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的秋色被推上"天花板"級熱度,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粉黛亂子草花海正以考古遺址與自然奇觀的碰撞刷新著人們對賞秋的認知。這片被網友稱為"秋日濾鏡"的粉紅花海,實則是5000年前良渚水利系統與當代文物保護智慧共同締造的生態奇跡。
![]()
遺址
當考古遺址遇上網紅花海——人工與自然的千年對話
2023年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粉黛草海在社交媒體爆紅,單日游客量突破3萬人次。衛星影像對比顯示,這片花海從2016年水系修復初期的零星分布,已擴展至如今反山王陵區周邊20余公頃的規模。考古專家解釋,這種看似"網紅打卡點"的景觀,實則是遺址保護與生態修復的副產品。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游客們舉著手機在粉色云霧中拍照時,腳下踩著的正是5000年前良渚人修建的古城墻基址。這種時空錯位的浪漫,源于文物保護者發現粉黛草根系能有效固著松軟遺址土質,其生長高度恰好形成視覺緩沖帶,既保護了地下遺跡,又創造了獨特的景觀界面。
解密水利王國留下的生態密碼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監測數據揭示,良渚遺址區現存78種自生草本植物,其中粉黛亂子草的爆發式增長與古城水利系統密切關聯。良渚時期建造的11條水壩構成的龐大水利網絡,塑造出特殊的濕地微環境,其地下水位波動恰好滿足粉黛草"旱季休眠、雨季瘋長"的特性。
![]()
粉黛花海
考古團隊公開的修復日志顯示,2019年申遺成功后,遺址公園刻意保留粉黛草群落,既因它能防止水土流失,更因花期(9-11月)與旅游淡季重合,能有效分流黃金周客流。遙感影像證實,隨著水系修復工程推進,粉黛草沿古城墻外圍水系自然擴散,形成"粉色鑲邊"的獨特景觀。
文物保護者的美學平衡術
負責遺址修復的團隊透露,秋色營造暗藏三重設計邏輯:時序上,粉黛草(9-10月)、蘆葦(10-11月)、烏桕(11-12月)接力綻放;空間上,2公里步道串聯陸城門至莫角山宮殿,再現良渚"水城-王權"敘事;色彩控制上,通過調節水位而非人工補種,將粉黛草密度控制在30%-40%,既保持視覺沖擊力,又不失遺址莊重感。
![]()
粉黛
這種精準調控取得意外收獲——粉黛草與考古探方形成的幾何構圖,成為解讀良渚城市規劃的活教材。在雉山觀景臺俯瞰,粉色草浪與古城臺地輪廓線交織,恰似一幅動態的文明剖面圖。
秋日限定的人文自然交響曲
良渚模式證明,世界遺產地的活態保護可以超越"凍結式保存"。粉黛草浪下暗藏的水利智慧,既是5000年前良渚人環境適應力的實證,也為城市近郊"輕探險"提供新思路。在文物保護紅線內尋找季節限定景觀,這種"考古學家策劃的秋色",正重新定義著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
遺址沙盤
10月中旬前,在反山展示館西側捕捉粉黛草與玉琮雕塑同框,或登上雉山觀景臺見證草海與遺址全景的輝映,這場5000年文明與四季輪回的對話,才是杭州"賞秋天花板"的深層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