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說可以借助旱季,把鄱陽湖的泥沙清理掉,進而將鄱陽湖挖深5米嗎?鄱陽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這個時候就有個大膽的念頭冒出來:何不在這旱季里,把湖底的泥沙清掃干凈,把鄱陽湖深挖個5米?
這個好像兩全其美的方案,能解決泥沙堆積的狀況,還能讓湖泊的存水能力提高,真的可行嗎?
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北部的鄱陽湖。平水期時,水域面積大概有3100平方公里,水位高的時候,居然能達到4000平方公里,或者更多,而且這樣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
鄱陽湖于長江流域,發揮著非常關鍵的調蓄作用,年均入湖沙量達1533萬噸,出湖沙量為998萬噸,年均淤積量大概620萬噸,這些數據表明,湖泊生態系統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從歷史演變角度來看,鄱陽湖的泥沙情況,并非一成不變。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曾做過研究,1980年到1998年這個時間段里,鄱陽湖主湖體,淤積情況很明顯,平均淤積的高度達到0.82米。然而在1998至2010年這段時間里,狀況來了個大轉變。
由于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修建水庫等舉措,淤積的情形漸漸減輕,而且北部入江的水道那里,還出現明顯的沖刷,湖盆高程平均降低了3.69米。
![]()
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這類變化的關鍵原因。江西開展了山河湖,開發治理工程。而且三峽工程在運作著,這也讓鄱陽湖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61.7%,水土流失也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鄱陽湖的泥沙平衡系統,也從凈沉積轉為凈侵蝕狀態。
那挖深5米的方案,在實際里存在啥挑戰?首先是工程量超級大,鄱陽湖湖面大概4000平方公里,挖深5米,得清除200億立方米土方,重量接近300億噸。這么大的工程量,就算在旱季開展,也沒法估量時間和成本。
其次生態環境會引發連鎖反應,大規模的疏浚,會很大程度破壞湖底生態系統,對魚類產卵場,以及候鳥棲息地產生影響。
![]()
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的監測報告顯示,鄱陽湖江豚種群數量穩定,它們主要分布在主航道區域。而且因為發現了江豚在采砂作業區域的分布情況,江西省水利廳才做出,關停永修02號和永修03號采砂作業區域的決定。
從經濟層面上來講,這個投資是否值當呢?新增的200億立方米蓄水量,相當于三峽水庫容量的一半,可投入的成本那是非常大。而且就算完成清淤,考慮到長江水沙關系的復雜程度,新的淤積可能還會產生。非法采砂導致砂石資源流失,河道堤防、通航安全,都有影響,而且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
![]()
當下鄱陽湖的治理,更傾向用系統思維去推進,南昌市人民政府在2023年,頒布了《鄱陽湖南昌湖區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這個方案的提出,要科學推進內源污染管控,先嘗試內源污染底泥的生態清淤工作。而不是大面積的開展開挖工程,這般精細化的治理方式,正從“工程治水”往“生態治水”轉型。
![]()
從區域影響來說,鄱陽湖被稱作“長江之腎”。它的生態情形,同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安全,密切相連。如果盲目開展大規模清淤,不但會破壞江湖間的自然聯系,也可能打破長江中下游的泥沙動態平衡,甚至會使得下游河道沖刷情況更厲害。
答案已經很清晰明了:把鄱陽湖在旱季時挖深5米,不切實際也不合理。不要采取簡單粗暴的工程方式,要借鑒古人的智慧,參考白居易、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做法,采用精細、系統的生態修復方法來實施。
![]()
目前九江市已建立起,定時、定量、定點、定船、定功率的采砂管理機制,每年實際開采量,占資源儲量的0.13%。這種以保護為導向的開發方式,正預示著未來資源利用的發展方向。
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挑戰,整治鄱陽湖,就得用系統思維加科學規劃,要一步步推進,可別想著有立竿見影的工程。就像專家講的,得堅持系統治理,靠生態修復類水利工程,從根本上給鄱陽湖“補水”,從而提升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適應力,得這么一步步來,不能急功近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