陰陽怪氣”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那之后,誰對我咄咄逼人,讓我有些焦慮,我就陰陽一下:“踢到我,你算是踢到軟柿子啦。”
有一股樂子直沖天靈蓋,自我感覺也更有力量了一些,同時也沒有破壞對話場景,交談能正常持續下去。
![]()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陰陽怪氣真的挺常見的。
尤其是近幾年,年輕人流行“不好好說話”,一說話一個梗接著一個梗。
我曾經以為,關系好的人才會互相陰陽怪氣,不熟的人互相“陰陽”容易引發矛盾,比如婆婆陰陽媳婦,就屬于刁難大于幽默;
但在陰陽怪氣上嘗到甜頭之后,我發現:有些關系,恰恰是靠陰陽怪氣來變好、變近的。
![]()
我有一位來訪者,一直稱呼我“老師”,特別敬重我,搞得我面對他也有點緊張,生怕出錯。
有一次咨詢,她問我是不是換了新發型,我說沒有,只是兩三天沒洗頭了。
她“噗嗤”一下樂了:“你這頭,小雞都可以搭窩了。”
我也樂了:“那你去給我孵倆小雞出來。”
我們都笑了,那一瞬間我感到:
內在開了一道口子,我的防御系統有些松動,攻擊性從口子里跑了出來。不必向內壓抑、攻擊自己。
而攻擊性、自戀、性等等一個人最本質的東西,恰恰是生命活力的構成要素。
這些東西不太“雅觀”,時常讓人羞恥,人們會用某種防御模式做“遮羞布”,把這些東西遮起來。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對話場景會讓我們覺得“毫無樂趣”,比如英語教科書上的“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
說白了,這些對話很“假”,不夠真實,沒有人類特有的生命活力。
而陰陽怪氣,讓攻擊性跑出來,但不多,所以呈現出來的效果是“溢了一些活力,但沒有滿,不容易讓人感到刺激”。
![]()
這樣一來,大家會感到:雖然你攻擊了我,但這份攻擊不痛不癢,我可以接受。
而這份攻擊,讓我們在彼此面前更真實了:“我”的焦慮被你看到,被你承接;你也可以表達出你的焦慮,“我”也會承接你。
這樣一來一回,關系中,我們可以真實做自己,從而更喜歡這段關系,雙方心理距離也就更近了。
很多人喜歡陰陽別人,享受一種“缺德的快樂”,其實也是在享受流淌于對話中的活力,享受真實做自己的快樂。
還可以讓內心真實想法得到“看見”,而“看見”是療愈和豐盛內心的第一步。
如果對方能get到你的點,那感覺就跟“一見鐘情”一樣。當“陰陽怪氣”成為一種趣味性社交模式,人際關系里也充滿了活力、真實與快樂。
![]()
陰陽怪氣雖好,但也不能“貪杯”。
早年,玩豆瓣同城交友,和兩個陌生女生一起唱K。
一個女生一直在陰陽我“高冷”、“端架子”。
我挺不爽的,另一個女生是她的朋友,替她做出解釋:
她們在銀行工作,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像這樣找陌生人“陰陽”一下,情緒會好很多。
這個女生的解釋讓我意識到兩件事:
第一,陰陽怪氣的分寸,見好就收,不然脾氣再好的人都會翻臉;
第二,陌生人更適合“陰陽”,因為陌生人不了解你,被你“陰陽”一下只會覺得莫名其妙。
一次足浴,我嫌房間小,忍不住對工作人員陰陽:“你們這地方真金貴啊,價格多別人一倍,房間小別人一圈。”
工作人員彬彬有禮地解釋:“我們的服務和設備是最好的。”
“沒感覺哪里好呀,地板下埋了金子嗎?”
工作人員依然彬彬有禮:“你要是常來的話,說不定能挖到幾塊。”
我樂了,反問工作人員:“我這么沒事找事的你不生氣嗎?”
她莞爾一笑:“這在服務行業很常見,我們已經習慣應對了。”
足浴完,我慢慢琢磨出滋味:剛剛那場對話,好像讓我更了解自己真實的一面。
我的攻擊性被工作人員接住了,她沒有沖我生氣,只是溫和婉轉地表達這層意思:“我懂你在講什么”。
僅僅是這樣,我都感覺心尖被撓了一下似的,孩子似的癢酥酥的快樂。
![]()
我被“看見”了,復盤自己被“看見”了什么時,我慢慢挖掘出帶有攻擊性的、憤怒的部分,驚訝自己竟然沖一個無關人員發泄憤怒,又慶幸還好是她,還好不是另一個接不住我的憤怒的人。
但仔細一想:全世界只有她接得住我的攻擊性嗎?不是呀。
我的攻擊性之所以被“看見”、“接住”,一方面因為她職業修養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用了“陰陽怪氣”這種方式,只給攻擊性開了一道小口子。
如果我直接發怒“你這是什么破房間這么小”,無論她接不接得住,我都會對自己控制不了情緒感到羞恥,檢討自己不應該失控;
但這一次,我的怒,發得恰到好處,于是憤怒變成了“活力”。不傷害別人,也沒讓我感到不安,只是讓我從這場談話里照見自己的內在力量。
![]()
人性有溫暖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陰陽怪氣夾在這兩者中間,既可以做真實表達又不過分失禮。
我愿把陰陽怪氣這種交流風格,稱為人際關系里的“恰到好處的挫敗”。
恰到好處的挫敗,是自體心理學中,促成一個人內在成長的配置要求,指一個人通過反復經受著不大不小的挫敗感來成長。
就像煉鐵一樣,這些不大不小的挫敗感使人越發“堅韌耐受”。
能夠絲滑地“陰陽”別人、同時承受別人“陰陽”的人,也會在一來一回的細小挫敗感中變得堅韌,不那么容易在人際關系里感到不安焦慮。
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審時度勢地用起來。做一個真實的“陰陽”人。
人這一生,最難解開的,從來不是現實的困局,而是內心的結。
曾奇峰老師,用多年專業沉淀,帶你解鎖人生困局——《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5個板塊、30節精華音頻+文稿(課程目錄如下),讀懂8個心靈面具,解讀4種負面情緒,剖析2種家庭關系的相處之道。當你理解了潛意識的語言,就能知道如何讓命運慢慢松動。
![]()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