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王麟鵬科普工作室負責人王麟鵬在 2025 科普中國說“中醫智慧 生活之道”活動帶來演講《從傳統走向世界——中醫針灸的千年傳承》。
以下是王麟鵬的演講節選:
老一輩人或許對“一根針、一把草”的說法并不陌生。新中國成立至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中醫的“一把草”(草藥)與“一根針”(針灸),曾承擔起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部分。
如今,現代醫學飛速發展,很多人會好奇,當年的“這根針”是否已被時代淘汰?答案恰恰相反——針灸不僅從未消退,反而在當下大放異彩,更逐步走向世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智慧的亮眼名片。
從“石頭治病”到“九針灸法”:
針灸的早期起源
針灸的源頭,比我們想象中更貼近遠古先民的生活。事實上,傳統醫學誕生之初并無中藥,古人最早依賴的是外治療法,砭石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山東濟寧泗水,出產一種礦物質含量高的特殊石頭,被稱為“砭石”,其材質適合通過按壓、刮磨來緩解不適,如今仍能看到用這種砭石制成的工具。而在曲阜博物館收藏的漢化石《扁鵲醫人圖》中,名醫扁鵲手持砭石,正為患者刺穴治病,直觀展現了早期砭石療法的應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帛書殘片里,已記載了經絡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從遠古時期到戰國,近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外治療法始終是古人維護健康的重要依靠。
![]()
“針”的出現,則離不開冶煉技術的突破。當古人掌握 1000 度熔化銅、1400 度熔化鐵的技術后,才得以制作出銅鐵合金的針具,進而發展出“九針”——九種形狀、大小各異的針具,對應不同穴位與部位,可治療多種疾病、發揮不同功效。
而“灸法”的誕生,與農業發展密不可分。古人學會種植莊稼后,發現部分植物的葉子揉碎制成絨,點燃后能傳熱,基于這一生活實踐,“灸法”逐步形成。
從典籍問世到臨床應用:
針灸的體系化發展
文字的出現,為針灸從“實踐經驗”走向“系統理論”奠定了基礎。我國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靈樞經》專門論述針灸、經絡與經脈,構建了針灸理論的雛形。
但真正讓針灸能夠“按書行醫”的,是晉代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這部著作詳細記載了穴位、刺法、病名及治療方法,通過學習此書,便能掌握針灸診療技巧,標志著針灸正式形成可傳承、可推廣的臨床體系。
天人合一:
針灸背后的中華哲學根基
針灸的發展,并非偶然的技術積累,而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天人合一”,這也是中醫學產生的社會學基礎。
為什么中國能產生“天人合一”的社會學思想基礎呢?從地理環境來看,關中平原四面環山,中間有黃河穿過,早期先民難以走出群山,只能在此定居繁衍。加之氣候逐漸變冷,這片平原成為先民賴以生存的“沃土”。他們專注于認識身邊的植物,將其轉化為食物,孕育了早期農業萌芽。
在這樣的環境中,先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順應——既然自然能提供生存所需,便無需向外探尋,只需遵循自然規律。這種“順應自然”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最終催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黃帝內經》問世,針灸學也得以進一步發展。
經絡體系:
古人的“人體生命圖譜”
古人的智慧,還體現在對人體的認知上。在沒有解剖學的背景下,他們構建出包含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人體體系。十二經脈對應“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彼此關聯,既有表里關系,又遵循五行相生相克規律,能解釋臨床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
從經脈到絡脈,再到更遠端的分支,這套經絡體系形成了標準的一種表述,且兼具多重功能:從生理上,它能運行氣血,相當于中醫的“生理學”;從病理上,它能反映病情、傳播疾病,對應現代醫學的“病理學與診斷學”;從治療上,它為針灸提供了理論依據,構成了中醫的“臨床治療學”。
歷史轉折:
金元時期的針灸革新
有一句話叫“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中醫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漢代之后曾有過一段停滯期。直到金元時期,受南宋理學家“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學者們倡導質疑、探索事物本質,以朱熹為代表的思想家推動了學術創新,這股思潮也影響了中醫領域。
當時,“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李東垣等)涌現,他們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動中醫臨床學(包括針灸)實現了一次大發展,讓針灸的理論與應用更貼合實際需求,也進一步鞏固了中醫藥與中國文化的緊密聯系。
從遠古的砭石到如今的世界針灸,這“一根針”承載的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技術,更是中華先民順應自然、探索生命的智慧。在現代醫學蓬勃發展的今天,針灸依然能煥發活力,正是因為它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始終與人類對健康的追求同頻共振。
策劃制作
演講人丨王麟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王麟鵬科普工作室負責人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