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正式宣告生命終結的那一刻,“身體是否仍有知覺”?“火化過程中是否伴隨痛感”?這兩個疑問,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這些疑問既源于對生命本質的好奇,也包含著對逝者尊嚴的深切關懷。
![]()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01,死亡后,為什么仍有神經反應?
首先,醫生判定為死亡后,仍會有神經反應(脊髓),但能否叫知覺和痛覺需要斟酌。醫學上,有個概念叫:腦死亡個體。但是,它還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可以用于做異種器官移植測試研究,比如今年竇科峰院士發的nature。
![]()
做的是豬腎臟到人的器官移植,里面的人,用的就是腦死亡個體(brain-dead)。
![]()
但是這個個體的諸多器官還是可以運行的,比如免疫系統、血液循環、臟器分泌,甚至,細胞還可以繼續增殖。(我也是進入這個領域后才知道腦死亡個體原來還能如此)
那么,為什么腦死亡個體還會如此?感覺和痛覺呢?這需要進一步來了解這些概念。
02,什么是腦死亡?
我們一般定義的死亡,是指腦死亡,比如
196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特設委員會重新對腦死亡概念進行解釋,制定了人類首個腦死亡判定標準: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無自發呼吸;③腦干反射消失;④腦電活動消失(電靜息)。凡符合以上標準,并在24~72小時內重復測試,結果無變化,即可宣告死亡。
國內的標準
腦死亡的臨床診斷依據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腦干反射消失。
符合以上條件,就可以定義為一個腦死亡個體,或者進一步說,死亡。但是,腦死亡個體在醫學研究上并非完全無意義,因為,雖然腦干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但是,我們現代醫學上有一些策略來維持機體一些部位的運行,典型的就是體外膜肺氧合ECMO。
而這種個體,是一個非常接近臨床真實人類的「倫理安全緩沖區」。在生命支持系統的作用下,循環、代謝等基本生理功能還可以繼續維持。
03,腦死亡后個體神經系統為啥還存在?
問題來了,腦死亡個體神經系統是完全消失了?還是存活著?答案是:存活著。雖然腦死亡個體,大腦的反饋是結束了。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機體還有一套系統,那就是脊髓體系,也就是簡單的“反射”體系。

這套非常原始的神經反射結構,在我們做青蛙實驗的時候就已經熟悉了,它的反射弧是可獨立完成基本動作。
估計不少人甚至還做過實驗,比如簡單的膝跳反射。
![]()
這套體系,能夠感知到刺激,然后傳輸到脊髓,再做出反應,非常迅速。
比如,下面這例腦死亡個體,在腦死亡五天后,四肢反射活躍,還出現了體溫上升、血壓自然回升的情形。
![]()
事實上,這種研究很多,基本上都佐證,腦死亡個體,脊髓功能是相對維持的,那么這種情況下,死亡者能夠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是必然的。
那么,這種屬于感覺或者知覺嗎?一般認為不屬于。
04,人死后是否有感覺和知覺?
感覺或者知覺,我們一般認為這二者是要涉及到大腦皮層的反應的,通俗的說,就是,感覺和知覺必須經過大腦,是一種主觀的感知。
![]()
但是,目前的腦死亡個體,由于大腦已經死亡,所以對于身體的刺激并不會引發大腦皮層的反應,大腦皮層是沒有腦電波變化的。事實上,目前判斷腦死亡,也會做這些刺激來確定大腦的確完全沒有反應了,那才判定真的腦死亡了。
正因為如此,有句話叫:腦死亡患者的肢體運動,是神經系統最古老部分在現代醫學儀器維持下的最后抽搐。
不過,也有人認為,腦死亡個體并沒有完全死亡,依靠生命維持體系依然可以讓機體存在一定的生理功能,符合一些人認為的“活著”的跡象,所以現實中,也的確有不斷維持腦死亡個體的行為,短則數月,長的甚至是數年,甚至有個維持了二十多年的【1】。那么在現在條件下,可能維持更久。
1、Repertinger S, Fitzgibbons WP, Omojola MF, Brumback RA. Long survival following bacterial meningitis-associated brain destruction. J Child Neurol. 2006 Jul;21(7):59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