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這個世界,越來越聰明了。
但人,卻似乎越來越糊涂。
我們能用AI寫詩、用算法算命、用區塊鏈追溯西紅柿的來歷,卻越來越搞不清,什么才是“做好人”這件事的根本邏輯。
古人早就說了:“只有仁,是萬事萬物的共通需求。”
仁則生,不仁則枯。
聽上去像老生常談,但放在今天的世界,反而顯得格外刺耳。
![]()
一、仁,不是“做好人”,而是“活著的根”
“仁”在今天,常被誤解為“善良”“寬容”“好說話”。
但在《易經》的邏輯里,仁是一種生命的持續力。
它不是一種德目,而是一種“使事物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
仁,是生機,是溫度,是連接。
沒有仁,萬物就麻木;
沒有仁,人就變成了冰冷的功能體。
看似很抽象?
其實不難理解。
想想現在的社會:我們習慣用“指標”評判一切,用“KPI”丈量人心。
當教育只剩下智育,孩子成了“分數的容器”;
當企業只講業績,員工成了“利潤的工具”;
當關系只剩功利,朋友成了“資源的節點”。
那一點點溫度、那一絲“仁”,就被優化掉了。
結果呢?
贏家愈強,輸家愈弱。
聰明的人越來越多,有智慧的人越來越少。
這就是《易經》所說的“不仁則枯”。
沒有仁,連再聰明的腦子,也會變得干涸。
![]()
二、由情入理,別忘了你是個“人”
古人講“由情入理”。
先有情,再有理。
理是方向,情是燃料。
但現代人常常搞反了:理性過度,情感匱乏。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懂得分析,卻不會感受。
懂得辯論,卻忘了傾聽。
這正是現代社會的集體病癥:“情”不見了,“理”又立不起來。
于是我們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人。
西方講權利,我們還沒學會獨立;
東方講義務,我們也忘了溫情。
結果兩邊都不像,腦子里充滿了沖突的概念,心里卻空空如也。
法外狂徒張三,也曾說過:“法律要尊重民眾的情感,彈藥超越民眾的偏見。”
其實,孔子早就說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思是,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靠人去實踐的。
你不去體會,它就只是概念;
你去做,它才成了德。
這就是“由情入理”的本質。
不是背道德課本,而是把仁德活在自己的日常里。
![]()
三、道與德:知與行的永恒拉扯
《易經》講:
道,是明白道理;
德,是把道理用出來。
這句話,足以讓今天的互聯網人集體陷入沉默。
我們現在最不缺的,就是“知道”。
刷視頻能學會理財、看短文能懂哲學,甚至ChatGPT都能教人“修心”。
但知道≠做到。
就像學會健康飲食不代表你能拒絕炸雞,
知道要早睡不代表你能放下手機。
道與德之間的距離,就是“行動的鴻溝”。
能不能跨過去,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真正“修身”。
道,是經——不變的原則;
德,是變——把原則用在變動的現實里。
古人叫“持經達變”。
而現代人最常犯的錯,就是“持變忘經”。
今天講創新,明天講迭代,后天講破局,
卻沒人問一句——“你堅持的底線是什么?”
變化不是壞事,但沒有“仁”的變化,只會讓世界越來越亂。
這也是為什么,《易經》里只有“既濟卦”達到陰陽平衡,可卦辭卻寫著“初吉終亂”。
意思是:即便你現在順利,最終也會亂。
因為平衡只是短暫的,變化才是永恒的。
![]()
四、熵增的人生,要靠德修復
現代物理學講“熵增定律”,一切系統都在走向混亂。
這放在人生里,也是真理。
人這一生,百分之八十的事情都不如意。
努力未必有回報,善意未必被理解。
所以“變”不僅是必然,往壞的方向變也是常態。
那怎么辦?
《易經》告訴你:
“平衡時打破平衡,不平衡時謀求平衡。”
這不是雞湯,是操作指南。
你不可能永遠順,但你可以學會修復。
修復的工具,不是聰明,而是德。
德,讓你在混亂中不迷失;
德,讓你在動蕩中不冷漠;
德,讓你在“二八法則”的現實里,依然能守住那20%的光亮。
修德的人,不求完美,只求“無咎”。
就像系統里的自我修復程序,哪怕環境越來越復雜,也能維持基本穩定。
五、“和合”:在不同中尋找合理
《易經》的核心思維是“和合”。
“和”不是一味妥協,而是“和而不同”;
“合”不是一團混,而是“合中有分”。
這其實是世界多元時代最需要的智慧。
東西方文明、個體與社會、科技與倫理,
都是一場場“和合”的考驗。
東方講人倫本位,強調義務;
西方講個人本位,強調權利。
一個求合理,一個求合法。
兩個體系,看似矛盾,其實可以互補。
《易經》講“持經達變”,就是告訴我們——
不變的是原則,變化的是方式。
互聯網的語言,叫“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是不是聽起來耳熟?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命理,《易經》講的其實是“系統性思維”。
順勢而為,但守住底線;
因時而動,但不丟方向。
這就是“和合”的最高境界。
![]()
六、道德修養,是人類的“永續系統”
有人問:“道德修養有什么用?賺錢更實際。”
我通常笑笑說:“賺錢靠智,守業靠德。”
企業如此,人生亦然。
偏重智育而忽視德育,結果就是社會的“熵加速”。
聰明人變多,但彼此信不過。
系統再智能,最后都要靠人心兜底。
所以道德修養,不只是個人的品格問題,
它是人類社會的“永續系統”。
沒了它,所有的文明、技術、制度,都會在熵增中瓦解。
正如書里所說:
“永續經營是全人類的責任。”
這一句足以穿越千年,敲在今天每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的心頭。
![]()
結語:過去是鏡子,不是包袱
《易經》從不教人算舊賬,它教人向前看。
過去是鏡子,不是包袱。
懂得反思,而不被過去拖累;
懂得變化,而不被潮流吞噬。
真正的修養,不是背誦幾句經典,
而是能在風云變幻的時代里,
依然心存仁德,持經達變。
因為一個人若失去仁,
再聰明也只是算法的延伸;
一個社會若失去德,
再繁華也只是熵增前的幻景。
所以,吳大爺我想說——
做人,得修仁德。
這不是老古董,而是生存之道。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