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點剛過,陜西省中醫醫院營養餐廳中醫治療膳食窗口前,隊伍已悄然排起。氤氳的熱氣里,石斛玉竹老鴨湯的清潤與茯菟豬骨湯的醇厚交織漫溢,剛結束診療的患者張寧駐足窗前,望著玻璃柜里碼得整整齊齊的藥膳盅,以及貼滿營養成分標簽的定制餐盒,忍不住感嘆:“真沒想到醫院食堂能買到對癥的養生餐,既美味又健康!”
陜西省中醫醫院中醫治療膳食窗口,既有辨證施膳的藥膳湯品、精準控糖的主食套餐,也有術后適配的半流質飲食、科學配比的減脂餐,這些由營養科醫生“開方”、專業廚師“掌勺”的定制餐食,精準覆蓋了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不僅打破了“醫院餐=大鍋飯”的刻板,還成了醫院里的“網紅打卡點”。
![]()
陜西省中醫醫院中醫治療膳食窗口。
從“吃飽”到“吃對”
每一餐都藏著精準關懷
11月3日,記者來到陜西省中醫醫院實地探訪。上午十一點半,食堂里的人流漸漸密集,中醫治療膳食的窗口前更是排起了長隊,空氣中飄著雜糧與肉湯的清香。一位女士報出需求:“一份減脂餐,麻煩打包。”掃碼付款18元后,不過一分鐘,一份搭配精致的餐品便遞到了她手中:雜糧飯粒粒分明,黑胡椒雞胸肉鮮嫩大塊,旁邊點綴著幾顆堅果和顏色鮮艷的紫甘藍、胡蘿卜、黃瓜、圣女果等時蔬,餐盒上方的標簽上,“能量713千卡、碳水化合物96克、蛋白質47克、脂肪18克、膳食纖維6克”等數據一目了然,精準得像一份“營養說明書”。
“來一份糖尿病套餐,再加一盅石斛玉竹老鴨湯。”緊隨其后一位老年患者點餐后,窗口工作人員快速裝餐,將貼有標簽的餐盒遞了過去。記者湊近一看,套餐里是一碗紫菜蛋花湯,餐盒中是紫米飯,搭配著木耳奶白菜、芹菜炒肉絲、豆腐燒肉末,清淡卻不失營養,每一樣都貼合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需求。
陜西省中醫醫院營養科副主任尹薇道出了這些特殊膳食的由來:“之前總有患者和家屬反映,住院期間不知道該吃什么,家屬送來的飯也常常不符合醫囑,要么太補、要么太素,反而影響患者身體恢復。鑒于這些臨床需求,臨床營養科下決心打造了一套真正貼合患者需求的定制化膳食體系。”
目前,醫院已推出豐富的定制餐品,涵蓋營養藥膳、減脂餐、糖尿病、肥胖癥等治療膳食,以及針對特殊疾病患者、處于恢復期人群的專屬膳食,如軟食、半流質飲食、流質飲食等,可供患者和市民按需選擇。
“餐品中很多種類可以選,讓大家能夠‘對癥’吃飯,促進身體恢復。”尹薇表示,比如營養藥膳有清熱、健脾、安神等6款特色藥膳,其中,天麻葛根乳鴿湯適合高血壓患者,或是有眩暈、頭痛、肩背酸痛、健忘疲勞等癥狀的人群;石斛玉竹老鴨湯則適合糖尿病患者,以及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睡眠不佳、大便偏干的陰虛體質人群,還有長期熬夜、用眼過度的人,喝著也很滋養。
從配方到烹制
專業制作平衡藥效與口感
從配方研發到端上餐桌,醫院里的每一份餐食都經過專業醫療團隊的層層把控。記者在陜西省中醫醫院配膳室(全省首個營養食療配膳室)里看到,營養科的醫生們對著電腦細致調整著近期要更新的藥膳配方。
尹薇介紹,比起市面上的普通養生餐、藥膳,醫院出品的核心優勢在于“專業”。營養科專門組建了研發小組,每款餐品都必須經過“配方研發-營養檢測-臨床試吃-優化調整”的流程,所有藥膳研發都嚴格遵循“藥食同源”原則,食材全部選自國家衛健委公布的藥食兩用目錄,確保安全可靠、可日常食用。
有了醫生精準“定方”,接下來便是廚師團隊的“匠心烹制”。在半流質飲食區的操作臺上,廚師正將蒸熟的山藥、雞肉、西藍花、百合、紅米等打成糊。“這是給消化功能弱,咀嚼困難的老年患者做的‘低GI高蛋白健脾糊’,不僅要做到好吞咽,還要保證足量的優質蛋白。”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刻度秤和營養成分表介紹,軟食和半流質飲食有著嚴格的制作流程,“蒸煮-打漿-過篩-測溫”一步都不能少,出鍋后溫度必須控制在40℃左右,既能保護患者脆弱的食道,又能讓營養更好地被吸收。
另一邊,負責治療類膳食的廚師說道:“這道茯菟豬骨湯,得先把茯苓、菟絲子用紗布包好,和豬骨一起慢燉1.5小時,出鍋前再撒點枸杞提鮮,這樣既能保證藥性發揮,又不會丟了湯的鮮醇味道。”
尹薇介紹,要平衡“藥效”與“口感”,科室團隊下足了功夫。就拿黨參烏雞湯來說,黨參用量稍多,湯品就會帶著明顯的藥味,團隊反復調整配比,既要保留滋補氣血的功效,又讓湯品自帶淡淡的自然回甘。
從患者到市民
健康膳食走進群眾日常
這份藏在餐食里的用心,不僅打動了患者,更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特意趕來打卡,讓藥膳從“治病輔助”變成“日常養生”。
采訪中,剛買完餐的患者王先生笑著說:“以前住院最怕吃飯,就怕不對胃口。現在反而天天盼著吃飯,這些餐食做得很細心。”一位周邊居民也坦言:“以前總覺得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沒想到醫院把健康餐做成了這么好吃的飯,我們年輕人也愿意常來試試。”
記者了解到,五指毛桃參雞湯、黨參烏雞湯、天麻葛根乳鴿湯等這些藥膳價格都不超過20元。中醫治療膳食窗口還貼著醫生寫的每款藥膳的功效,市民可以根據健康提示和自身需求自行選擇。
除了窗口售賣,醫院還為住院患者提供“送餐到床”服務。中午十二點,住院部護士站旁,配送員正從保溫餐箱里取出餐食,逐一核對后送到患者床頭。打開餐箱,每個餐盒上都清晰標注著患者的姓名、科室、床號以及飲食禁忌。“康復科53床的低GI高蛋白勻漿膳、內分泌科8床的糖尿病餐……”配送員一邊仔細核對一邊快步送去,讓每一份餐食送到患者手中時依舊熱氣騰騰。
“以前住院最愁吃飯,清淡沒滋味不說,還總擔心吃不對影響恢復。”患者張先生坦言,這次住院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在病床旁掃碼就能下單營養餐,營養科醫生還會根據他的術后恢復情況和身體狀態,開出“康復膳食處方”。
尹薇說道:“科學的營養食療干預是中醫‘治未病’的基礎,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中不可或缺,每個人體質不同,所適合的食物自然不一樣,就如黃帝內經中講的: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如果患者營養狀況好了,就像打仗有了充足的士兵,不僅能促進患者疾病康復,更能增強治療效果。”
食堂的暖光燈下,餐盤里的雜糧飯冒著裊裊熱氣,藥膳湯的香氣縈繞在鼻尖。這場發生在醫院里的“膳食革命”,正悄悄改變著人們對健康的認知與選擇。陜西省中醫醫院用一碗飯、一盅湯的溫度,詮釋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也讓健康養生真正融入市民日常。
專家說
“養生食堂”開辟健康服務新賽道
陜西省中醫醫院的“養生食堂”成了吃飯的網紅打卡點。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醫院打造“養生食堂”的創新模式,為公立醫院優化服務供給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健康服務新思路。
他表示,傳統醫院食堂多以基礎餐飲保障為核心,常面臨菜品單一、營養適配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契合患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飲食需求。陜西省中醫醫院通過“臨床診療+營養指導+餐飲服務”的跨界融合,將專業醫療資源轉化為貼近患者需求的便民服務,不僅切實解決了患者“吃不對、吃不好”影響康復的痛點,提升了就醫體驗,更以膳食為載體,讓中醫藥“辨證施膳”“藥食同源”的文化理念得到了生動的落地與普及。
王曉勇強調,醫院涉足養生餐飲需堅守“醫療本質”,摒棄盲目追逐網紅效應的浮躁心態。他期待未來更多醫院的養生餐飲能向“專業化、標準化、個性化”深耕,既要成為助力患者康復的“營養加油站”,也要為普通大眾提供安全可靠的健康餐飲選擇,讓“處方之外的健康關懷”真正融入每一餐的細節之中。
(本組文圖首席記者 馬相)
來源:西安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