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為了防備游牧民族的進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修長城。目前,人們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建的。
那么,駐守長城的士兵是否都住在長城上?看到敵人來了,把他們推下去就是了?這種想法未免太簡單。今天,我把以明朝為例,給大家好好講一下長城防御體系。
明朝的長城東起遼東,西到嘉峪關,全長大約6300公里。
這么長的防線,只設一個指揮機構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明朝把長城分為九段,設立了九個軍鎮。軍鎮相當現在的軍區,每個軍鎮各管一段,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九邊”。
![]()
這九個邊鎮分別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和山西。九個邊鎮之間還有驛道相連。
我們以明朝嘉靖年間的遼東鎮為例,了解一下各個邊鎮的架構和防御體系。
遼東鎮的總部在廣寧城,即今天的遼寧省錦州市下轄的縣級北鎮市。
遼東鎮的軍事指揮機構大致是這樣的:總兵官1名,正二品,駐扎在廣寧城;副總兵1名,從二品,駐扎在遼陽城;參將2名,正三品,分別駐守開元和義州;游擊將軍1名,從三品,駐廣寧城,負責精銳機動部隊。守備15名,正四品,駐長城沿線各城堡,為一線指揮官。
此外還有屬于文官系統的 巡撫都御史1名,一般為正三品,負責財務和軍紀。另有監軍太監一名,負責監督總兵。總兵的權力實際受到了巡撫都御史和監軍的雙重制約。
整個遼東鎮的總兵力是87400人,具體配置是這樣的:廣寧前屯城堡3800人,總部機動部隊16300人;寧遠5700人;錦州5300人;義州5600人;海州6570人;遼陽機動部隊17900名;沈陽1870名,開元8200人......
遼東鎮的八萬多守軍都在長城上嗎?不是的,只有8千多人在長城上守備,有6萬多人在長城下面的軍營里常年訓練,這是主要的戰兵。此外,還有1萬4千多人負責屯田,一邊搞農業生產,一邊訓練,稱之為“冬操夏種”。
遼東鎮的負責防御的長城為東到鴨綠江,西到山海關,全長約1000公里。如此推算的話,長城上面每一個公里只有8名士兵,只能起到瞭望的作用。
事實也是如此,大軍不可能駐扎在長城的城墻上面,常年駐扎在墩臺的士兵發現敵軍,立即預警,各段的守備立即帶領這些駐軍登上城墻御敵。總兵和副總兵各掌握一支機動部隊,起到隨時支援的作用。
我們現在來看看,九邊各鎮的兵力是多少?
遼東鎮,駐廣寧衛。防線從鴨綠江到山海關,全長1000公里,額定兵力87000人,戰馬46000匹。
薊州鎮,駐地河北遷西三屯營。防線從山海關到慕田峪,全長880公里,額定兵力50300人,戰馬資料缺失。
宣府鎮,駐地河北宣化。防線從慕田峪到河北懷安,全長510公里,墩臺358座,額定兵力58000人,戰馬45500匹。
大同鎮,駐地山西大同。防線自山西天鎮至內蒙古清水河,全長330公里 ,墩臺215座,兵力59900人,戰馬46900匹。
太原鎮(三關鎮),駐地偏頭關。防線為內長城,自山西河曲至太行山,全長800公里額定兵力27500名,戰馬9660匹。
延綏鎮(榆林鎮),駐地先綏德后榆林。防線自陜西府谷至寧夏鹽池,全長880公里,額定兵力58060人,戰馬22200匹。
寧夏鎮 ,駐地寧夏銀川。防線自寧夏鹽池至中衛,全長1000公里 。兵員和戰馬資料缺失。
固原鎮(陜西鎮),駐地寧夏固原。防線自陜西定邊至甘肅蘭州,全長500公里。兵員和戰馬資料缺失。
甘肅鎮,駐地張掖。防線自蘭州至嘉峪關,全長800公里 。額定兵力89500人,戰馬資料缺失。
以上數據來源為明朝嘉靖年間兵部職方司所編《明皇九邊考》。
作者在書里也提到,因為逃兵等原因,各軍鎮實際都不滿員,馬匹連額定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綜上所述,明朝九邊的總兵力在60萬人左右,這已經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叫做“邊兵“。至于內地的衛所兵,跟普通農民沒什么區別了。
原創不易,謝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