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大埔縣大麻鎮英雅村漫山蒼翠間,五六十棵板栗樹枝頭掛滿裂開的板栗球,一派豐收盛景。栗農劉伯與兒子劉南贊手持長桿,默契開啟采收作業——兒子攀上樹梢揮桿敲打,帶刺的板栗球“噼里啪啦”落到地面;父親在樹下敏捷撿拾,再掄起鐵錘“咚咚”敲開外殼,露出咧嘴似“笑”的飽滿板栗果,父子倆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這片板栗林,是劉家三十余年的“心血結晶”。“樹種了三四十年,一上午能摘五六十斤,最好吃的就是這季節,能摘到國慶。”劉伯介紹,自家板栗以“糯香甘甜”聞名鄉里,年產量穩定在3000斤左右,成了山溝溝里的“金疙瘩”。
幾年前,看著父親辛苦種出的板栗可能“爛在山里”,在外工作的劉南贊毅然辭職返鄉,接過父親手中的竹竿,也接過了讓板栗林“煥新”的使命。不同于父輩肩挑背扛走山路的傳統銷售模式,劉南贊把目光投向了電商:他用手機鏡頭記錄板栗采收全過程,配上“大山里的甜,現摘現發”的文案發在微信朋友圈,憑借誠信經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訂單。“剛開摘時賣20元/斤,后續穩定在15元/斤,客戶多是深圳、廣州的回頭客,今年還賣到了香港,直接快遞寄過去。”劉南贊說。
不止于電商帶貨,劉南贊還依托板栗林拓展產業鏈,開起了農家樂。他自學糖水配方,燉出軟糯香甜的板栗羹;用山間散養土雞,烹制出香味濃郁的板栗雞,再搭配板栗蒸排骨等特色菜,讓前來的顧客沉浸式體驗“板栗風味”。“很多顧客反饋都不錯,大家吃得開心,我們也有干勁。”
從父輩的“竹竿+背簍”,到子輩的“手機+快遞”;從單一的板栗種植,到“電商銷售+農家樂體驗”的多元模式,劉家父子以創新為“鋤”,讓三十年樹齡的板栗老樹萌發“新芽”。如今,英雅村的板栗不僅甜了都市人的舌尖,更結出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果”,為山區村落發展注入新活力。
來源:南方+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