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現在,停下來觀察你的手。你很可能正用四根手指穩穩地端住手機,而你靈巧的大拇指點進了這篇公眾號文章,這根拇指的長度和靈活性可以覆蓋大部分手機屏幕,讓你輕松在不同軟件間切換。而在這個每天會重復成百上千次的動作背后,你正在享受人類幾百萬年來的演化成果。
![]()
△ 來源:Unsplash
仔細感受你的手指,與其他四根手指對生的拇指能夠大幅度地來回轉動,依次與其余四根手指的指尖并攏,自然地用力,就可以牢牢捏住某個精細的小物件。
一直以來,靈巧的雙手和變大的大腦一樣,被視為人類演化成功的關鍵基石。
較短的大拇指和較長的其他四根手指對攀爬很有幫助,但隨著我們的祖先放棄樹棲生活,開始學著制造和使用工具,相對較長且能夠對握的拇指就形成了越來越善于抓握的手部結構。
很容易想象,一旦我們的祖先獲得了這樣靈活的拇指,就意味著他們能夠更熟練地制作工具、使用石器和骨器(例如捏住薄薄的石刃),并借此獲得對于生存最重要的物資——食物。
我們現在也在用同樣的部件,滑動手機點外賣獲取食物。
![]()
△ 來源:Unsplash
正是因為手部的活動能力如此重要,20世紀60年代初,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y)和瑪麗·利基(Mary Leaky)在坦桑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部分手部和腳部骨骼、一塊下頜和少量顱骨碎片。
這些手骨與智人極為相似,指節異常強健,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拇指尤其發達。同時結合其他骨骼特征,研究團隊推測,這些遺骸正是此前在這里發現的石器的制造和使用者,并將其命名為“handy man”。
而這名古人類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就是能人(Homo habilis)。
但人類靈巧雙手的起源可能更早。1975年,古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遜(Donald Johanson)的團隊在埃塞俄比亞的哈達爾地區發掘出了13具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化石,距今320萬年。
對其中兩具手部骨骼的分析指出,它們的手已經有了類似人類的長度比例,腕骨也發生了部分轉向,可以使大拇指更有力、更靈巧。研究者推測,它們能用三根手指抓住一個球狀物,或是側握石片切割物體。
2021年,據《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進一步根據大量古人類和現生靈長類動物的骨骼化石,復原了南方古猿阿法種、納萊迪人和早期智人等古人類的手指肌肉。
他們發現,至少在大約200萬年前,南非Swartkrans洞穴居住的古人類已經展現出了非常類似現代人的拇指和手指協同運作能力。(由于該洞穴同時出土了傍人粗壯種和早期人屬成員的化石,還無法確定這些手部骨骼屬于哪個人種。)
![]()
△ 來源:Harvati et al./Current Biology
01
大拇指
最近,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人類手部活動能力的演化歷程。
在最近發表于《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包括人類在內的95種靈長類動物,其中既包括人類現生的近親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紅毛猩猩,也包括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化石祖先,甚至還包括狐猴等與人類相去甚遠的靈長類動物。
研究團隊選擇了比較容易量化的一種指標來代表人類的手指靈活性:拇指的相對長度。同時對比了每個物種的腦容量,以及工具制造和使用能力。
結果非常直觀:拇指相對較長的物種,腦容量也更大。而且即使將人類這個明顯的特例排除在數據集之外,這種關聯性依然存在。
“我們一直都知道,人類的大腦與靈巧的手指是人類的獨特之處,”研究的第一作者喬安娜·貝克(Joanna Baker)在新聞稿中表示,“但現在發現它們并非獨立演化。當我們的祖先變得擅長抓握和操控物體時,大腦也必須相應地發展,以適應這些新技能。”
在95個物種中,只有一個例外——南方古猿源泉種(Australopithecus sediba)。這個物種此前已經被發現具有格外修長的拇指,這可能暗示它具有比其他古人類更強的精細操作能力。然而它們的腦容量卻很有限。
![]()
△ 來源:Joanna Baker et al., 2025
另一個意外的發現是,研究團隊原本預測,拇指的長度應該與小腦的大小有關。
小腦位于我們大腦枕葉(后腦勺區域)的下方,主要功能是維持機體平衡、控制姿勢、協調骨骼肌肉運動。然而研究結果顯示,拇指長度反而與新皮質大小密切相關。
新皮質是哺乳動物大腦皮質的一部分,人類的新皮質極為發達,占據了腦部的一半左右,它支撐著我們的直覺、空間推理、意識和語言等高級功能。換句話說,隨著靈長類動物發展出更靈巧的操作物體的能力,它們的大腦必須發生對應的演化,才能有效地處理和運用這些新能力。
02
更多功能
如今,對于現代人類來說,手發揮著遠比使用工具更重要的作用——交流。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觀察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會發現,在他們說出第一個詞匯之前,已經通過手勢來表達需求了。
就像我們所說的意大利人被綁住手就不會說話的玩笑,手勢已經成為人類交流和情感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在對現生靈長類動物的觀察中,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紅毛猩猩同樣能用手勢交流,只是詞匯量較為有限。
2018年,一位英國靈長類動物學家在野外記錄了2000多次手勢交流,識別出了33種不同手勢,包括“給我那個”“靠近點”“停下!”等。
所有這些發現都在暗示著,人類或許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獨特。
同樣,開玩笑看起來也像是只有人類才能掌握的“特權”。一個成功的玩笑,不僅需要發起人理解彼此的心理狀態,更需要雙方具備預測對方行為的能力。
然而科學家發現,我們的近親也具備這種復雜的社會活動能力,而在1300萬年前,或許玩笑的基礎就已經誕生了。
撰文:二七|審校:clefable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686-5
[2]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1893-5
[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a8414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4528
[5]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aug/26/primates-with-longer-thumbs-tend-to-have-bigger-brains-research-finds
[6]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95476
[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58y8MtKis
[8] https://humanorigins.si.edu/evidence/human-fossils/species/homo-habili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轉載請聯系 newmedia@huanqiukexue.com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