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你有沒有想過,假定長寬高都相等的一塊巨石和一座摩天大樓,真正的區別在哪里?
從遠處看,它們似乎都一樣——都是龐然大物。但走近了看,你會發現奧秘所在。
那塊巨石,它幾乎是實心的,里面住不了人。而那棟大樓呢?它的價值恰恰不在于水泥和鋼筋本身,而在于它內部被創造出來的空間——那些可以讓人生活、工作和夢想的房間、走廊和廣場。在一個確定的體積內,創造出了巨大的內部空間。
好了,現在你把這個大樓想成是一顆棒棒糖大小,那么它里面的空間有多大呢?可以超過一個足球場的面積。
聽懂了吧?這就是2025年諾獎化學獎的關鍵所在,科學家們學會了在非常小的材質內部,用金屬和有機框架為小小的分子們搭建摩天大樓了。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鄭重宣布,諾貝爾化學獎花落三位頂尖科學家——日本的北川進、澳大利亞的理查德·羅布森和美國的奧馬爾·亞吉。
插一句,亞吉教授目前是同時擁有約旦,巴勒斯坦,沙特和美國4國國籍的科學家,所以沙特昨晚的新聞就是沙特科學家 奧馬爾·本·穆內斯·亞吉教授獲獎。
![]()
01
諾獎為什么頒給他們?
好了,為啥頒給他們?就因為他們搗鼓出了一種叫“金屬有機框架”(簡稱MOF)的玩意兒。
簡單理解,他們用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比如含碳的有機分子,以相對小的三維體積實現了超級大且功能繁多的內部空間,類似我們說的低維展開。
![]()
這個概念的科幻類比,在三體中被反復提及。三體星人為了鎖死地球科技,首先就要讓地球物理學家們集體心理崩潰,它所用到的技術,就是低維展開。
所謂“整個宇宙為你閃爍!”并呈現倒計時,就是三體文明將其高科技產物——高維的智子低維展開成可以包裹整個地球的“假宇宙”。
其實數學上并不難理解,三維的物體如果切換成二維,如果體積不變,因為高度的Z軸為0,所以其二維的面積就必須是無窮大!
![]()
02
用原子本身的性質“蓋房子”
我們先講講這個技術誕生的前夜,在MOF這個概念出現之前,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其中一類被稱為配位聚合物。
整個20世紀,化學家們合成了無數這樣的配合物,其中一些形成了鏈狀、層狀或三維網絡結構。當時大多數配位聚合物形成的網絡結構缺乏穩定性和永久孔隙率。
一旦移除孔道中的溶劑分子,整個晶體結構就會坍塌,無法維持多孔框架。因此,它們常被稱為“微孔晶體材料”,但孔隙性能不佳。
這個精彩的故事,要從1989年講起。
當時,羅布森教授這位來自墨爾本的科學家,腦子里蹦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利用原子本身的性質,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蓋房子”?
![]()
他嘗試把帶正電的銅離子,和一種像“四爪章魚”一樣的分子(每個“爪子”末端都有能牢牢抓住銅離子的化學基團)結合起來。
![]()
結果,它們真的形成了結構有序、內部空間開闊的晶體,內部布滿了無數微小的腔室,璀璨得如同布滿空洞的鉆石!
![]()
羅布森教授立刻意識到這種結構的巨大潛力——這簡直就是為分子量身定做的“收納空間”啊!可惜,當時這個“鉆石宮殿”還不夠結實,容易塌。
現在看來,羅布森無疑是位當之無愧的“預言家”和“結構先驅”,他從化學鍵的最底層出發,畫出了整個領域的藍圖。
![]()
03
“柔性MOF”的開創
幸運的是,科學探索的火炬被傳遞了下去。在1992年到2003年這關鍵的十多年里,北川進教授和奧馬爾·亞吉教授,各自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為MOF這座大廈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石。
現任京都大學副校長的北川進教授,作為日本第27位自然科學諾獎得主,主要的貢獻在于,他不僅證明了氣體進出,更是“柔性MOF”領域的開創者。
![]()
在他之前,大家都認為多孔材料都是硬邦邦、一成不變的。但北川進教授團隊發現,這些由金屬和有機分子組成的“宮殿”,竟然可以是“會呼吸”的!
他們設計的材料,在吸入水分子或甲烷后,形狀會發生改變;當氣體釋放出去,它又能恢復原狀。這就像一對“分子肺”,一張一弛,既有變化又保持穩定,賦予了材料全新的動態特性。
他后來提出的第三代、第四代概念,更是將MOF的世界拓展到了柔性、雜化、多級、無序等更復雜也更迷人的形態。
04
穩定MOF的出現與應用
亞吉則是直接造出了穩定的MOF,還展示了怎么“理性設計”給它加新功能。
![]()
其實論起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這個名字,還是亞吉教授在1995年正式提出的。
這位約旦出生的科學家,在哈佛鍍完金后,跑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單干,腦洞大開地想:能不能用強化學鍵把分子像搭積木一樣拼成超大“框架”?
這一想可不得了,“框架化學”橫空出世!傳統化學盯著原子間那點事兒,超分子化學研究分子間弱弱的“握手”,而亞吉的框架化學直接讓分子間“焊”在一起,形成強韌無比的結構。
這框架本身就像一個超級大分子,決定了里面每個分子的“站姿”,因為體積大,性質也更豐富,簡直是化學家的“夢想沙盤”。
基于這個理念,亞吉搞出了兩大寶貝:金屬有機框架MOF和純有機的共價有機框架COF。MOF混合了金屬的剛性和有機物的靈活,金屬當“錨”,有機物當“梁”,合體成多孔網絡。
之后的1999年,亞吉團隊祭出“王炸”——MOF-5。這材料成了經典,300攝氏度高溫下都巋然不動,空腔大得嚇人,吸附氣體能力遠超老前輩沸石。
亞吉在開發MOF-5時,還多虧了同事邁克爾·奧基夫的“神吐槽”。奧基夫看著早期MOF模型直皺眉:“原子太多了!”確實,那時材料不穩、孔隙小。兩人一合作,在《自然》上發了MOF-5,從此一炮而紅。亞吉也因此拿獎拿到手軟,2018年還因此榮獲著名的沃爾夫化學獎。
如今,基于這三位先驅的開創性工作,全球化學家已經構建出了數萬種不同的MOF材料。它們的應用前景令人振奮,如可高效去除水中難以降解的“永久化學品”PFAS;降解環境中殘留的藥物污染物;更高效地捕獲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極度干旱的地區,從稀薄的空氣中汲取生命之水;安全地儲存氫氣、甲烷等清潔能源載體。
科學家們甚至嘗試將MOF嵌入建筑材料,打造能主動吸附污染物的“會呼吸的房子”。
![]()
你看,真正的科學革命,往往始于幾個“異想天開”的靈魂,在微觀世界里默默搭積木。
從羅布森教授最初那個充滿想象力卻略顯脆弱的“鉆石構想”,到北川進教授揭示的“呼吸與柔性”,再到亞吉教授奠定的“理性設計與網格化學”,三位科學家接力探索,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分子宇宙”。
他們的故事再次印證,那些源于純粹好奇心的基礎研究,那些看似“無用”的分子搭建游戲,最終可能孕育出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
MOF,這精巧的“分子宮殿”和“納米海綿”,正從實驗室走向廣闊天地,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提供著充滿智慧的“分子級”解決方案。
這枚諾貝爾獎章,不僅是對過去輝煌的加冕,更是對未來無限潛力的期許。
科學,永遠在構建通往更美好未來的橋梁。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