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小小的月餅,為何會成為中秋節最不可或缺的象征?廣州人發明的廣式月餅為何能稱霸全國?在半個世紀前,很多家庭買月餅竟然還需要分期付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這些關于月餅的傳奇故事和時代記憶。
▲點擊播放
01
月餅源于一次造反起義?
關于中秋月餅的起源,網絡上流傳著諸多版本,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這樣一則故事:
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約中秋舉事,軍師劉伯溫想出計策,命令把藏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密信藏在餅子中,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義軍一齊響應。后來朱元璋奪取天下,適逢中秋佳節,便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訊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
▲圖源網絡
但這或許只是來自說書人虛構的故事,因為歷史上,首先揭竿而起的并非朱元璋,且劉伯溫初期并未參與其起兵。但無論如何,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確實在明代開始廣泛流行。
《周禮》中有提到“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說明中國人很早就有仲秋節拜月亮的風俗,但卻未明確中秋節日期。
直至唐朝,農歷八月十五才被正式定為中秋節,這是皇帝宴賞群臣之后才逐漸定下來的規矩。
![]()
▲圖源網絡
月餅的雛形,就可以追溯到宋代。因為“餅”這個字在唐代之前是泛指一切使用小麥制作的面食,例如水煮的稱為湯餅、蒸熟的稱為蒸餅、炸熟的稱為油餅,面條叫索餅。
把面團壓成扁圓形后,用烘烤的方式使其香脆的做法,實際上是從西域流傳到漢地的,所以最初唐代的人將之稱為胡餅,大文豪蘇東坡就寫過“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樣的詩句。
![]()
▲胡餅,圖源網絡
直到南宋時期,“月餅”一詞才首次見諸文獻,最早出自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但那時它僅作為點心存在,和中秋節賞月還未有很大關系。
至明代,月餅才逐漸與中秋賞月緊密相連,成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此時,它與朱元璋反元的故事已無直接關聯了,更可能的是,月餅這種食物已經逐漸從貴族階層流傳到百姓階層了。
![]()
▲圖源網絡
嘉靖年間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提及:“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萬歷年間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道:“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不過,這時候的月餅,也只是中秋應節餅食的一種統稱,至于用料、做法在各地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02
廣式月餅為何制霸全國?
盡管月餅是中國人過中秋共同的應節食品,但其實也是有很多不同流派和種類的:有北方的京式月餅,有華東地區的蘇式月餅,有潮汕、閩南及臺灣等閩語區的潮式月餅等等,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來自廣州、風靡全國的廣式月餅。
它不僅在廣東地區深受喜愛,更是遠銷全國,占據了全國月餅銷售市場的半壁江山,高達50.5%的份額,遠遠領先于其他流派。
![]()
▲圖源網絡
廣式月餅,以其外層皮薄松軟、餡料細滑多樣而著稱,其中,表面印有精致圖案的咸蛋黃蓮蓉月餅尤為受歡迎,而在某種程度上,廣式月餅已成為中國月餅在世界范圍內的代表形象。
但有趣的是,盡管廣式月餅在各大月餅派系中成型最晚,但其發展卻與廣州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外貿易門戶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
隨著西方文化、科技與工藝的涌入,西點的制作工藝也悄然融入了廣州人的日常點心中,如廣州茶樓“四大天王”之一的蛋撻,便是源自英國貴族的下午茶點心。
![]()
▲圖源網絡
廣式月餅的酥皮工藝,正是受到了歐式千層餅的啟發,經過不斷的改進與創新,形成了油酥與水油皮繁復交疊搟壓的獨特技藝,烘烤后呈現出層層疊疊、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
此外加入糖漿和堿水,不僅賦予了月餅漂亮的棕紅色澤,還大大延長了其保質期,便于長途運輸,讓遠在他鄉的粵商也能隨時品嘗到家的味道。
![]()
▲圖源網絡
而說到廣式月餅的經典之作——蓮蓉月餅,其誕生更是充滿了偶然與智慧。1889年,廣州西關蓮香樓的創始人陳維清,在煲蓮子糖水時不慎將糖水煲干,卻意外發現久煮后的蓮子軟糯香甜,于是創造性地將這糊狀的蓮子作為餡料融入月餅之中,結果大獲成功。
隨后,城中各大茶樓如陶陶居、趣香、大三元等紛紛效仿,并在蓮蓉月餅中加入了咸蛋黃,使口感更加豐富多樣。

▲圖源紀錄片《廣東印象》
廣式月餅在民國時期便已開始風靡全國,這一現象與當時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將大本營設在廣州不無關系。眾多粵籍將士隨國民革命軍北伐,廣式月餅也隨之傳遍大江南北。
然而,廣式月餅之所以能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獨步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賣相佳、易運輸、保質期長的特點。這些優勢使得廣式月餅在眾多月餅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寵兒。
![]()
▲圖源網絡
據廣州博物館館藏的百年月餅食譜記載,在民國時期,廣式月餅除了廣為人知的咸蛋黃蓮蓉月餅外,還有三十多種不同款式,種類非常多。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款式已經逐漸消失于市場之中了。
03
半世紀前買月餅要月供?
廣式月餅在民國時代就已經流行全國,但在其發源地省港澳地區,盡管相對于中國其他城市已經頗為富裕,不過卻依然不是家家都吃得起。當時很多人為了買月餅,還不得不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實現。
我們在廣州老字號陶陶居1933年印制的《癸酉中秋月餅價表》中,可以看到當時二十多款月餅的價格,最便宜蓮子椰絲月賣0.9元一盒,最貴的陶陶居可觀月賣5元一盒,而平均售價則是1.5元一盒。
![]()
▲圖源網絡
當時廣州的月餅,一般四個裝一盒,一盒剛好一斤。這種斤比現在的市斤稍微大一些,因為當時是十六兩秤,約莫等于現在的600克。有的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會把月餅個頭做大,一盒月餅做到一斤四兩重,俗稱“加頭”。
還有一個特別大的月餅加七個小月餅,稱為“七星伴月”。這些分量足的月餅,價格自然比較貴, “七星伴月”就賣到3.2元一盒。
![]()
▲現在的“七星伴月”,圖源網絡
在民國初年到抗戰前夕,廣州流通最廣泛的貨幣是毫洋而不是大洋,它是清朝末年廣東造幣廠鑄造的銀幣。所謂5元一盒,指的是毫洋5元。
毫洋因為含銀量比較低,所以購買力遠不如大洋,但一元的毫洋相比起現在一元的人民幣,購買力依然高得多——在1933年用4.2元毫洋就能買到100斤大米。
![]()
▲圖源網絡
不過,當時廣州人的收入水平也遠比現在要低得多:紡織女工每月月薪約11元到25元毫洋,糕餅師傅每月月薪約21元到31元毫洋,飯館廚師每月月薪約10元到60元毫洋,工廠司機每月月薪約41元到50元毫洋,自來水廠水管工每月月薪約40元到60元毫洋……
當時廣州市區總人口104萬,其中勞工占70%左右,多數家庭每月總收入在15元到50元之間。假如這些勞工家庭為了過一個開心的中秋節,要去陶陶居買幾盒高檔月餅的話,那他們很可能就沒錢交房租了。
![]()
▲1935年廣州市第二勞工住宅,圖源水印
根據1935年的《廣州市平民生活調查》顯示,當時超過93%的勞工沒有買房,每月的租房開銷在2.9元左右,也就相當于陶陶居的兩盒普通月餅。
當然,那時還有一些階層對月餅的價格是不大敏感的,除了官員、富商,就是教師了。抗戰前的教師工資水平是頗高的,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月薪是280元,哪怕是5元一盒的陶陶居月餅對于他來說不過是“濕濕碎”。
![]()
▲圖源網絡
即便在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經濟開始起飛,買月餅自用和送禮,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依然是一筆較大的開支,所以就興起了一種名為“月餅會”的月餅訂購方式。
月餅會的會員使用分期付款方式預先訂購月餅。供月餅可以一份份計,也可以只供半份,一般一份數量為十盒月餅,半份是五盒。
![]()
▲圖源網絡
因為月餅大多用來饋贈送禮,要趕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后送給很多親朋好友,需求集中且量大,所以經常出現八月十五搶購月餅和無法順利買齊數量的情況。
這種方法,方便客人不用一次花較多錢買月餅之余,月餅店等生產商也可以預先了解市場需求,做好原料進貨及月餅出貨預算,既可以方便客人,又可以降低餅店成本。
![]()
▲圖源網絡
但時至今日,月餅對于中國人來說,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無論是公司福利還是朋友饋贈,普通家庭過個中秋收到好幾盒品牌月餅而吃不完也是尋常事。
從皇家貴族的奢侈享受,到民間團圓的應節食品;從分期付款的珍貴記憶,到如今隨手可得的甜蜜滋味,月餅不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更承載了中國人對家的思念與親情的傳遞。
在這個中秋佳節,讓我們在品嘗月餅的同時,也不忘回望歷史,珍惜這份傳承千年的美好情感。
各位自己友,
你最喜歡哪款月餅?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