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明晚20點,我們邀請來自央視本次新聞報道“青少年復學營”中的兩位家長工作者,來聊聊《孩子是家長改變的契機》。Lily和啄米,二位都陪伴自己的孩子回歸校園,并積累了豐富心理知識和陪伴經驗。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更加明白這一路的艱辛。明晚,讓我們一起聆聽她們的故事。掃碼預約~
![]()
在10月10日精神衛生日之際,央視新聞CCTV13頻道就渡過在8月聯合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共同打造的“青少年復學營”做了報道
(詳見下文)。 在新聞片段中,那個因為校園欺凌,而無法回到學校,最終被確診為中度抑郁的女孩——汐華,讓我們印象深刻。
因為校園欺凌,而厭學、休學的孩子,在渡過比比皆是。
時代變化之快,在前幾年上新聞的校園霸凌,還是有明顯的身體攻擊、身體暴力的小團體霸凌,在今天,就已經演變成更普遍、更不易被察覺的“語言欺凌”。
“語言欺凌”背后蔓延的傷痕
在央視的報道中,給出“語言欺凌”的描述為:“語言欺凌是指語言上的侮辱、譏笑、貶損、詆毀、造謠,以及鼓動周圍的人不與某人說話,故意冷落、排擠他人的行為。”
![]()
汐華正是因為語言欺凌,從學校前十,被逼到休學在家。
語言的力量一直在被我們忽視。但心理學實驗表明,僅僅接觸特定的詞語,就能夠引發我們相應的情緒和生理反應。如看到“愛”“擁抱”“陽光”會激發大腦中的喜悅溫暖的區域,看到“痛苦”“失敗”“癌癥”會激活杏仁核(恐懼中心),并引發相應的應激反應。
青春期的特殊階段,讓青少年格外看重同齡人的評價。如果對方以譏諷、謾罵、侮辱性的語言攻擊,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這關乎到自我認同。
![]()
汐華因為性格內向,不善社交,班里的同學逐漸疏遠她。到后面她又被起了各種侮辱性的外號,嘲笑她像猴子,做體育動作很僵硬、怪異。更令她驚訝的是,帶頭欺負她的,竟是小時候的好朋友。
全程沒有拳打腳踢,但冰冷誣蔑的語言,欺凌者相視一笑的默契,友情的背叛,足以打垮一個花季少女。她本有光明的求學路,但因為和同伴們“不一樣”,家境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她成為“被挑中的那一個”,從而被邊緣化。
![]()
汐華曾經也求救過,她向父母、老師求救,但都無果。父母的關注點在學習上,反而批評她;老師認為缺乏證據,也沒給予重視。接二連三的不被理解,讓汐華開始害怕去學校。
以前充滿信心的學業,也變得無法集中注意力。有時候即使去到學校,她也不進班級,跑到無人的角落,獨自待著。
汐華的事件不是個例,現在每天也都在發生著。在渡過,我們也經常聽到父母的求救“有什么辦法,能處理孩子校園霸凌的創傷?”
![]()
被霸凌,所帶來的蔓延式的自我傷害,不是單一的,它是復雜多重的。受害者逐漸出現回避社交、自我對抗、外部對抗、環境適應不良、學業下滑、自我否定、負面情緒交織、身份認同危機......
盡管后來學校為汐華轉了班級,但她依然無法適應,最終選擇休學。
我們也看到了,如果早期做好干預,可能事情不會蔓延到如此地步。畢竟,她曾經主動求救過兩次。
![]()
聽到孩子求救的聲音
當我們習慣用固有的思維去看孩子,我們很難和Ta站在同一戰線,可能一不小心,就和外界站在一起,來對抗孩子。
“你怎么這么敏感?”
“別人都可以,為什么你不可以?”
我們習慣用“強者心態”來要求孩子,正如小達在10月10日北京抑郁主題藝術展上的講述,曾經媽媽不允許他脆弱,他理應堅強。
![]()
當孩子被要求堅強、陽光、有力量,Ta本就有的脆弱、痛苦、無助,就被壓抑,到一定節點,就再也按捺不住,而走向崩潰和無序。
在渡過廣州復學營中,汐華媽媽也深刻的領悟到了這一點,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指責Ta。
![]()
當孩子出現求救信號的時候,可能和你描述自己正在經歷的困境、可能和你傾訴自己內心的迷茫,請先釋放掉腦子里對孩子的各種“標簽”,僅把孩子當成孩子,一個需要被看見和溫暖的孩子,理解和共情Ta。可能你也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先坐下來,專心的聽,去感受孩子在經歷什么。不急著否定孩子的感受,是我們能做的第一步。
尤其當孩子被欺凌的時候,我們更要讓孩子知道,Ta不是一個人。家,爸爸媽媽,是可以依靠的地方。
“家-校-社-醫”保護網的嘗試
在今年8月,渡過團隊與廣東省精衛中心合作,通過“家-校-社-醫”多學科團隊合作,嘗試走通抑郁青少年聯合支持模式,助力青少年成功返校。有24個家庭全程參與了6周的聯合干預,截至目前已經有70%以上的孩子回到學校。
![]()
在渡過的多年抑郁康復探索的路上,我們認識到,助力孩子康復,單方的力量容易薄弱。比如很多家庭,一次次的推孩子去做咨詢,但家庭氛圍沒改變,家長沒有做根本性的調整學習,孩子的困境始終在那。抑或是僅把希望寄托在醫生開的藥物上,而脫離家庭的關系問題處理。
在這次的突破性嘗試,我們從帶著孩子做模擬學校環境適應練習、包括作息、社交、學業各方面,到帶著家長把可能會面對的復學問題,提前做專業和精細化的支持,再到帶著孩子和家長做“覺察-嘗試-體驗”的活動,一起看見情緒,擁抱情緒。
![]()
全面支持孩子的保護網,正在一點點搭建,期待讓更多被“休學復學”困住的家庭,找到生機,讓孩子們曾經被重創的傷痕,被溫柔的撫平。
陪伴孩子構建保護網的第一步
讓我們先有對“抑郁”等情緒問題的認知
《渡過家長基礎課》
融合多
年實踐探索康復的經驗
帶領家長們從醫學、心理學、家庭、社會支持角度
全方位的陪伴孩子早日康復
掃碼咨詢: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