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膝蓋蹲起時痛、手指早上僵,你是不是總覺得 “歇會兒就好”?但有些疼痛可不是 “累出來的”,可能是關節炎在悄悄發信號。尤其當這幾個部位出現疼痛時,切不可再等閑視之。疼痛或許是身體發出的警示,應予以重視,莫要因疏忽而貽誤健康。
這 3 個部位痛,可能是關節炎在 “提醒”
![]()
在大眾認知里,關節炎常被視作 “老年專屬病癥”。然而,世事并非盡如所想,年輕群體同樣存在罹患關節炎的風險,切不可掉以輕心。尤其當以下部位出現此類疼痛時,務必要多加留意:
膝蓋:蹲起、爬樓梯時痛,還帶 “咯吱響”:平時走路沒事,但一蹲廁所、爬樓梯就覺得膝蓋 “發緊”,甚至有點痛,偶爾還能聽到 “咯吱咯吱” 的響聲 —— 這不是 “老寒腿” 的專屬,可能是關節軟骨在慢慢磨損。如果這種痛持續超過 3 天,別總想著 “多休息就好”,可以試著減少頻繁蹲起的動作,觀察有沒有緩解。
手指:早上起來 “僵得動不了”,還腫脹:早上睡醒后,手指關節僵得沒法握拳,得活動五六分鐘才慢慢緩過來,甚至有些關節摸起來有點腫 —— 這可不是 “睡覺壓麻了”。如果經常這樣,尤其是中指、無名指關節,要注意:這可能是關節炎的早期信號,別總當成 “玩手機累的”。
髖關節:穿襪子、系鞋帶時痛,走路 “一瘸一拐”:穿襪子時抬腿疼、系鞋帶時彎腰髖部酸,甚至走路時感覺一邊腿 “用不上勁”—— 髖關節位置比較深,很多人痛了會以為是 “腰不好”,其實它也是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如果這種痛讓你忍不住 “踮腳走路”,建議盡早留意。
![]()
怎么區分 “普通酸痛” 和 “關節炎前兆”?
很多人分不清 “累出來的痛” 和 “關節炎的痛”,其實只要記住 2 個小區別,就能簡單判斷:
看 “疼痛持續時間”:普通酸痛(比如運動后、久站后)一般 1-2 天就會緩解,最多不超過 3 天;但如果是關節炎前兆,疼痛會 “賴著不走”,可能持續一周以上,甚至休息后也沒明顯好轉。
看 “是否伴隨僵硬”:普通酸痛只會 “痛”,不會 “僵”;但關節炎前兆常帶著 “僵硬”—— 比如早上起來關節動不了,或者久坐后站起來,關節要 “緩一緩” 才能活動,這種僵硬通常會持續 5 分鐘以上。
![]()
日常 3 個小習慣,幫關節 “減減負”
不想讓關節問題加重,不用特意做復雜的護理,從日常小事調整就好,關鍵是 “少給關節添負擔”:
選鞋別只看 “好看”,優先選 “有彈性” 的:穿高跟鞋、硬底鞋久站,膝蓋和腳踝會承受額外壓力。平時盡量選鞋底有彈性(比如運動鞋)、鞋跟不超過 3 厘米的鞋,逛超市、買菜時別穿拖鞋,減少關節磨損。
坐著別 “癱著”,膝蓋別超過腳尖:上班、看電視時別總 “癱在椅子上”,可以在腰部放個小靠墊,讓膝蓋保持 “自然彎曲”,別讓膝蓋超過腳尖(比如盤腿坐、二郎腿別翹太久)—— 這樣能減少髖關節和膝蓋的壓力,避免關節 “一直緊繃”。
每天花 5 分鐘 “活動關節”,不用劇烈動:不用特意去跑步、跳繩,每天花 5 分鐘做簡單的關節活動就好:比如坐在椅子上,慢慢屈伸膝蓋 10 次。雙手握拳再張開,活動手指關節;站起來慢慢轉一轉髖關節 —— 這些小動作能讓關節 “保持靈活”,比 “一動不動” 更護關節。
![]()
其實關節就像我們身體的 “小零件”,平時不會主動 “喊痛”,一旦痛了就是在 “求關注”。不用因為擔心 “得重病” 而焦慮,只要早留意、多護著,關節就能陪我們更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