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年,我們在討論“毫無意義的工作”,而現在,當失業的潮水悄無聲息地漫過中年的堤岸,許多人驚覺:比毫無意義的工作更可怕的是,人到中年卻已無工可打。
“35歲一道坎,45歲一道崖。”這句流傳已久的職場“魔咒”,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具象化方式呈現:名校畢業生送外賣、前企業高管開網約車、大廠裁員時時發生……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職場中變得越發脆弱。
![]()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信奉個人奮斗、在“優績主義神話”下成長起來的美國中產,其引以為傲的“美國夢”也正從根基處悄然崩塌。
在美國,法定退休年齡已推遲至66歲,許多人計劃工作至70歲甚至更久。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在40-50歲就被永久性地排斥在主流就業市場之外。擺在他們面前的,要么是承受長期失業帶來的巨大經濟與精神壓力,要么是放下身段,為養家糊口而接受“靈活就業”。
當整個社會都默認“你長期失業,一定是你不夠優秀,或一定是有什么問題”時,那些高學歷長期失業者的存在,就成了刺破優績主義神話最尖銳的針。
污名化是一種強大且無處不在的力量。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研究污名的先驅,他將污名簡要地定義為:將某人劃分為“異類”、“低劣者”和“有污點者”的結果,并揭示了這種分類是如何影響人們日常互動的。被污名化的經歷,本質上是對個人價值的“攻擊”,其對個人的影響往往具有累積性。污名之所以具有摧毀其目標群體生活的潛在力量,根源既在于它的普遍性,也在于它的內化性。
美國社會學家、知名失業問題專家奧弗·沙龍(Ofer Sharone)在其著作《污名陷阱》中,歷時12年,深度追蹤訪談了139位這樣的高學歷失業者。
![]()
他的研究無情地揭開了這場“社會性圍獵”的真相:當努力不再保證成功,當過往的優秀履歷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人們信奉多年的“優績主義神話”,正在全面崩塌。
一張MIT博士文憑與一件超市收銀員制服
一張印著MIT(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的證書,與一件略高于最低工資線的超市收銀員制服——這兩樣東西同時出現在50多歲的拉里身上,構成美國就業市場一幅諷刺的圖景。
拉里在MIT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后,便投身于科技行業,工作了30年,他最近的一段工作經歷是在語音識別領域。然而,時運不濟,50多歲的拉里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失業期后,成為一家百貨商店的收銀員,領著略高于最低工資線的微薄薪水。
拉里不是孤例。書中的139位受訪者,并非社會的邊緣人群。他們生活在經濟發達的波士頓地區,年齡介于40至65歲之間,所處行業遍布金融、科技、教育、醫療等主流領域。他們中大多數人擁有本科學歷,也不乏碩士、博士,還有MIT、哈佛等頂尖名校的畢業生。
在失業前,他們是社會的精英:近30%曾任公司管理層,超過20%曾擔任公司高管。他們平均擁有27年的工作經驗,收入可觀——50%的人年收入在5萬至9萬美元,42%的人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是標準的中產階級。
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在職業生涯的中后段,在某次丟掉工作后,毫無預兆地滑向了長期失業的深淵。他們失業時間以6個月為起點,超過70%的人失業超過1年,更有超過30%的人,在求職市場上掙扎了2年以上。
他們有的為了讓孩子繼續完成學業不得不提前動用退休金,有人需要依靠政府食品券度日,有人年近五十卻不得不回家“啃老”,有人為了維持體面對外宣稱:“我基本決定退休了。”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優績主義塑造的這個神話,為其披上了迷人的光環。然而,對于許多有經驗的求職者而言,這個神話究竟是如何從一種激勵,一步步演變為碾壓他們的冷酷機器的?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蔡昉所評價的,這本書“展示美國式優績主義以及中產階級生活所面臨的多方面挑戰……有助于我們認識技術性失業的長期社會影響”。
這面鏡子,也映照著我們的憂慮。
![]()
破碎的“美國夢”與代際努力的悖論
在美國,一種普遍的焦慮正席卷各個經濟階層——包括中上層階級。人們恐懼自己或下一代會從成功的階梯上跌落。這種對“失去”的恐懼,比從未獲得成功的焦慮更為刺痛。
莎倫的故事,是這種悖論的集中體現。作為一名非裔女性,她承載著家族幾代人的努力和期待。
我祖母沒受過多少教育,做洗碗工直到65歲。我母親是她那一代人中第一個獲得學士學位的人,而我讀了哈佛,卻沒了工作。
失業擊碎了她個人的生活,也讓她開始質疑美國社會關于成功的游戲規則:
她們總是告訴我,只要我努力學習,將來就會過上好日子。我一直按照“正確的方式”成長,最后卻落到了這般田地。
這種敘事邏輯,對身處東亞的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從孩提時代起,教育體系就通過考試與排名,深刻地塑造了我們對于能力的認知。自小學起,老師和家長便不斷鼓勵我們勤奮學習,并讓我們深信:成績是努力與能力最直接的證明。當我們從校園步入職場,早已經習慣于將雇主的評價、晉升與否,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重要標尺。
優績主義為“成功者”勾勒出標準畫像,一旦我們無法達到,便容易被巨大的羞恥感吞噬。我們每個人的身后,仿佛都有一條無形的鞭子。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它曾是鞭策我們不斷向上的強大動力;而在經濟放緩的今天,卻成了困住我們的沉重枷鎖。
就連曾參與職場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的某知名法律博主,也在微博中分享了這種羞恥感,引發評論區熱議。
![]()
|某知名法律博主微博截圖
奧弗·沙龍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優績制度神話的核心,是對個人控制力的虛構。這種“虛構”巧妙地掩蓋了幾個殘酷的系統性真相:
赤裸的職場年齡歧視:
比起年長的候選人,雇主往往更傾向于錄取年輕的候選人,盡管年長員工通常更穩定、經驗更豐富。一種典型的偏見是:“年長求職者的薪資期望較高,但他們可能已失去了年輕時的那股沖勁與熱情,步入職業生涯的黃昏,這不禁讓人懷疑,他們究竟還能為公司效力多久?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培養他們,他們卻可能突然宣布退休。”
“經驗”成為負資產:
中年求職者一旦失業,很容易在簡歷篩選環節就已被默認為“不合適”。豐富的經驗反而成了負擔,雇主會懷疑你“做不久”、“會覺得無聊”、“不愿被年輕領導管理”。更諷刺的是,即使求職者明確表示愿意降薪降職,也難獲信任——雇主根本不相信他們的“誠意”。
行業變革與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犧牲品:
業務外包、零工經濟、人工智能替代……個體的力量根本無法與宏觀趨勢抗衡。一位招聘者坦言:“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失業一年以上更令人懷疑——‘為什么別人都找到了工作,就你沒有?’”作者調研期間,美國媒體經常提及,美國總體的失業率已經回到了大衰退之前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招聘方認為美國的就業形勢“相當不錯”,高學歷長期失業者的困境恰恰被隱藏在這一宏觀趨勢下,隨著越來越多求職者被迫靈活就業,他們越來越難獲得全職的工作機會。
對高學歷長期失業者的社會污名:
“你這么優秀,怎么會失業?”“失業這么久,一定是你有問題吧?”“你原來是管理崗,怎么會投基礎崗?”“你究竟有沒有認真在找工作?”這些看似關心實則尖銳的質疑,每天都在發生。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學歷的失業者,高學歷人群在失去工作后反而更容易進入長期失業狀態,且他們遭受的偏見和指責也更多。
![]()
從被懷疑到自我懷疑:羞恥感難以擺脫
你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想象中的“別人”如何看你——這正是社會學家所說的“鏡像自我”。當你長期用外部身份、職位和收入來錨定自身價值時,長期失業帶來的就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認同危機。
這種巨大的落差感,會催生出強烈的焦慮和羞恥,像一堵無形的墻,阻礙失業者向外求助。即便是親密的朋友和家人,也往往無法真正理解這種痛苦。
德博拉選擇向朋友們隱藏自己仍在失業的真相: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淪落到這般田地。我曾就讀于競爭激烈的名校,又在另一所頂尖學府獲得碩士學位,擁有過一份好工作,如今卻生活在貧困邊緣,不得不依靠母親和政府的幫助。我大學及研究生時期的朋友或熟人都已經遠遠超過了我。我內心的某個部分覺得自己不配活著。這種壓力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折磨我,它不斷地消耗著我的自尊,讓我對建立人際關系網感到抵觸,因為我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而那些泛泛的安慰——“別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不僅無效,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我連積極都做不到,是不是更失敗?”家人的不解有時會成為最深的刺。
弗雷德在一次與兒子的爭吵中,被兒子憤怒地吼道:“你去找份工作啊!”這句脫口而出的氣話深深地刺痛了他,也折射出優績主義觀念已深深滲透進了每個美國家庭。
而當這些絕望的求職者向外求助“求職自助系統”——比如求職社群、政府職業中心、再就業培訓、勵志暢銷書,他們常常會失望地發現,這些指導往往停留在表面:教你如何優化簡歷、如何建立人脈,并一再強調“保持積極心態!”。這仿佛在暗示,你的失敗,歸根結底是你的“求職技巧”和“心態”出了問題。
![]()
|日劇《東京奏鳴曲》中,主人公中年失業,尋找新工作卻屢次碰壁
本書所揭示的困境,其可怕之處在于,這些失業者曾經的輝煌成就,讓周圍的人難以接受他們也會遭遇“失敗”的事實。如果連他們的職業生涯都可以如此輕易地崩潰,那么,還有誰會是安全的?
為了避免這個令人不安的結論,我們下意識地尋找他們個人的“問題”——一定是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我們則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當我們巧妙地把系統問題歸咎于個人的失敗,“污名”就完成了它的邏輯閉環。
招聘偏見、社交壓力、社會歧視、自我否定……層層滋生,逐漸編織成一張看不見的“污名陷阱”。這陷阱摧毀的不僅是工作機會,更是求職者的身份認同與生存尊嚴,完成了一場對高學歷失業者的社會性圍獵。而這場圍獵,又進一步鞏固了優績主義神話的“正確性”。
突圍之路:用社會學視角,為自己構建一面“盾牌”
奧弗·沙龍的研究,其價值不僅在于戳破神話,更在于為每一個落入“污名陷阱”的人指明了突圍的方向。他發現,除了常規的求職技能輔導,求職者更需要一種社會學層面的支持。這種支持,能從根本上緩解失業者的心理危機,并提升他們的求職強度。
關鍵在于,幫助求職者將視角從“向內”轉為“向外”。如果你或親愛的家人、朋友正在經歷職業崩塌的危機或心理危機的痛苦,不妨試試。
首先,意識到正在遭受這種痛苦的并非只有你一人。奧弗·沙龍與一個由63位職業導師組成的團隊合作,通過非營利組織“ICT”(職業轉型研究所)為長期失業者提供免費支持。ICT的核心是創建一個安全的“團體場域”,所有成員都是有著相似經歷的長期失業者。在這里,分享真實的挫敗和情感壓力不再是恥辱。
聽到同樣在泥沼中掙扎的同伴分享心聲,這種影響深遠。我不再感到孤單。
當你身處互助團體,你會意識到……自己沒有任何問題。
這種基于真實共鳴的聯結,遠比一句空洞的“你能行”更有力量。
其次,牢記:失業絕非你個人的失敗,其背后有更復雜的系統性原因。沙龍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道:“當我們將鏡頭放大時,我們只能看到個體的自己,并傾向于關注自身感知到的不足和缺陷。但如果我們能夠稍微將鏡頭拉遠,也就是說,通過在一個群體中分享,我們會看到其他人也面臨同樣的挑戰。進一步拉遠鏡頭,運用社會學的視角,我們能夠獲得批判意識,認識到其他人之所以面臨相似的挑戰,是因為像污名化這樣的系統性力量在作祟。這種批判意識就像盾牌,保護我們免受污名內化的影響。”
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正視焦慮和羞恥,但不要被其束縛。羞恥感只會將你困在原地。一旦擺脫羞恥感,盡管這個充滿偏見的系統依舊存在,但你至少能在其中更加行動自如,更有效地爭取機會。
最后,嘗試與有同樣經歷的人建立新的、平等的人脈網絡。失業者在向朋友求助時,常感覺自己像“乞丐”或“二手車銷售員”,姿態尷尬,要么什么也沒有,要么粉飾太平,假裝自己推銷的車完美無缺。而在ICT這樣的團體中,每個人的關系是平等的。分享招聘信息、互相推薦機會變得順理成章。成功幫助別人介紹工作,更能讓人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和久違的價值感,修復破碎的自尊。
優績主義的神話,讓我們長期誤以為失業是一個只會發生在“那些人”身上的社會問題,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對他們的真實處境一無所知,甚至充滿偏見。
但事實是,努力并不總能指向成功,失業也絕非個人的失敗。在優績主義的價值判準下,我們其實都活在同一個脆弱的陷阱之上,區別僅在于,誰暫時站在了看似安全的區域。
失業只是人生旅途中經歷的意外狀況,但這種意外狀況,恰恰有助于我們看清每個人在不同時刻都可能經歷的脆弱、恐懼與羞恥。這本書中139個美國中產的故事,是一面深刻的鏡子,讓我們洞察在技術資本主義及其優績主義神話的籠罩下,所有勞動者共同面對的結構性壓力。
《污名陷阱》的價值,不僅在于安慰那些正在經歷職業暫時性“滑坡”的人,更在于警示所有暫時安全的人。
我們與失業的距離,或許只差一次經濟波動、一場行業變革、一次突如其來的健康危機。
到那時,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是一個充滿偏見與污名的冰冷世界,還是一個能夠理解系統性風險、愿意提供支持與尊重的溫暖共同體?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未來,而在我們今天的認知與選擇里。
“在場”社會觀察書系001
《污名陷阱》
失業,真的是失業者的錯嗎?
開白名單 duanyu_
H|投稿 tougao9999
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