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好詩,不期而遇!
![]()
原詩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
文/張執浩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
雷聲越來越近了
當我們的爭論被雷聲打斷
愛情憑空淌下淚水
我們老了,依然對愛情
著迷,至少還有興趣探究
雷聲提醒我們
泥塑之身終有歸于塵埃之時
風吹走一部分
雨拿走一部分
余下的將被和成稀泥
涂抹在外墻上
我們坐在窗前看雨夜
閃電慌亂,眼神迷離
說到曾經愛過的人
最好的結局是一場瓢潑大雨
賞析
從內容來看,詩人寫的是關于愛情的狀態和心境,如此美妙且浪漫的事情,在詩中呈現的卻是悲觀的味道,這說明美好的事物始終是短暫的。詩人借雷聲提醒愛情的到來,借風雨暗示愛情的終結,詩人回味愛情的發生和結束,有著成年人的理性,如此一來,愛情的浪漫感完全被現實取代,成了經驗的探討,這也許就是這首詩的意義。詩中寫“我們老了,依然對愛情著迷”,這是唯一讓人感到美妙之處,愛情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同樣懷有對愛情美好的憧憬,這是生命鮮活的最好證明,可惜的是這種對愛情虛幻地構想顯得悲情。接下來,根據詩人詮釋愛情的角度,進一步分解此詩。
先看前四句,談論愛情時,雷聲變近,而爭論時,被雷聲打斷,愛情淌下淚水。在此,雷聲扮演的角色很微妙,如同傾聽者,又像和事佬,愛情由喜轉悲,仿佛是注定的結局,雷聲見證了整個過程。關系的建立和破裂有著很強的人為主觀性,而愛情本身就成了受害者,詩人用擬人的表現手法演繹愛情,是對人類經驗世界的呈現,而且具有普遍性。
再看接下來兩句“我們老了,依然對愛情/著迷,至少還有興趣探究”,這里反映的是愛情的美好,不分年齡,都渴望擁有愛情,這是生命的保鮮劑,也是生命力的一種體現。不論是談論還是體驗愛情的快感,都是愉悅的。詩人從正反兩方面闡述愛情,這是理性地表達。
接著下面六行,詩人再次以雷聲將思緒拉回現實,寫“泥塑之身終有歸于塵埃之時”,以消亡的狀態暗示愛情的消逝,具體表現是風吹走一部分,雨拿走一部分,剩余的和成稀泥涂在墻上,用委婉的方式表現愛情的解體和祭奠,顯得悲壯和無奈。因為愛情的美好,被人向往,而又因悲劇性結局,成了生命中最大的遺憾,這說明了愛情的不穩定性一面,必然帶來負面影響。
最后四行,詩人寫窗前看雨,說到曾經愛過人的,最好的結局是一場瓢潑大雨。這就是悲劇性結局的反映,用雨水帶走一切悲傷,用雨水化解傷痛,讓愛情回歸美好,仿佛一場雨就能將愛情格式化,然后再重啟。詩人結尾的幾筆,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表現。愛情讓人意亂神迷,也讓人不知所措,談論愛情,總是遺憾滿滿。
這首小詩,有小情小愛的浪漫,也有對愛情理性的分析。用以實寫虛的方式,將愛情變得具體可知可感。詩人將經驗世界的東西由抽象轉化為具體感知的事物,通過雷風雨等強化對愛情的感知力,讓詩歌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余味。結尾以一場瓢潑大雨點到即止,激發了讀者無限的想象,又為愛情增添了神秘氣息,怎能不讓人著迷,詩人的正反解讀,也許愛情更加立體起來。
拋磚引玉,就詩論詩,以寫代學,至此,就結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
詩人簡介
![]()
張執浩,男,1965年陰歷8月18日生于湖北荊門,1988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漢詩》執行主編。2018年8月,獲得魯迅文學獎。獲中國年度詩歌獎、人民文學獎、十月年度詩歌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陳子昂詩歌獎等獎項。
格命草
![]()
格命草,自稱詩者,讀睡詩社創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主編出版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目前選評經典詩歌,名人名詩700余首,《格命草詩評(一)(二)(三)(四)(五)(六)(七)》已完成,詩評系列叢書正在持續創作中。
關注格命草,一起讀經典
贈送您詩集《讀睡詩選》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格命草詩評(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五輯)(第六輯)(第七輯)》歷時一年多,共收錄詩評700篇,95萬多字,目前頭條閱讀量130多萬次,微信公眾號閱讀量150多萬次,百度閱讀量70多萬次,時機成熟會正式出版。關注格命草微信公眾號,閱讀最新詩評,如需付費評詩,付費推廣詩歌,付費寫詩評集,個人詩集出版,購買《格命草詩評全輯》電子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詳談)。
格命草主編出版詩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