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二年級的若蘭,在國慶節前一周迎來了一個不小的挑戰——從“看圖寫話”正式過渡到寫一篇完整的“小作文”。老師布置的題目是用“五感法”描寫秋天。
![]()
恰逢前一周剛學完課文《樹之歌》,她對樹木充滿了興趣。我們住的小區附近有一個生態公園,那里有一大片楓樹林,是西安秋季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我之前多次帶她去那里玩,她便滿心歡喜地選了“楓樹”作為本次小作文的主角。
然而,初生牛犢的干勁,很快就被現實的空白稿紙澆滅了。她咬著筆頭,小臉皺成一團:“媽媽,我知道生態公園的楓葉很美,可是……怎么寫啊?我寫不出來了。”
我看著她從興致勃勃到一籌莫展,畏難情緒開始探頭,我知道她卡在了從“感受”到“表達”的斷層上。此時簡單的“加油,你再想想”此刻毫無用處。她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一座能幫她渡過思路斷層的“橋”。于是,我決定陪著她一起把這座“橋”搭建起來,讓她能夠把模糊的感受,變成確切的句子。
![]()
第一步:共商框架,讓文章“立”起來。
我沒有一上來就談“五感”,而是先和她聊起了建筑的框架。“若蘭,蓋房子要先有鋼筋骨架,再砌磚裝飾。老師是不是教過,漂亮的文章像房子,需要穩固的結構?我們一起來想想,用什么結構能把楓葉的美最有條理地展現出來?”
我們一起回憶、討論,最終,她自主地選擇了最經典也最穩妥的“總—分—總”結構。這個框架并非我的指令,而是她在學校已有知識基礎上,我們共同討論后達成的共識。
當她成為框架的“決策者”之一時,她對完成這篇作文的主動權,就已經悄然回歸了。寫作就從被動任務,轉向了主動的創造。
![]()
第二步:喚醒“五感雷達”,讓描述“活”起來。
當文章的骨架清晰起來,她眼中的迷茫就少了一半——她終于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填內容”了。
骨架穩固了,接下來需要用真實的體驗去填充血肉。我們的素材庫,就是無數次在生態公園那片網紅楓樹林里游玩的記憶。我引導她用“五感法”作為思維雷達,系統地掃描我們在那片楓樹林里的全部記憶。
首先調用我們的“視覺”。“我們站遠看,那片楓樹林像什么?”“像天邊燃燒的火燒云,壯觀極了!”“湊近看呢?”“楓葉像一個個精致的小手掌,邊緣還有鋸齒狀的花邊呢。”從宏觀到微觀,從遠景到近景,畫面立刻有了層次。
![]()
然后,啟動我們的“聽覺”。“閉上眼睛,風吹過樹林是什么聲音?”“‘沙沙沙,沙沙沙……’那是它們在開音樂會呢!葉子們在風里跳舞,那聲音就是它們合唱的秋天的贊歌。”“這里用了擬聲詞和擬人的手法,非常棒。”
接下來,請開啟我們的“觸覺”與“嗅覺”。“回想一下,我們漫步在那片楓樹林里,踩在落葉鋪成的地毯上,感覺怎么樣?”“軟軟的,每走一步都沙沙響。我摸了摸樹干,感覺糙糙的,充滿了力量。還能聞到泥土和樹葉被太陽曬過后的那股暖洋洋的清香。”
所有的描述都源于真實、深刻的感官體驗。當寫作的根須深深扎進生活的土壤,詞句便自然而然地生長、開花了。
![]()
然而,接下來的“味覺”卻讓若蘭犯了難。若蘭很自然地說:“媽媽,楓葉不能吃,我們沒有嘗過它的味道。” 我贊許地點點頭,完成了這趟完整的感官之旅。
這個過程確保了思維的全面性,讓她理解“五感法”是一個完整的工具箱,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清點所有可用的工具。本質是梳理思路,而非刻板填空。
第三步:聰明的“舍棄”,從套用方法到駕馭方法。
當所有感官素材都琳瑯滿目地擺在面前時,我們進入了更關鍵的一步——審閱與抉擇。
![]()
“若蘭,‘五感法’是為了幫助我們打開思路,而不是一道必須填滿的填空題。”我引導她,“寫作的秘訣不在于用盡所有素材,而在于為你想表達的核心,選擇最生動、最真實的論據。如果我們硬要寫‘楓葉的味道’,是不是反而顯得不真實了。”
“那我們可以不用寫味道?”若蘭略帶遲疑的問道。“對!當我們找不到合適的素材時,大膽地‘舍棄’,把篇幅留給其他更生動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詳略得當。”
她看著筆記本,眼睛里的光從疑惑變成了透徹,“好!那我們就不要它,把別的寫好就行!”
這一次勇敢而理性的“舍棄”,是一次真正的思維升華。她明白了,方法的最高境界是“為我所用”,根據表達的需要,大膽地進行詳略取舍。
這一次從“全面掃描”到“重點選取”的過程,讓她瞬間從方法的“套用者”升級為了方法的“駕馭者”。
![]()
從“畏難”到“樂在其中”的蛻變
當素材經過篩選并被清晰地串聯起來,一篇內容充實、描寫生動的小作文便順利完成了。最讓我欣慰的,是她態度的轉變:從最初的焦慮,到過程中主動地斟酌詞句,比如她會自己琢磨:“用‘燃燒的火燒云’好,還是‘紅色的海洋’更好?”
她不再視寫作為難題,而是當成一次有趣的創造。這份由內而生的成就感,遠比得到一個高分更珍貴。
若蘭媽咪的感悟:
這次“作文攻堅戰”讓我更加確信:最好的引導,是授之以漁,更授之以“馭漁之術”。具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
首先是喚醒已知,重點在于“搭橋”而非“代勞”。我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在她熟悉的知識領域(如“總-分-總”結構)與未知挑戰之間,搭建起一座思維的橋梁,引導她找到那條自己能走通的路。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習之旅始于自信。
其次是連接生活,讓寫作源泉涌動。寫作的靈感永遠不會枯竭,因為它就藏在孩子的每一次觸摸、聆聽與觀察里。我做的,不過是陪伴她重回楓樹林,將抽象的方法與鮮活的個人體驗相連,讓筆下的每個字都浸潤著生活的溫度與真實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孩子創造性運用。其核心是“活用”重于“套用”。學習方法的終極目的,是獲得一種自信——能根據實際需要,智慧地做出取舍與調整。當她能為文章效果而主動“舍棄”味覺時,她便真正從規則的服從者,成長為工具的駕馭者。
教育,有時就是如此:在孩子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我們不是帶她走,而是陪她一起,找到那座屬于她自己的“橋”。而我們,只需在一旁欣賞她探索的背影,并為她點亮沿途的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