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陽謀是指:二桃殺三士、圍魏救趙、推恩令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策略都是因利用人性弱點或局勢必然性而成為“無解殺招”,至今仍被視為古代智慧的典范。而其中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稱千古第一陽謀。
推恩令的高明之處,在于它精準地把握了人性的弱點和權力運行的規律。它利用了庶子們對權力和財富的渴望,以及諸侯王們對名聲的在意,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困境。更絕的是,諸侯們明知這是漢武帝的 “圈套”,卻找不到破解之法 —— 因為這一計策光明正大,打著 “施恩” 的旗號,讓反對者師出無名。
![]()
此計無解,皇帝躺著贏,諸侯王們明知是坑還不得不跳。漢武帝YYDS!可歷史的真相絕非這么簡單,其中的真相讓人可怕,核心因為這是四代大漢皇帝的接力賽。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后劉邦一統天下,可這天下不是他一個人打下來的,劉邦必須排排坐,吃果果。因此劉邦分封以蕭何為首的十八位封侯功臣,和以韓信為首的八位異姓王,因為這八人與蕭何等人不同,這八位屬于“帶資”入股。可隨著劉邦地位的穩固,越發認為這八位異姓王是不穩定因素,這八人不是善茬,個個手握重兵,占據要地,征戰經驗豐富,聲望值爆表,這是埋在繼承人身邊的定時炸彈。
![]()
在劉邦看來,為天下計,為了子孫后代,這八人必須鏟除,異姓王必須清零,騰出來的權力真空,那就肥水不流外人田,全封給自家子孫,因此到劉邦駕崩的時候,七個異姓王被廢,最后就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他之所以平安落地,那是他主動交權,封國得以傳五代。其他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先是被貶,又被誣謀反,最后呂后誘殺于長樂宮,梁王彭越被控謀反,被誅三族,淮南王英布為求自保,起兵造反,后兵敗被殺。趙王張耳還算正常,病逝,但其子被廢王位。燕王臧荼因謀反被殺。后燕王盧綰,這位劉邦同年月同日所生的發小,因驚懼叛逃匈奴死于漠北。韓王信投降匈奴被漢將斬殺。
從劉邦的處理手段來看,屬于物理清場,簡單,粗暴,快速。雖然落下殺功臣的名聲,但行之有效,有時候,簡單就是最大的智慧。劉邦雖然鏟除了功臣集團,但把更大困難,也就是宗室諸侯王的難題留給了下一代。
![]()
劉邦去世了,惠帝劉盈繼位,但惠帝的能力顯然有所欠缺,萬幸的是,大漢此時真正當家的是呂雉。呂后主政時他的:確保他兒子漢惠帝這一支系的江山穩固,開始籠絡諸侯王,讓呂氏一門與劉家聯姻,共同執政,可隨著時間推移,呂雉的最敵人就逐漸從功臣集團轉化為宗室的諸侯王集團,因為這些旁系宗族那是自己兒子最大潛在威脅。
隨后呂后開始了專業的操作,看哪個近親諸侯王威脅大,一律往死里整!劉邦八個兒子,除長子劉肥早亡,劉盈繼位,其余六個兒子四個死于呂后之手,空出來的王位,封給她呂家的人,或者封給惠帝的兒子們。除此之外,年紀比較小的劉氏宗親一律待在長安不就藩,即便就藩的諸侯王的也要留下一個兒子當人質。至于封國實權由朝廷派的國相掌控。諸侯王經過呂后一通折騰,確實沒太強的。
![]()
呂后的操作,客觀上極大地延緩了諸侯王勢力坐大的速度,讓他們難以在封國內部建立深厚的根基和威望。但帶來的后遺癥就是外戚勢力的坐大,此舉也極大地侵犯了功臣集團與諸侯王的利益,這也是為何呂后薨逝后,功臣集團與諸侯王能夠迅速結合起來鏟除呂后集團。
漢文帝“撿漏”上位后,自然意識到諸侯王對于朝廷的威脅,因為他就是以諸侯王的身份上來的,為此文帝拿齊國練手,之所以拿齊國開刀,就是因為當時齊國是所有諸侯王里封地最大,最富,也是最強的諸侯國,七十多座城池,地處中原腹心,一旦有異心后果不堪設想。
![]()
而文帝采取方式堪稱“推恩令”的雛形,因當年呂后弄死了齊王劉肥的幾個兒子,文帝打著“愛侄子”的旗號,把龐大的齊國一分為六,封給劉肥還在世的兒子們。齊國頓時從第一封國分裂成六個小國。
漢景帝劉啟繼位后急于削藩,但由于操之過急顯得吃相太難看,有道是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各個諸侯國團結一致抱團取暖,就在這種情況下,“七國之亂”爆發了!但貌似強大諸侯國實際上卻不堪一擊,七國之亂的核心吳楚聯軍號稱精銳,實際上根本不是朝廷大軍的對手,周亞夫短短三個月就平定叛亂,可即便如此,也讓景帝也嚇出一身冷汗。
![]()
所以在叛亂平定之后,空出那么多諸侯王位,景帝把自己親兒子、信得過的族兄封過去,一口氣封了十幾個,但諸侯國丞相改叫“相”,諸侯國不再設置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最關鍵的是諸侯王不得再治理封國。侯王死了,由皇帝指定繼承人,立嗣權也給拿走了。接著把朝堂之上與諸侯王有勾結的朝臣一律處死。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王徹底失去了對封國的控制權,人事權、財政權、軍權、司法權,統統上交。
因此當劉徹登基以后,諸侯王早就是被拔了牙的老虎,關在籠子里的金絲雀。諸侯王就剩下個名頭和干領俸祿,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建議下實施的推恩令,是在諸侯國已經喪失實質權力的基礎上,對其“名分”和“財產繼承權”的再一次分割。
![]()
諸侯王無力反抗,兒子們歡天喜地,朝廷坐收漁利,這是水到渠成的“形式合法化”過程。景帝的時候,梁國因為平定七國之亂有大功,劉武仗著老媽竇太后寵愛,被一次性封地四十城,實力雄厚,可結果梁王自己先死了。漢武帝繼位后,順勢把梁國一分為五,成為推恩令第一個受益者。
所以啊,推恩令無解陽謀的神話,是建立在四代接力,代代有KPI的基礎之上。也是建立在朝廷絕對武力值強大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基礎之上,集兵權、軍權、財權于一體。有足夠的力量震懾地方反叛力量如果沒有這些,推恩令不過是空中樓閣。所謂的“陽謀”是要建立在絕對實力的基礎上的。
![]()
推恩令的成功,不僅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更為后世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歷史的精彩遠不止于此,在漫長的歲月中,還有無數類似的智慧博弈在上演。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