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媒體平臺用4K杜比視界重構家庭觀影體驗時,我們必須在影院創造不可替代的‘儀式感’——這不是妥協,而是電影在數字時代的進化本能。”在《電影藝術》雜志的年度專訪中,著名導演林昭明以“變革者”的姿態,為行業指明了轉型方向。
![]()
媒介地位之變:從“中心”到“節點”的生態重構
林昭明指出,膠片時代的影院曾是娛樂王國的“中心”,而今已成為龐大媒介網絡中的“關鍵節點”。“我們不再與短視頻、游戲爭奪‘唯一入口’,而是要成為‘體驗峰值’的提供者。”他以近期執導的科幻巨制《星際遷徙》為例:影片在院線首映時采用120幀CINITY高幀率技術,配合4D座椅震動與氣味模擬,打造“太空漫游”的沉浸感;而同步上線的流媒體版本則主打“導演剪輯版”與互動花絮,形成“影院造勢、流媒體續熱”的跨媒介敘事鏈。“影院的首映價值不再是‘最先看到’,而是‘體驗最燃’的社交事件——這是電影在流媒體時代的‘破局密鑰’。”
![]()
產品屬性之變: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體驗革命
面對觀眾對“千篇一律爆米花模式”的厭倦,林昭明強調“影院空間必須重構”。“我們正在嘗試‘三型影廳’模式:硬核影迷廳配備激光IMAX與杜比全景聲,屏蔽一切干擾;社交互動廳為喜劇片配備可移動座椅,允許觀眾笑淚共鳴;休閑生活廳則引入餐飲服務,讓電影成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他透露,其工作室已與影院合作推出“經典重映計劃”,針對影迷群體策劃“黑澤明大師季”“王家衛膠片修復展”等主題影展,用“垂直內容”激活細分市場。“電影的標準化時代已死,個性化體驗才是未來。”
![]()
競爭維度之變:從“對抗”到“共生”的生態共建
談及與流媒體的“競合關系”,林昭明直言“敵人思維已過時”。“流媒體在孵化IP、培養觀眾方面功不可沒——許多年輕人正是通過《愛,死亡和機器人》愛上電影語言的。”他以自己監制的短劇《折疊時空》為例:該劇在流媒體爆紅后,其電影版在影院上映時采用“增強版”特效,與流媒體標準版形成差異;而影院上映的衍生劇集《時空管理局》又反哺流媒體,形成“短劇引流—電影爆發—劇集續熱”的IP閉環。“窗口期不是護城河,而是動態調整的‘價值杠桿’——超級大片可守長窗口期,文藝片可試短窗口期,關鍵要找到‘影院專屬價值’。”
![]()
核心價值之問:我們為何要走進影院?
林昭明以“靈魂四問”總結變革本質:“在萬物皆屏的時代,觀眾為何要出門、花錢、花時間?因為這里有極致的視聽盛宴(技術價值)、獨一無二的社交儀式感(社交價值)、成為文化熱點的參與感(文化價值)、身心放松的沉浸感(體驗價值)。”他強調,轉型雖痛苦,但“固步自封的電影模式必被淘汰,而擁抱變革的電影將獲得新生”。“電影不會死,死的是‘不改變’的電影。”
![]()
這場訪談在業界引發強烈反響。正如林昭明所言:“變革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從改變而改變,才是電影在數字時代的‘進化密碼’。”當影院從“播放模式”升級為“體驗模式”,當電影從“中心”轉變為“節點”,當行業從“對抗”走向“共生”,電影,正在時代洪流中完成它的破繭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