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好日光才能少用燈光
作者 | 張基廣
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
今年秋季學期上海開始實施“無作業日”制度,教育部辦公廳在近日印發的文件中也鼓勵中小學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從區域實踐到國家層面的倡導,“無作業日”的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看到。
為什么要設置“無作業日”?“無作業日”對孩子成長意味著什么,需要家校作出哪些調整和支持?我所在學校的實踐或許可以解答一二。
2009年,我校推出“周三無作業日”。學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在一至六年級部分班級進行試點,后來隨著自愿加入的班級不斷增加,2011年“周三無作業日”擴展至全校,并逐步固化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項制度,作為學校教育教學一項常規要求延續至今。
選定周三為無作業日,當時有三個考量。一是周三處于一周的中間,周三無任何家庭作業,可給學生創設一周中間的舒緩時空,讓學生得到身心休整和情緒調整。二是考慮家長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著輔導作業,把周三設為無作業日,也是給家長營造調節身心的時空,讓家長適當放松和放空。三是引導和激勵教師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爭取基本練習當堂完成,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自己安排。
“周三無作業日”的施行得到了學生和家長普遍認可,也在社會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孩子沒有家庭作業的心愿終于成真,直呼周三沒有家庭作業很“爽”;家長也終于在每周三松了一口氣,紛紛表示很“贊”。
可以說,“周三無作業日”的推行一片向好。但不久就有人提出擔憂,會不會出現“周三作業周四補”的問題。于是,學校出臺了三項護航措施。一是優化課堂結構。強調精講精練,語數等學科每節課至少留10—15分鐘給學生當堂練習鞏固。二是控制作業總量。每班設“作業提醒員”,除周三零作業外,每天由班主任協調控制作業總量。三是進行作業公示。每個班級在教室門口醒目位置設“作業公示牌”,把每天的作業“亮”出來、“曬”出來。
“周三無作業日”已成為學校的一個亮點,每周三也成為全校師生和家長期待的“全家休息日”。不少兄弟學校也主動借鑒,因校制宜采用。
“周三無作業日”的探索腳步一直未停步。2015年前后,學校在“周三無作業日”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部分法定節假日無作業的舉措。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元旦等法定節假日,逐步成為“無作業日”。這些法定節假日一律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而是引導學生去經歷社會實踐的全過程,比如清明節讓孩子跟隨家長參加傳統文化活動,中秋節與家人一起踏秋賞月等。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緊扣“雙減”工作要求,研制課后服務質量標準,提出讓學生“基本不帶作業本回家”的理念和目標,盡可能避免“課后服務像雞肋,回家還得做作業”的尷尬。如今,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課后服務時間完成作業,做到“基本不帶作業本回家”。曾經的“周三無作業日”,已經發展成為許多學生的“天天無作業日”,而學校提出的讓學生“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學得好”的目標,已經通過家校共同努力成為真實的教育樣態。
在“周三無作業日”探索過程中,全體教師深刻體會到,要實現學生減負、教育提質,關鍵還在課堂,課堂永遠是學生發展的“正餐”。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效?方法路徑可能有千萬種,但主旨就一條: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到課堂中央,站在學習中央,把“講堂”變為“學堂”。落地這一主旨的核心是8個字:精講精練,分類分層。把一些基本練習和作業放在課堂上,當堂消化完成;作業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差異,做到分層作業、菜單自選,解決好有的學生“吃不下”、有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課堂教學質效的保證,“周三無作業日”就可能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
用好日光才能少用燈光。當課堂成為提質增效的主陣地,作業設計真正尊重個體差異,教育也從機械傳遞走向生命喚醒。給學生“減負”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以學生為中心重構教育邏輯,讓學習回歸生活,讓成長舒展天性。正如一棵樹不必每天被量身高,但終會在陽光雨露中舒展枝葉。
歡迎訂閱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