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物名稱
《中華文化論壇》
期刊介紹
《中華文化論壇》(雙月刊)創刊于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人文社科類學術刊物。主要欄目有:中國古典學、制度文化、區域文化、中外文化互鑒、專題研究等。
刊物級別
AMI擴展(2022版), 中文核心(2023年版), 科技核心(2024社會科學), RCCSE(中文B+)(2023第七版), 維普收錄, 知網收錄, 目次收錄(萬方), NCPSSD(國哲社文獻庫),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刊內信息不收版面費。
投稿方式
1、投稿方式:在線投稿
2、出版日期:雙月刊,逢雙月10日出版。
3、不收版面費
投稿指南
1、來稿要求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4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創新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至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在8000字至20000字為宜。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8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3個月內審稿。擬采用稿件以電子郵件或電話回復作者;投稿3個月未收到雜志采用信息,可轉投他刊。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文獻引證規范
一、統一以腳注(頁下注)形式標注引證文獻。
二、注釋序號用①,②,③……樣式,每頁重新開始。
三、標引規范示例:
中文專著:責任者(責任方式)/題名/卷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責任者與題名之間一律用冒號;責任方式為“著”可省略。例如:
①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8頁。
中文連續出版物(期刊、報紙等):期刊:責任者/文章題名/期刊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引用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時,應在期刊名后括注出版地。如果需要,引用期刊時,也可標注頁碼。例如:
①吳艷紅:《明代流刑考》,《歷史研究》2000年第 6 期,第 34 頁。
②王晴佳:《中國二十世紀史學與西方——論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新史學》(臺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8頁。
外文文獻:引證外文文獻,以該文種通行的引證標注方式為準。腳注中的英文文獻責任者一律名前姓后,責任者與題名間用英文逗號,正式出版的著作題名為斜體,期刊文章或其他析出文獻題名用正體加英文引號。例如:
①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From Bryan to F.D.R.,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5, pp. 24-26.
②Benjamin Elman, “Early Modern or Late Imperial Philology? The Crisis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 6, No. 1, 2011, pp. 3-25.
③ Edward Farmer, "Social Regulations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in Kwang-Ching Liu, e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 120.
投稿經驗
3月26日通過官網投稿系統向該刊投稿,4月12日編輯部彭主編給我打來電話,說對我的稿件感興趣,然后加了微信,并給我發來幾點專家的審稿意見,讓我酌情修改稿件,我針對專家提出的意見認為沒有修改必要,于是寫了一份情況說明交給主編,過了幾日主編給我發來該刊注釋標注技術規范,讓我修改格式,我修改后上交,又過了幾日我問編輯,拙文是否錄用,編輯說安排在第三期。7月上旬收到紙質期刊。
以上就是我所經歷的整個流程,希望對諸位學友有所幫助。
ps:感覺審稿專家比較開明,我沒有按照他們的改稿意見進行修改,只是寫了個說明,他們可能覺得我說的比較有道理就尊重了我的意愿,真的非常不錯。還有,我收到紙質稿件后回頭再登錄投稿系統,發現審稿流程依然停留在初審階段,大概編輯部從系統中下載稿件進行評審后審稿流程就不再在網上更新了吧。
往期收稿方向及文章題目參考
符號化用與正統重構:17-19世紀朝鮮“箕子白馬”敘事建構
以錢計功,散財積福:清代費錢功德善書研究
歐陽修身后形象的未代建構
清代鄂西南竹枝詞所見的中華民族共同性--基于民族志詩學的意象闡釋
“神思”概念的生成語境與詞義、內涵
試論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范疇的主要特征
中國傳統生態理念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機制中的作用
理性突圍:青年數字極簡主義批判與調適
鄭玄進出孔廟與唐至明經學變遷
盛唐集賢院形成史論
南亞廊道視角下金牛道線路和文化遺產綜合研究
北朝夷夏觀念下的巴人族群
“華夷之辨”與南末士人的家國意識及其文學呈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