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師 · 美課
指導: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主辦:中國教師報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李虹霞
山東省特級教師
青島赫德雙語學校小學部校長
我將美育視作一生摯愛。從職校教師到小學語文教師再到一校之長,崗位雖變,但對美育的堅守、對兒童成長的執著始終未改。回望35年執教歷程,我與美育的情緣可謂一見鐘情、一腔熱情、一生癡情。
一見鐘情
我愛學生靈動的眼眸、清澈的笑容。這份初心讓我不斷追問:語文教學該帶給學生什么?答案日漸清晰:是情調,是美好,是能陪伴一生的審美力與精神底氣。于是,我將美育融入語文教學與班級建設的每個細節,在追尋美的過程中靠近教育本質。
2001年,我剛到小學任教時,發現教室更像一個“規訓場”:整齊卻呆板的桌椅、單向灌輸的教學、被嚴格切割的時間……學生的眼神從最初的明亮慢慢變得暗淡,甚至帶點怯意。我不禁自問:“總說以學生為中心,可我們到底做了多少真正為他們考慮的事情?”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布置教室。撤掉講臺,把課桌擺成四人相對的“學習島”,允許學生選擇舒服的坐姿;把教師的辦公區移到門后,教室中央最好的地方留給學生展示作品;墻上掛滿學生的書法,地面貼上古詩名句——讓每一處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課堂”。
第二件事是重新建立師生關系。我不再要求必須舉手才能發言,而是鼓勵學生隨時表達想法;我認為“教師是陪伴者,不是控制者”,用微笑和等待代替批評和催促。我一直相信:教師的威信不該來自管控,而應出自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
2009年,我在濰坊嘗試設計“幸福教室”。在我看來,教室不應只是學知識的地方,更應是一個有溫度、有美感、有故事的精神家園。2010年,第一間“李虹霞幸福教室”正式建立,我為它定下3個使命:空間上,成為承載成長故事、充滿精神能量的地方;文化上,成為飄著書香、墨韻、樂聲、趣味的精神家園;生命上,讓每個學生在這里被看到、被接納,從而自由成長。
我和學生一起裝扮教室:桌椅分組,以“鴻鵠”“仙鶴”命名;鋪上桌布,放上姓名卡;講臺變成讀書臺,墻面成為作品展示區;綠植、書本、淡淡的墨香……每個角落都在靜靜散發著美。當學生在放假時跑來問我“能不能不放假,我想在教室看書”時,我知道美的種子已經播撒出去了。
一腔熱情
之后的日子里,我把對美育的熱忱全部投入到“幸福教室”的配套課程體系建設中。
“幸福教室”課程體系圍繞兒童視角展開,通過學科美育理念的一脈延展衍生出4類主要課程。
“起步課程”的設計初衷是讓學生與學習“一見鐘情”。從“愛識字從名字開始”到“愛拼音從律動開始”,我用游戲和節奏帶學生輕松愛上學習。比如,以“韻律的盛宴”為主題,把童謠、童詩、經典唐詩宋詞融在一起,我錄制配樂音頻,帶學生誦讀、歌唱、舞蹈,讓他們沉浸其中。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傳遞著母語的音韻之美,那些充滿靈氣的詩句不僅激發想象,而且把善意和美植入學生的心田。
“慢板課程”突出“沉浸”二字,讓學生在沉浸體驗中學會“慢慢書寫、慢慢閱讀”。我堅持“軟筆先行”,讓學生帶著敬意書寫漢字;也提倡“純粹閱讀”,不要求寫讀后感,讓學生真正享受文字之美。
“快板課程”秉持學科融合理念。我設計了“小學語文統合教學法”,代表課例《中國的月亮》融合了文學、科學、藝術、戲劇等內容,讓學生在兩周內閱讀4.5萬字材料,完成從古詩賞讀到現代創意的完整體驗。
“散板課程”要求教師帶學生走出教室,體驗二十四節氣——春分豎蛋、清明踏青、谷雨草木染、中秋賞菊詠詩……讓學生在自然更迭和文化傳統中感受美。
我希望學生不僅學會知識,更要學會生活。當他們留意到一朵花什么時候開、一片葉子什么時候落,內心便多了一份安寧和秩序,這種自然滋養出的美感會成為他們未來珍貴的精神資源。
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是“美”的化身——不僅是衣著的得體,而且是內心的從容和溫暖。因此,我邀請書法、古箏教師來上課,帶學生看戲、聽音樂會……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事情恰恰拓寬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生癡情
在經歷了28年的一線教學后,我選擇迎接新挑戰,出任一所學校的校長。許多人認為這個決定不明智——從“名師”到校長,意味著離開舒適區,面對諸多挑戰和諸多未知。但我始終堅信美國詩人弗羅斯特那句詩:“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正是我對推廣美育的追求:不限于一間教室,而是要重塑整個教育生態。
作為校長,我首先打造“教師共同體”,組建跨學科“任務小分隊”,與教師共同感知、沉潛,通過靈魂拷問和項目共創,喚醒團隊內在覺知,實現集體意識進化。
我希望將創造自由徹底還給教師——班級命名、環境布置、文化追求全部自主。一間間安全、溫暖、富有美感和生命力的“幸福教室”自然生長,師生在此彼此成就、教學相長。我重建資源系統,以“校長教師”身份錄制全年級課文范讀、古詩詞及繪本音頻,開放給所有教師和家庭,推動真正的資源流動。
在我看來,教育是一場溫暖的相遇,美是其中最明亮的語言。我從一間教室出發,用30年時間走出一條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道路。我的實踐不斷告訴自己: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喚醒生命;教育者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使命。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終踐行這樣的教育家精神:有情懷,對兒童深切的愛和尊重;有智慧,將理念轉化為系統的課程和實踐;有擔當,敢于突破常規,堅守教育理想;有創新,不斷迭代方法,回應時代需求。
未來,我將繼續帶領團隊深耕美育,讓更多學生在與美的相遇中找到生命的方向和力量,正如我始終堅信的那句話:“我們不僅是追光者,更要成為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歡迎訂閱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