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民黨軍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其中以廣西為基的桂軍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桂系力量便是重要的“一方諸侯”;全面抗戰爆發后,桂系出廣西作戰,后來又經營了安徽,其軍力也有進一步發展,組建有5個步兵軍。
不過在抗戰后期的整軍中,桂系的5個軍只剩下了3個軍,尤其留桂的第31軍和第46軍合編為了新的第46軍,下轄3個步兵師。
抗戰勝利后,第46軍調海南島,并接到了改為整編師的命令,調整為了三旅六團制。
![]()
不過整編第46師并沒有在南方待很長時間,隨后就被北調山東作戰,歸王耀武指揮。
因當時王耀武麾下各部尚未改為整編師,所以桂軍抵達后,又恢復稱為第46軍。
(但因為習慣問題,即便是國軍那邊,也依然習慣稱其為整編第46師)
當然,恢復稱軍,并不意味著缺失的三個步兵團能夠迅速得到恢復,實際上一直到該部在萊蕪戰役中被殲,其仍為六團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桂系第46軍的武器裝備并不差,而且還是“三結合”。
即其基礎的武器裝備為國械,不過在廣西作戰期間,曾得到過一批美械的加強;另外抗戰勝利后,又將收繳的一部分日械武器列編。
所以第46軍的裝備中,可以說是國械、美械、日械均有。
![]()
以該軍1946年11月(已北上山東)時輕、重機槍的裝備情況為例:
第46軍原有國械重機槍136挺、輕機槍636挺;補充有美械輕機槍52挺(實為布倫輕機槍或七九勃然);加強日式重機槍18挺、輕機槍103挺。
如此,該軍裝備的重機槍數總計有154挺、輕機槍總計有791挺,輕重機槍合計為945挺。
對于一支三師(旅)六團的軍級部隊來說,裝備有近1000挺機槍,可以說配置相當不錯了。
以當時具體的配備情況來說,重機槍裝備于步兵營的機槍連中,一般情況下是配備6挺為一連,不過當時的美械部隊標準為8挺。
按照第46軍的情況來說,總計有6個步兵團18個步兵營,則有相應的18個重機槍連。
以每個重機槍連配8挺計,18個重機槍連需要144挺。
![]()
那么第46軍實際有154挺重機槍,足以使得本部的重機槍數量達到美械部隊的標準,另外還有富余。
在輕機槍方面,當時國民黨軍的配備標準為一個步兵連裝備9挺。
一個步兵團有9個步兵連,六個步兵團就是54個步兵連,按照每連9挺機槍的配置,則需要486挺輕機槍。
以第46軍當時的輕機槍實數來說,要超過步兵連所需機槍數300余挺來。
多出來的這些機槍,會配備在團、師(旅)、軍級的警衛、偵察分隊中。
另外按照當時美械部隊的配備標準,在炮兵、工兵等單位中,也會配備一部分輕機槍,以加強自衛火力。
第46軍并不是美械部隊,但該軍實際擁有的輕機槍數,顯然有足夠的資源,也使得本部的支援單位中,也配備一部分輕機槍。
當然,這是就數量方面來說的。
![]()
就質量而言,當時的國械輕重機槍和日械輕重機槍,不如美械好用。
但美械武器當時是中央軍嫡系吃大頭,桂系部隊實際上也是被打壓的存在,當初得到過一批美械也還是因為美軍在廣西有空軍基地的緣故。
所以第46軍的輕機槍能在數量上達到美械部隊的標準,這已經算不錯了。
當然,這近千挺機槍也沒有在第46軍中捂太長時間,到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基本就都“送給”華野部隊當“大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