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大批國企,集體企業倒閉,幾千萬工人下崗。
這兩年,企業的裁員潮一直在持續,中年失業也成了常態。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當年的下崗工人和今天的失業人群,誰更難?
![]()
我們首先從心理落差上來分析。這兩代人的身份有很大區別,當年的下崗基本是國企或者集體企業的工人失業,今天的失業人群則主要來自于民企。
工人下崗,實際上是打破了一個舒適圈。他們突然沒有城里在編工人的身份認同,沒有了鐵飯碗,心理落差特別大。沒有了對農民階層的優越感,尤其沒有了安全感,他們非常難過。
現在的失業人群,已經習慣了市場經濟,心理落差不會太大,但卻充滿了迷茫和焦慮。
從心理層面來說,兩者都很痛苦,但就面臨的實際困難來說,今天的失業人群將比當年下崗工人難上好幾倍。
我們先從經濟基礎上來比較。
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在企業破產以前,實際上還是社會上很體面的一群人。他們一般有公家分的房子,企業破產了,房子卻還屬于他們。他們不僅沒有外債,一般還有一點存款,下崗時,他們也得到了一筆買斷工齡的費用。當時子女教育也不需要花什么錢,家庭開銷很少。只要不大手大腳,一般下崗職工家庭 熬過四五年不成問題。
現在的失業人群的處境要難得多。
前些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認為好日子一直會持續下去,貸款買房買車是很普遍的事情。失業人群不但沒有經濟來源,還要面對每個月準時送達的賬單。本來就入不敷出,債務還越積越多,這種處境往往讓人絕望。
這兩類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瞬間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他們的共性。三十年前沒有負債,現在負債累累這是區別之一。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再就業的難度有天壤之別。
九十年代,實際上是經濟的上升期,接踵而至的是20世紀初經濟的爆發期。下崗工人,只要你愿意放下面子,踏實肯干,沒有找不到工作的。
能力普通的下崗工人,開小店,跑運輸,做家政,擺地攤,總能找到一條活路。那些有點技術的,到沿海工廠打工,反而過得比以前更滋潤。
對有點能力的下崗職工來說,工廠的倒閉,反而讓他們擺脫了“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他們在被迫離開了舒適區后,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
在我身邊這樣的例子就不少。有一個船舶修造廠倒閉了,幾個技術骨干自己集資搞了一個小廠,后來發展得紅紅火火。我的小舅舅原來在國有大廠做會計,工廠倒閉以后,只身南下打工,最后做到了大企業的財務總監,一年的工資是原來十年工資總額。
但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在今天卻沒辦法重演。
今天的失業人員,最大的困難就是再就業的路被紛紛堵死了。
不需要太多技能的活,網約車,跑外賣,送快遞,這些都已經嚴重飽和,內卷的厲害,對于中年人來說,從事這些職業難度太大。門檻不高的自媒體,早已經人滿為患,沒有高顏值或者特殊才藝,根本就是在耗費自己的生命。這種環境下,如果不想再增加債務的話,創業這個詞最好想都不要去想。
平臺經濟和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將進一步加大人們就業的難度。對于一般的技術人員來說,技術替代是一種降維打擊,他們引以自豪的一技之長很快就沒有意義。
我曾經說過,現在只需要50%左右的人勞動就可以維持社會運轉,這一趨勢未來還將加強。要求不高的大學生就業都難,何況失業人群呢?
所以,現在的失業人群,比起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難上十倍還不止。
三十年前,人們可以唱著“從頭再來”,相信“沒有一場風雪不可逾越”。
現在的失業人群,面對的是讓人窒息的迷霧。高負債,年齡歧視,技術被替代,市場飽和,編織出一張牢籠,在燈火通明的大街上,人們卻找不到自己的出口。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