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有沒有類似的感受,最近只要打開各大平臺,總能看到一群銀行人高舉“逃離銀行”的旗幟,用精心剪輯的vlog和詩意的文案,將辭職包裝成一場奔赴自由的盛宴。
“終于不用再數鈔了”“告別996,我去追尋星辰大海”,這些標題像一簇火苗,點燃了多少圍城里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再配上宇宙奧秘的科普片段,一瞬間讓人覺得,人生確實不該困于三尺柜臺之間。
![]()
可當你從屏幕前抬起頭,環顧現實的辦公區,卻發現工位依舊坐得滿滿當當。
同事們依舊在晨會上沉默點頭,在加班表上簽字,在領導面前應著“好的馬上處理”。
茶水間的抱怨聲震耳欲聾,卻始終沒有人真正摔門而去。
專屬于銀行人的割裂感,像一場盛大卻無人赴約的派對,只剩霓虹燈在空蕩的廣場上寂寞閃爍。
1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網絡上看到的種種,只是算法想讓我們看到的,密集的“銀行離職潮”,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繭房效應。
當你在某個銀行離職視頻上多停留了幾秒,算法便會持續推送更多類似內容,最終營造出“全世界銀行人都在辭職”的假象。
![]()
事實上,根據披露的數據,銀行業的年均離職率維持在5%-8%之間,與互聯網、餐飲等行業相比并不突出。
而那些激動人心的離職故事之所以能成為“爆款”,恰恰是因為它們迎合了大眾對“打破鐵飯碗”的浪漫想象。
但沉默的還是大多數,那些選擇留下的銀行人,他們的聲音往往被算法過濾了。
這就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劇場:聚光燈只打在那些轉身離開的演員身上,而觀眾席上黑壓壓的靜坐者,卻從未進入你的視野。
而現實的銀行業,依然是風雨中最抗打的那把傘,當你在為離職vlog熱血沸騰時,不妨看看這些事實。
某國有銀行2025年校招數據顯示,錄取比例高達37:1,超過多數公務員崗位。
清北復交畢業生爭搶支行柜員崗位的新聞屢見不鮮,如果銀行業真的在衰落,為何頂尖學子仍用腳投票?
![]()
盡管銀行業薪酬增長放緩,但在招聘平臺發布的《2024年春季求職期行業平均薪酬排行榜》中,銀行業仍穩居前十。
更重要的是,其“五險二金”頂格繳納、節假日福利等隱性福利,在經濟波動期顯得尤為珍貴。
2
銀行完善的培訓體系讓員工在風控、理財、合規等領域積累的專業資質,成為行走金融圈的“硬通貨”。
這些沉淀是初創公司無法給予的,正如一位資深的HR感慨:“年輕人一邊罵著銀行的體制,一邊又擠破頭想進來。這不是因為他們虛偽,而是因為成年人懂得,憤怒不能當飯吃。”
只要身在職場。哪里都不是凈土。
你敏銳地觀察到:“不涉及利益沖突時,同事關系異常融洽;等到年底評優,各種跳梁小丑便開始登場。”這應該也是所有組織的常態。
![]()
企業的資源永遠有限,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區別只在于:銀行的“爭斗”包裹在規章制度之下,而創業公司的“廝殺”可能更加赤裸。
那些認為“離開銀行就能遠離辦公室紛爭”的人,很有可能在新的環境,遇到升級版的紛爭。
真正的成熟,不是尋找一個烏托邦,而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守住底線、提升自己。
3
越是浮躁的時候,越需要銀行人保持清醒。
首先,要區分“情緒”與“事實”。
對工作的不滿多半來自具體事件:一個難纏的客戶、一份冗長的報告、一次不公平的分配。
但離職應該是理性評估后的戰略選擇,而非情緒宣泄的后果。
![]()
其次,建立“職場反脆弱”結構。
與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離開”,不如在現有平臺上構建自己的安全網:考取專業證書、建立客戶資源、培養跨界能力。
擁有隨時離開的能力,比沖動離開的行為更重要。
最后,重新定義“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確實不在方寸之間,但也不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中。
無論是堅守還是離開,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選擇所對應的代價與收獲。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離那里,而是擁有選擇的能力;真正的勇氣不是摔門而去,而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做出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決定。
![]()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那個被你嫌棄的工位,可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彼岸。
“非必要不辭職”不是懦弱的妥協,而是歷經思考后的清醒抉擇。
銀星的方寸天地,或許裝不下你所有的星辰大海,但它能為你鋪就一條足夠堅實的路,讓你在追尋星辰時,不必擔心腳下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