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節,江蘇72歲的萬大爺對著滿桌飯菜犯起了愁——夾一筷子魚,咽到一半就卡在喉嚨;喝口湯,嗆得直咳嗽。起初他以為是年紀大了消化慢,沒太在意。可這“咽不下去”的毛病,竟拖過了整個年關。
3月底,萬大爺終于把苦衷告訴兒子。第二天,兒子便帶他到當地醫院做胃鏡。結果顯示:距門齒35厘米處有食管占位,病理確診為鱗狀細胞癌。
![]()
為求更專業治療,4月11日,父子倆輾轉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手術很順利,但術后病理提示腫瘤已侵及外膜層。考慮到萬大爺年過七旬,醫院未安排進一步放化療。本以為闖過手術關,誰料術后僅1個月,新問題來了——喝水會嘔,吃流食也吐白色粘液,老人肉眼可見地瘦下去,精神一天比一天差。
看著父親被病痛折磨,兒子急得四處打聽。一次聽同事提起中醫調理,他便在網上搜索腫瘤中醫治療。河南作為食管癌高發區,中醫積淀深厚,對比多家后,他注意到非遺“袁氏中醫腫瘤療法”第八代傳人袁希福——對方不僅有多屆“百位抗癌明星”活動背書,案例也讓他心動:“既然西醫沒后續方案,試試中醫吧。”
6月10日,因萬大爺身體虛弱,兒子代診。他向袁希福詳細描述父親狀況:“吻合口狹窄,吃三口就堵,吐粘液,大便靠藥……”袁老看了病歷和舌苔,斟酌后開出藥方,叮囑注意事項。
![]()
6月18日,兒子發來微信:“吃了5副藥,大便正常了!就是吐粘液還有……”雖未痊愈,但已見曙光。
6月23日,兒子電話里語氣輕松許多:“爸說吃東西順多了!那個‘消開散’他用著舒服,這兩天他自己坐車來復診!”
6月30日凌晨,鄭州的診室外,人們驚訝發現隊伍第三位是位風塵仆仆的老人——萬大爺前晚坐火車,凌晨抵鄭沒休息,直接來排隊。
一進診室,他顧不上擦汗,眼睛發亮:“袁院長,我能吃啦!米飯、肉、餃子都能咽!偶爾堵,喝口湯順順接著吃!痰少了,一天就一兩回!”眼前老人精神頭十足,與一個多月前那個虛弱嘔吐的形象判若兩人。袁老連聲道喜,又根據他當前狀態調整藥方。
復診時,萬大爺難掩激動:“我現在見人化療就勸,受那罪不如吃中藥!”袁老只是笑著回應:“能幫到病人,是我們該做的。”
![]()
兩個月前,萬大爺還為“水米難咽”發愁;如今,他能咬下肉餃子的脆邊,喝口熱湯瞇眼笑。這場康復沒有驚天動地的逆轉,只有中藥一碗碗喝下去,身體一天天松快起來的踏實。
從代診到獨自赴鄭,從吐粘液到吃餃子,萬大爺的故事里,藏著最樸素的希望——當治療回歸“能吃一口順飯”的日常,便是癌癥患者最珍貴的勝利。而這份勝利,始于家人的堅持,成于醫者的用心,更源于老人自己對生的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