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liangchaoxford 廣東涼茶煲牛津
一
這是第37篇閱讀隨筆。
昨日流量收入1.04元。
這篇隨筆閱讀的英文版《傲慢與偏見》chapter2的最后一個段落。
在每天零星時間讀一點、寫一點、發一點的過程里,至今日已是第37篇,是在公眾號發布的第37篇《傲慢與偏見》英文版的閱讀隨筆,時間從發布第一篇至今已經37天了。
發布第一篇閱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的隨筆,時間是2025年8月27日,題目是“我讀了傲慢與偏見英文版的第一個句子”。
這37天發布了37篇文稿,第37篇閱讀隨筆的發表,是逐段逐句完成了閱讀和隨筆,閱讀了《傲慢與偏見》英文版的chapter1和chapter2。
閱讀《傲慢與偏見》英文版的過程,到今天并沒有感覺到很艱難,更多的是每天內心的充實與愉悅。
發布至第37篇,每日流量收入是很少的,有幾毛的,有1塊多的,上10塊錢的有一次12元的,另一次是有讀者打賞20元。
發布至第29篇的時候,有作者打賞,澳門讀者打賞20元,廣東讀者打賞1.08元,這是創作發布英文版《傲慢與偏見》閱讀隨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盡管流量收入微乎其微,但是我堅定的與英文版的《傲慢與偏見》干上了,就寫這本書的閱讀隨筆。
長期的寫,專門的寫;有閱讀量寫,沒閱讀量寫;有收益寫,沒收益寫。
這里是首發平臺,這是閱讀隨筆的源頭,大本營。
把這個普通話文本轉化為粵語版發布在另一個平臺,每篇用粵語配音版發布幾個平臺。
無問東西,無問閱讀量,無問收益,就是原創的寫閱讀隨筆,形成了英+粵+普通話的發布形態。
二
我繼續閱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把chapter2的最后一個段落讀完吧。
“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 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 and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
這是兩個段落,一個段落是莉迪亞的說話,一個段落是敘述貝內特一家人對賓利回訪的期待。
這兩個段落應該分別賞讀,作成兩篇文稿,但是莉迪亞說話的段落有點單薄,后面那一段是chapter2的最后一個段落,我就放在一篇文稿里來寫筆記了。
前面的段落是莉迪亞說話,“哦!”莉迪亞堅定地說,“我才不怕呢——雖說我年紀最小,可我個子最高呀。”
后面的段落是這樣描述的:那天晚上剩下的時間,全家人都在猜測賓利先生多久會來回訪貝內特先生,還商量著該選什么時候請他來家里吃飯。
三
對這兩段英語文本,我分別地逐句閱讀。
“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 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
“Oh!” 以短促的感嘆詞起頭,立刻抓住注意力,展現莉迪亞說話時毫無顧忌的沖勁。
“I am not afraid” ,顯她的自信甚至自負,直接否定母親可能隱含的“年紀小會被忽視”的擔憂。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 用“though”引導轉折,將“年紀最小”的劣勢轉化為“身高最高”的優勢。
在莉迪亞的認知里,身高在舞會里可以吸引關注,符合少女幼稚直白的心性。
莉迪亞的“stoutly”(堅決地、底氣十足地)一詞是點睛之詞,把她“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性格活靈活現出來。
她把“個子高”當作最大資本,與伊麗莎白的聰慧、簡的溫婉形成鮮明對比。
在貝內特家的女兒中,莉迪亞是“不受約束的野丫頭”,是一個極具辨識度的鮮活個體。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 and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是被動語態,“整個晚上的時間都被用于兩件事”,時間完全圍繞賓利展開,貝內特一家對賓利先生極度關注。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conjecturing”,“猜測、推測”,貝內特一家人反復琢磨“賓利先生多久會回訪父親”。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determining”,“確定、盤算”,期待“何時邀請他來家里吃飯”,把對陌生人的關注直接推進到“家庭宴請”的階段。
這句話通過“一家人共同花費整晚”的行為,勾勒出貝內特家“將女兒婚事當作核心議題”的家庭氛圍,時間、精力都圍著“可能的姑爺”打轉,真實,帶著喜劇式的夸張。
從“父親拜訪賓利”到“全家猜測回訪”,情節在“等待與盤算”中緩慢推進,讓讀者和貝內特一家一起期待。
四
讀英文版《傲慢與偏見》這段文字,我讀出了“ardor”的歲月熱度。
ardor,牛津高階詞典的英英解釋:
very strong feelings of enthusiasm or love 激情;熱情
先讀莉迪亞那句:“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 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m the tallest.”(“哦!”莉迪亞挺了挺腰說,“我才不怕呢;雖說我最小,可我個兒最高。”)
這孩子氣的“硬氣”,這“不怕”是心里覺得“只要我想,就能干成”,是ardor最鮮活的模樣。
“Young hearts are often full of ardor.”(年少的心里,總裝著滿滿的熱忱)
再看后半段:“The rest of the evening was spent in conjecturing how soon he would return Mr. Bennet’s visit, and determining when they should ask him to dinner.”(剩下的晚上,一家人都在猜他多久會回訪班納特先生,還琢磨著該請他哪天來吃飯。)
這場景太眼熟了,是ardor最實在的模樣。
“Busy chatter is warm ardor.”(熱熱鬧鬧的念叨,是暖乎乎的熱忱)
其實啊,咱這輩子的ardor,從來都藏在小事里。
“Daily life is full of small ardors.”(平常日子里,全是細碎的熱忱)
那些攥著勁兒往前奔的瞬間,讓柴米油鹽都有了奔頭。
“Ardor makes life lively.”(熱忱讓日子活泛起來)。
“Ardor is the strength of love.”(熱忱是愛的力氣)
只要心里有股熱乎氣,再難的日子也能趟過去。
“Ardor in life is like fire in winter, not always bright, but always warm.”(日子里的熱忱,就像冬天里的火,不一定總亮堂,卻總能暖著心)。
莉迪亞說“我不怕”的模樣,就是我們當年那些攥著勁兒往前奔的日子,不是為了啥大道理,就是心里有股勁,想把日子過出點模樣來,就是Ardor的模樣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