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不是事物的虛幻假象,
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他們先前接受的觀念。”
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無知,而是認定“凡事都該這樣”的固執。
然后,凡事不改變,不思考,一副不能、不可改變的姿態。
可偏偏這種執念,比任何敵人都可怕。
![]()
打破“應該”的枷鎖
其實,一個人但凡認為事情都必須按某種方式進行,這便是最痛苦的根源。
因為這種想法,毫無疑問就是一直在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孔子周游列國時,在陳國斷糧足有七日。
當時子路憤憤不平說道:“君子亦有窮乎?”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說白了,他并不認為君子就該一帆風順,而是能在困境中依然堅守原則。
但是窮人不一樣,這些人能把壞事、壞習慣進行到底。
《論語》有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這段話,說白了就是杜絕四種毛病:
凡事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也就是說,學會放下“應該”的執念,才能看見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超越“常規”的局限
人若是經常被所謂的常規束縛的話,則自己永遠無法突破。
然后,就在一種“應該”的消極心態下,把自己的人生都湮滅了。
想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物種是上帝創造的,永恒不變。
他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著:“當我想到這些事實,就不能不相信物種是逐漸變化的。”
盡管當時的這種論調,的確違背了當時所有人的認知。
但最終,《物種起源》還是徹底且成功地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理解。
愛因斯坦說:“瘋狂就是重復做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人啊,要想得到成長,就要有超越“常規”的局限。
而那些烙印在骨子里的“固守成規”,只會讓生命在原地打轉。
勇敢且篤定地突破常規,才能開創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放下“正確”的執念
的確,一個人一旦認定只有自己正確的話,那便是最深的心魔。
不得不說,唯我正確論的人,說白了就是自以為是,自私自利。
蘇軾被貶海南時,盡管當時生活條件很一般,因為當地人以薯芋為主食。
但他也能從起初難以下咽,到后來卻寫道:“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甚至在當時的風俗里還發現了生蠔的美味,還很有興趣地寫信給兒子:“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你看,從抗拒到接納,即便是在蠻荒之地,善于改變,不唯我正確的人,還是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高的善意,就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靈動變化,無處不在。
接納不同,不要成為井底之蛙,才能慢慢成就博大。
“凡事都該這樣”的心魔,其實是既愚蠢,又無知的,最后也只會讓人生越走越窄。
就像河流,若固執地沿著固定河道流淌下去的話,終將干涸。
而懂得適時改道的河流,才能匯入大海,人嘛,也應該學會打破執念,擁抱變化。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一種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