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俄烏戰場上的一段視頻瘋傳:一隊俄軍像土撥鼠似的從地下管道里鉆出來,八分鐘干掉烏軍兩輛裝甲車,彈幕里齊刷刷地刷著“地道戰”!
但是諸位先別急著認親,蘇聯時期留下的天然氣管道,如今成了穿插偷襲的捷徑,與其說是俄羅斯“復刻經典”,不如說它是“撿漏高手”,在破爛堆里翻了個金元寶。
![]()
2025年9月,哈爾科夫州的庫皮揚斯克成了俄軍的“試驗田”。這個地方本來是烏克蘭的“軍事快遞站”,每月往頓巴斯送8000噸彈藥、1.2萬士兵。
這里的反坦克戰壕挖得比人還深,地雷埋得比土豆還密,但是偏偏就漏了那條直徑1.2米的廢棄天然氣管道。
這條管道是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烏簽署協議建成的,2024年俄烏輸氣合同一黃,管道就成了“沒人要的盲腸”。
但是最近俄軍突然開了竅,又發掘出了這個寶貝,無人機拍完情報員探,夜里偷偷運設備,給管道做“微創手術”。
想想看,管道里殘留油氣碰點火花就炸,空間窄得只能匍匐爬行,士兵還得背氧氣瓶防缺氧,能鉆進去的可不是凡人!折騰兩周,俄羅斯硬是把廢管道改成個營的“地下高速路”。
突襲選在黎明,俄羅斯第一個突擊組鉆出地面就往樹林沖,反坦克導彈“咚咚”兩發,烏軍的裝甲車當場就報廢了。
![]()
俄軍八分鐘奪下制高點,一公里防線撕開裂口,推進到庫皮揚斯克市郊,全程僅3人輕傷。烏軍指揮官當場懵逼了,氣得直拍桌子:誰能想到他們能從地底冒出來?
這場景讓我想起抗戰時冀中百姓的智慧,冉莊的地道藏在鍋臺底、牲口槽,戰士們依靠它神出鬼沒,打得日軍暈頭轉向,那是全民挖出的“地下長城”。
可是俄軍這回純屬“借雞生蛋”,靠的是情報準、膽子肥。不過可惜得很,烏軍吃了一次虧立馬學乖了,48小時內炸了三根主管道,剩下的注水塞鐵絲網,再想鉆進去,門兒都沒有。
不過烏軍轉頭就玩起了“隧道防御”,憑借隧道打起了游擊。在紅軍城把廢棄煤礦改造成了“地下堡壘”,主巷道寬4.2米,岔路通全城,指揮所能扛10萬噸核彈,70%前線物資從這兒運。
當俄軍攻來時,烏軍白天就躲進隧道里面,夜里鉆岔道炸俄軍設備,硬生生阻滯俄軍11天,直接打亂了俄軍的計劃。
更早的馬里烏波爾之戰,4000烏軍縮在亞速鋼鐵廠的地下,俄軍扔高超音速導彈、鉆地彈都啃不動,最后靠圍困才拿下。這套戰術是高級智慧:打不過就鉆地洞,活命比面子重要。
![]()
北約還在背后遞家伙,送地下探測雷達,能穿透一米土層找目標。咱們當年冀中地道戰可沒這些高科技,全憑百姓一鍬一鎬挖,防毒防火靠土法子,如今俄烏倒是越來越像“高科技鼴鼠斗毆”。
有人說這是“地道戰現代版”,我看不盡然。當年冀中地道戰是生死關頭的全民智慧:冉莊地道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望孔、射擊孔、陷阱一應俱全,讓日軍吃盡苦頭,那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今日之俄烏地下戰,卻是精算師式的戰術投機。俄軍鉆現成的管道省時省力,烏軍改礦道砸1.2億美元,本質上都是為了躲避地表炮火。
地面每公里彈藥消耗是北約標準的三倍,鉆地之后傷亡率從50%直接降到了12%,所以不鉆地道的都是傻子。
不過嘛,老招數有新玩法。烏克蘭用無人機炸2600公里外的俄煉油廠,創下世界紀錄:俄軍轉頭用“匕首”導彈轟烏軍工企業,地上地下早打成一片了。可惜,雙方學咱老祖宗的智慧只學了一半。
![]()
咱冀中地道能儲糧儲水、防毒防火,甚至建地下醫院、兵工廠,那是長期抗戰的底氣;俄烏鉆地道只能短期應急,礦道一占就狂喜,管道一堵就抓瞎,缺了點持久戰的格局。
看著俄烏的“地道戰”,也真是很無奈了。如今這世道,地上打不贏就往地下鉆,表面看你當他戰術升級呢,其實內里卻是陷入了戰略困局。
俄軍像輸紅眼了一樣,押寶管道搞突襲,而烏軍靠著礦道死守等西方援助,他們在地下找生機的同時,地上的人卻在斷電斷暖中煎熬。
誰能想到,當年冀中平原的大智慧,如今在異國的戰場被簡化成了一個鉆洞的把戲。俄烏之間的消耗戰已經打了三年多了,未來還不知道要打多久。
![]()
只是看客們從最初的興奮狀態,都變得有些疲了。打仗變成了打地鼠,這樣的打法,還不如早點坐下來和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