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薇
編者按: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知識從未如此觸手可及。知識“豐裕”的背后,教育、人才選拔、社會關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應如何在信息的浪潮中把握前進的方向?本報即日起刊登“聚焦知識豐裕時代”系列評論文章,為讀者提供參考。
近日,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在某論壇上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人工智能(AI)讓知識更易得,那大學里還能教什么?”這一提問不僅觸及高等教育的現實困境,更指向整個教育體系在智能時代的存在價值。當AI逐漸承擔起知識的存儲、檢索乃至部分生成功能,教育的核心使命必須從“傳遞知識”向“啟迪智慧”轉變。未來的教育,關鍵不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內容,而在于能否引導他們建構知識的意義、發展思維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對教育內容與形式的重構,是一場時不我待的系統性變革。
首要的轉型方向,是實現從“知識存量”到“思維增量”的升級。在傳統教學中,知識記憶長期占據核心地位,而AI的普及徹底動搖了這一結構。對此,教育內容的設計亟須從“可檢索的信息”向“不可替代的思維”轉變,著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批判思考與系統分析能力。數學公理的推演、人文學科的文本辨析、工程系統的建構,歸根結底都是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未來在教學中,應重視還原知識的發現歷程,引導學生理解其“何以產生”,而不僅是記住“是什么”。這種思維層面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未知復雜情境時,具備獨立探索與理性判斷的能力,這也正是人類區別于AI的根本素養。
思維升級的下一步,是完成從“學科”到“課題”的跨越。現實中許多重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數字治理,都無法靠單一學科獨立應對。AI時代更呼喚能夠融通多領域知識、面向真實問題展開探索的人才。因此,教學內容上應當打破傳統學科的邊界束縛,以現實課題為軸心進行整合設計,推動“知識—能力—價值”的有機貫通。通過跨學科課程、項目制學習、校企聯合課題等方式,讓學生及早接觸真實世界的問題場域,理解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力,進而形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范式。
教育本質是“育人”而非“制器”。AI時代教育變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從“知識傳授”到“素養培育”的轉變。在技術快速迭代、信息高度飽和的今天,學生更需要建立正確的價值坐標,形成健全的人格與倫理判斷力。因此人文精神涵養與對技術倫理的反思應該成為“必修課”,同時在專業能力外,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同理心、審美能力與協作精神,以“能力塑造”與“價值引領”并重的雙維體系,讓學生成為專業實力與生活智慧兼備的完整的“人”。
教育內容的重構,相應地也會要求人才選拔機制同步升級。長期以來,考試制度在人才選拔和引導教學方面貢獻很大,但其偏重知識記憶與標準答案的模式,已越來越難以適配素養導向的教育轉型需求。當教學重心轉向思維、能力與價值觀,人才選拔標準也必須從“考知識”向“考素養”轉變。具體而言,選拔機制應在四方面實現突破:一是聚焦核心能力的綜合評估。針對未來領軍人才所需的基本原理思維、工程實踐等能力,考題設計應逐步增加開放性、探究性題目,評估學生在復雜挑戰中展現的思維深度、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二是強化跨學科能力考查。不少AI時代的重大創新產生于學科交叉地帶,選拔體系也應主動打破學科壁壘,設計需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才能應對的考題或項目任務,評估學生的知識融合能力與系統思維水平。
三是構建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應探索建立“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分+定性描述”相結合的機制,從“結果導向”轉向“結果與過程兼顧”。
四是引導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科學的選拔體系應能激勵學校壓縮機械刷題的時間,增加探究性、自主性學習的機會。例如鄂維南院士所倡議的,適度降低剛性學分要求、為學生留出探索空間;選拔機制也應為不同特質的學生提供差異化通道,讓每個人的優勢潛能都被看見、被認可、被發展。
?總之,AI帶來的“知識豐裕”正要求現行教育內容開展一場自我“提煉”,剝離那些可被技術替代的知識傳授任務,凸顯人類本身的思維深度、人文情懷與價值判斷。當教育不再追求“知識面”,而致力于培育素養,將能更好地超越傳遞已知,走向啟迪未知、照亮心靈、塑造未來的更高層面。(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