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青春記憶里,考研這兩個字,是希望,是執念,更是通往“更好人生”的那張唯一船票。很多人都曾堅信,只要拿到更高的文憑,就能在擁擠的賽道上彎道超車,為自己搏一個確定的未來。但這條“船”如今正在駛向一片新的海域,船票似乎也沒那么搶手了。
![]()
1)
數據顯示,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在狂飆了整整八年之后迎來了罕見的“兩連降”。從2023年的峰值474萬,一路跌至最新年度的400萬以下,短短兩年,報名人數的降幅已然超過80萬!
這場聲勢浩大的“高學歷退燒”背后,是一代青年人集體覺醒后的理性轉向。過去,讀研是公認的“確定性投資”,回報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但今天,這種確定性已經蕩然無存,學生們正在用腳投票,拒絕為一份高投入、低回報的學歷盲目買單。
比如作為招生主力軍的專碩(專業學位碩士),近年來學制普遍從兩年延長到了三年。學生要多付出整整一年的青春,經濟負擔也更重,像某校金融專碩學費從兩年2.4萬直接漲到了三年3.6萬,這還不算每年新增的房租和生活費。
更讓人心寒的是,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回報卻變得高度不確定。在“史上最多畢業生”的背景下,學歷通脹已是肉眼可見的事實。碩士學位不僅不是高薪的入場券,還可能讓你錯失應屆生的黃金求職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于是我們看到了高校畢業生考研熱情的集體衰退。當考研人數下滑時,另一條賽道卻在持續井噴,那就是體制內考試。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考,憑借其穩定的收入、旱澇保收的福利,以及社會地位的確定性,成為了年輕人的“心頭好”。在考研人數連續下降的同時,國考報名人數連年攀升,報名人數高達數百萬人,競爭比驚人。
2)
考研熱的“退燒”,與其說是年輕人放棄了努力,不如說是他們對過去“學歷崇拜”的集體反思與告別。我們這一代曾被反復教導:學歷是敲門磚,是社會競爭力的底氣。但當所有人都擁有了這塊“磚”時,它就不再是稀缺資源,更無法保證一份安穩的未來。
今天的年輕人,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確定性和即時價值。他們不再愿意為一個充滿變數的未來,透支自己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他們開始計算那關鍵的“時間差”帶來的巨大價值落差:考研需要3到4年的時間投入(1年備考+2-3年讀研),最終回報是“不確定的就業前景”;而考公,投入周期通常在3個月到1年,一旦成功,回報卻是編制和終身穩定的職業生涯。
也就是說,與其耗費三四年的青春去獲取一個“可能貶值”的碩士文憑,不如用最短的時間,直接拿到那張通向“編制”的入場券。這種策略并非否定繼續學習的價值,而是強調時間成本和確定性收益的重要性。如果目標崗位(如中小學教師、公務員)對學歷的要求并未鎖死在研究生階段,那么盡早進入系統、積累工齡和基層經驗,其職業發展和待遇提升的確定性,可能遠高于在學歷競爭中繼續“內卷”。畢竟盡早入職,意味著更高的職業起點和更早的經濟獨立。
今日話題:你認為考研好,還是考編好?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