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編輯: 阿若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周末,忙碌了一周的你原本打算休息一下,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時,卻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焦慮和內疚:
“我是不是太廢了?” “別人都在努力,我怎么能休息?”
如果你也被這種情緒困擾過,那么我今天想告訴你的,并不是“你值得休息”這樣的雞湯,而是:
這些你覺得在“浪費時間”的行為,其實是大腦必不可少的過程。
心理學家曾發現,人們在最放松、最無所事事的時刻,反而更容易產生新點子、想清楚復雜的問題,甚至做出更符合長期利益的決定。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看似擺爛,卻特別養腦的行為。
也許你會發現,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什么時候該停下。
01放空一下,做個白日夢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當我們“無所事事”時,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會被激活,這個網絡參與記憶、設想未來、社會情緒加工等“內部加工”功能。
也就是說,白日夢并不是腦子偷懶,而是在將記憶、情緒、經驗進行整合——這是創造力、同理心與自我理解的重要來源。
有人把這稱為“大腦的后臺整理”。
因此,你可以每天給自己10–15分鐘“無任務時間”,關掉外界刺激,讓思緒自由流動。
你會發現很多突然出現的點子,正是在這種“無意識加工”中冒出來的。
02在做創造性工作時,拖延一會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有時候盯著屏幕半天,寫不出一句話,于是煩躁地起身去泡杯茶、刷碗、或者干脆放下工作。
結果,靈感反而忽然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冒出來,比如洗澡的時候、走路的時候、甚至在廁所的時候。
這不是魔法,而是“孵化效應”。
研究顯示:
適度的拖延可以讓我們在無意識層面繼續處理問題,從而激發創造性解答。
當拖延不是因為逃避,而是給自己留出心智空間時,它實際上能提高創意質量和決策靈感。
因此,如果你在做一些需要創造力或新想法的任務時,可以嘗試允許自己做“陣痛式延后”。
先給大腦放一放,做點無關小事(散步、洗碗、聽音樂),再回頭用新視角審視問題。
不過,最好能給自己設一個明確的“回歸時間點”,避免把拖延變成長期逃避。
![]()
圖源:pexels
03 去大自然呆15分鐘
在現代城市中,我們幾乎時刻處于認知過載狀態:
屏幕通知、嘈雜環境、快速切換的注意力,讓神經系統始終處在警覺狀態。
心理學家斯蒂芬·卡普蘭在“注意力恢復理論”中指出:
自然環境能幫助大腦從這種“被迫專注”中恢復,重新獲得專注和創造力。
好消息是,你不需要“熱愛戶外”才能受益。關鍵是讓感官重新連接到自然節奏——
去看綠色、聽風聲、聞空氣里的濕度。
即便只是每天 10–15 分鐘的自然接觸,例如在綠地散步、望向窗外的樹冠,不帶耳機、不刷手機,只是讓眼睛和呼吸跟隨自然的節奏。
這種“低強度接觸”就足以讓你的心智恢復。
![]()
圖源:pexels
04 小睡一會兒
網上有句調侃是“打工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冰美式”,高壓環境下,“頂著困意也要堅持”、“進化掉睡眠的韓國人”將缺覺娛樂化。
但科學研究一再表明,短時間小睡是神經系統的重置按鈕。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家馬修·沃克指出,小睡能促進海馬體向大腦皮層轉移記憶,從而鞏固學習成果;
同時還能降低杏仁核的過度反應,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
實驗顯示,只要20分鐘的午間休息,就足以恢復注意力、提升反應速度和創造力。
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天午后 1 點到 3 點之間,閉眼 10–25 分鐘,不一定要真的入睡——哪怕只是“淺休息”也能起作用。
這段“合法的停頓”,其實是高效生活的一部分。
![]()
圖源:pexels
05 做點瑣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情緒低落或焦慮時,洗碗、疊衣服、打掃房間,反而讓人平靜下來。
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行為激活”,即通過實際的身體行動,來打破情緒的負循環。
臨床心理學家發現:
低強度、重復性的手工活動(如整理、園藝、烹飪)能帶來“可控性體驗”。
當外部世界讓人失衡,這些具體、可見的動作能重建秩序感。
一項發表于 Mindfulness 的研究指出:
專注地洗碗、感受水溫與泡沫的人,在之后的正念水平和情緒穩定性上都有明顯提升。
可見,“瑣事”在心理上,其實是一種溫和的自我安撫。
因此,當你心亂如麻時,不妨去做一點“無意義”的清理。
慢一點,不追求效率。
感受動作的節奏、觸覺、氣味,這些細微的感官體驗,會把你帶回當下。
![]()
圖源:pexels
06 看一集“無意義綜藝”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念頭:
“我明明還有一堆事沒做,怎么還在刷綜藝、追短劇?”
但事實上,這種“什么也不干、單純想笑一會兒”的沖動,并不是墮落,而是大腦在請求恢復性放松。
“情緒調節資源理論”指出,我們的專注力、自控力、共情力都依賴有限的心理能量儲備。
而輕松、愉悅的娛樂體驗,正是這些資源的充電器。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羅伯特·沃爾丁格在幸福研究中也提到:
微小的愉悅是長期幸福感的關鍵。
它不必宏大,只要能在情緒上給予“恢復性平衡”,就能讓人更有韌性地面對生活。
換句話說,看一集傻樂的綜藝、刷一段脫口秀,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幫助你從持續的緊繃中“下線”,恢復神經系統的彈性。
這個過程的關鍵是告訴自己:
“現在我是在恢復,而不是逃避。”
當放松變成一種自我許可,你會發現罪惡感反而消失了。
![]()
圖源:pexels
07 無目標的慢走
散步似乎是最平凡的事,但它對大腦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深。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瑪麗莉·奧普曼與約翰·保羅森發現:
輕度步行能讓創造性思維提升 60% 以上。
這種提升并非源于運動強度,而在于“身體的節奏感”帶動了思維的節奏。
當我們漫無目的地走著,大腦會切換到更自由的模式——既不全然專注,也不完全放空。
這時,新的聯想、記憶和情緒會以更松散的形式交織,許多“突然想通的瞬間”就是在這種狀態中出現的。
這種狀態被稱為“移動中的沉思”,它結合了感官輸入與輕度運動,是一種天然的冥想方式。
你可以嘗試每周至少一次,出去走20–40分鐘——不戴耳機,不設目的。
讓腳步、呼吸和思緒一起流動。你不需要去思考什么,也不需要高效利用時間。
當大腦暫時卸下“要解決問題”的負擔,它才有空間讓答案自己浮現。
其實當你允許自己偶爾放慢節奏,不再被“必須高效”束縛,不再用別人的生活標準衡量自己,你會發現:
原來慢下來,也能清醒、充實、有溫度。
祝你能在高效中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能在疲憊時享受慢下來的舒心和自在。
畢竟人生很長,沒必要被一時困住。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5000萬客戶咨詢,嚴選2%頂尖咨詢師服務,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