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討論哲學的不少。其中,說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孰優孰劣、哪個正確的也不少。
然而,細看下來,發言者對何為“唯物主義”何為“唯心主義”,以及“哲學基本問題”不甚了了的更是不少。
一,“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皆為哲學概念,分野于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不同見解。
把“唯物主義”理解為主張享樂的“唯物質主義”;或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崇尚精神”,都是不著邊際的誤解。
作為哲學概念,“唯物主義”的準確含義,是說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統一于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
就是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對于世界的認知,歸納起來不外兩種解釋——一種,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另一種,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物質由其派生,不論是外在的“精神”,比如上帝等神祇創造主宰世界;或者是主觀的“精神”,比如因為個體的主觀感受而證明了世界的存在,都歸于此。
對世界本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就被哲學家們稱之為“哲學基本問題”。
在這一問題上的分野——認為世界本源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英語:materialism)”。認為世界本源是精神的“唯心主義(英語:idealism)”。
經典作家說過,關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只在誰是“第一性”這個問題上有意義。離開這個問題,則毫無意義。
有人說,劃分“唯物”“唯心”只是近些年的事情。這是不對的——凡對古今中外哲學史有所了解的,皆可知此一“分野”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就存在了。而且,哲人們早早就在探討世界本源過程中,發現了這一截然不同的區別。
![]()
若更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關于世界的本原,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還有某些飄忽不定的“二元論(dualism)”哲學。
“二元論”認為,物質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源。歐洲近代哲學的鼻祖笛卡爾是著名的代表。
但是,“二元論”最終會滑向唯心主義。所以,如前述及,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對于世界本原的認知,歸納起來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流派。
二,“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以及“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具體定義。
從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來看,“唯物主義”經歷過不同的歷史形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機械唯物主義”和馬克思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
“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最初形態。其從具體物質形態中探尋世界本源,將一種或幾種實物視為萬物統一的基礎。這是受時代限制所決定的。
![]()
比如,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
認為萬物同源,“氣”含陰陽,轉化無窮,這是中國古代先民最早的天地一體的物質宇宙觀。
有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古人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念。其實,這一認知要晚于“氣”為本原的觀念。
再比如,古希臘哲人,有認為“水”是世界本原的,也有認為“火”是世界本原的,如此等等。
![]()
“機械唯物主義”,是16世紀隨近代科學興起而以古典力學為基礎詮釋世界的哲學觀點,特征為用力學系統和規律涵蓋生物、化學、物理,包括社會等運動和現象。
笛卡爾和牛頓,是這一哲學的重要奠基人。至18世紀,此一學說達到鼎盛。
比如,笛卡爾在《談談方法》中提出“動物是機器”。18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寫了《人是機器》。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起源于16世紀,在17的歐洲達到鼎盛。
早期持此觀點的大部分是當時的科學界人士。他們以力學規律解釋自然現象,認為物質的基本屬性就是“廣延性”,色、聲、香、味等則為人之感官的主觀幻象。同時認為,物質是惰性的,在外力作用下才會產生位移等運動。
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不甚贊同早期“同僚”的觀點,認為物質自身具有運動能力及多種性質,但由此強化了機械決定論立場——即認為自然界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因果鏈條,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嚴格確定、不可更改的必然聯系,一切現象皆為必然結果。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在矛盾中有規律發展的,這種發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尤其重要的是,此一哲學,首次將唯物主義貫徹到人類社會,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哲學。
這一哲學的誕生,有賴于自然科學方面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確立、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提出、細胞學說的完善,以及熱力學統計理論和電磁場理論的建立。
同時,黑格爾哲學提供了揭示了萬物發展的復雜性、聯系性與動態演化的辯證方法法。
三,關于“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個哲學范疇,指一切不以人的“意志”或曰“精神”而存在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人的感覺而存在,但可以被人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和反映。
![]()
具體來說——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其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這是說,超現實的神是不存在的,世界也不是神創造的——在人們創造出神之前,這個物質世界已經存在了。
進一步說,物質世界,也不是憑人的主觀精神產生的——人類誕生的時間并沒多長,在人類誕生之前,物質世界已經存在了。這個觀點,叫做唯物主義的一元論。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人們的精神可以反映這種客觀實在,還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出規律性。這個觀點,叫做唯物主義的可知論。
再次,“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是從哲學的最一般特征上進行概括的。
就是說,這個哲學概念上的物質,具有一切自然科學物質都具有的一般特性——客觀實在性;但是同時,它又不是取代各門自然科學對自己研究的物質的定義和概括。哲學的物質概念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也不否定物質本身所具有其他特性,比如物質的運動屬性、物質的時空屬性等等。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是不是說世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呢?
不是。
“世界統一于物質”,講的是物質第一性的一元論觀點。
“哲學基本問題”討論的是物質和精神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就是說,不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種因素構成的;大家爭論的,是誰產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
所以,“辯證唯物主義”強調,所謂精神,第一,指的是人的精神而不是神的精神;第二,人的精神,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
在人類產生之前,并沒有“精神”的存在;人類精神,是隨著人類的進化逐漸進步的。
人類精神進步的標志,就是對外部世界還包括對人類自身的認識逐漸加深,認識范圍不斷擴大——古代的時候,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后來,人們長時間以為太陽圍繞著地球轉;人們曾經打雷下雨是因為天上有雷公電母管著這事;發生月食,都認為是天狗吃月亮,等等等等。
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認識的加深,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越來越得到發揮。這是另一個話題——人的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
互聯網、移動終端、2G3G4G5G……,一切都在飛快發展。不過這一切,并不能改變物質第一性這個事實。
![]()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對一切不依賴于人的精神的客觀實在的哲學概括,并不否定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
在自然科學中,各門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許多自然科學,各有自己的物質概念。
比如,物理學的“物質”,英語是“material”;化學的“物質”, 英語是“substance”。
它們的定義也各自不同。
物理對自己研究的“物質”的定義是“指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具體來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等六種常態;也包括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費米子凝聚態、夸克-膠子漿等新的物質狀態。
化學對其研究的“物質”的定義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質”。具體來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就是說,包括元素、化合物、副產物、反應中間體和聚合物。
![]()
具體自然科學的不同研究對象,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這就是交叉科學。比如,物理化學或者化學物理學;生物化學或者分子生物學等等。這種科學的交叉融合,表明了人類對外部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
心理學以人的心理活動為研究對象。它同樣不可能被歸入物理學或者化學。但也同樣,它不僅可以而且已經與很多科學學科形成了交叉融合,借助于許多其他科學的技術研究手段。
所有這些具體科學學科的發展,不僅沒有證偽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而是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概念的正確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