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系列關于古驛道的文章。有讀者很好奇的問,古代既沒有導航,也沒有詳細地圖,出遠門為什么不會迷路?
古人出門首選的水路,水路主要是利用天然河道或者運河,水流方向單一,基本沒有迷路的可能性,我們就不討論水路了。
陸路為什么不會迷路?
古道的道路分為驛道、官道和民間道路。
驛道是國家道路系統,相當于國道,全國就十幾條主要驛道,縱橫交錯形成道路網,串聯著大行政區。有些驛道自秦朝開通,還一直沿用到清朝。官道,是驛道的補充,主要承擔起串聯一個行政區域內各州府的作用。
![]()
長途出行,例如,進京趕考,舉子們首選的就是驛道系統。以云南舉子為例,他們走的道路一般是這樣的,從昆明出發,沿著滇黔古道進入貴州,進入湖南后順沅江走到常德,然后換陸路一直北上,經過荊州、襄陽等地,直接走華北主驛道,經太行山麓安陽、邯鄲等那一連串古城,抵達北京。按照這個路線走,不用問路都不會走錯。
首先,驛道是國家投資修建的,寬度和通行條件遠非其他道路能比。驛道要滿足傳遞緊急軍情的需要,寬度足以讓馬匹奔馳。就寬度來說,驛道寬度一般在六尺以上,明顯寬于其他道路。從路面來說,驛道的條件要遠好于其他道路,南方的驛道一般都鋪有石板,路面結實;北方的驛道則以夯土上覆蓋沙石,非常筆直。
其次,驛道系統的標識非常明顯。驛道一般每隔五十里有一個驛站,驛站可以給路過的官員提供食宿,相當于現在高速公路的綜合服務區。除了驛站以外,驛道每隔十里一個急遞鋪,每隔五里一個亭子或者牌子,這些是明顯的標識。
官道指的是連接省內州縣的道路,也是國家征發徭役修建的,但規格沒有主驛道高。官道比驛道稍窄,也沒有驛站,但有急遞鋪和涼亭。
我們以明朝的湖南地區為例。主驛道實際上就是兩條縱向主線,一條自湖北江陵接入,經過常德,沿著沅江進入貴州鎮遠;還有一條從武昌接入,經岳陽、長沙、衡陽、永州,然后進入廣西。省內的其他道路,如寶慶府到長沙的大東路,到衡陽的小東路等,都只能算是官道。驛道可以直達每個省,官道則相當于驛道的支線,直達每個州縣。
驛道和官道不僅是國家修建,官府還每年讓百姓服勞役修補,確保通行條件不下降。民間的道路一般是鄉紳集資修建,或者老百姓走出來的,路面根本無法與官方道路相比。
古代的鄉村店鋪,一般都是沿著驛道和官道設置。
驛道和官道的路面和附屬設施與其他道路迥然不同, 古代稍微大一點的交叉路口會立有分路碑,碑上會標明左走哪里,右通何處,行人一看就知道該怎么走。這些道路 人流量也大很多,怎么會迷路呢?
綜上所述,古代的人們出遠門,只要不故意走小路,一般都不會迷路。
對于進京趕考的舉子和出門在外的商賈來說,誰會選擇走小路呢?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