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億英鎊砸下!英國百年老壩被沖爛,居民仍連夜逃,錢花哪了?
2025年10月的一個深夜,英格蘭某水庫下游的村民突然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
“快逃!壩體塌了!”穿睡衣的居民拎著行李摸黑跑路,上千人擠在臨時安置點,小孩哭大人急。
這場景一下戳中了英國人的痛處,一百年前的噩夢,似乎又要重演。
你知道不,這百年間英國的水庫就沒安生過,舊坑沒填完,新雷又炸了。
2025年這場潰壩險情,早有苗頭。
上半年英格蘭剛經歷132年來最干的春天,水庫蓄水量跌到63.3%,約克郡好些水庫甚至不足39%,環境局直接喊“干旱可能熬到2026年”。
蘇塞克斯郡的阿丁利水庫水位干到27.6%,當地剛掛出干旱警報;可轉頭一場暴雨,就把另一個水庫的溢洪道沖得千瘡百孔。
這種“旱澇急轉”的折騰,老水庫根本扛不住。
一百年前的多爾加羅格慘案更讓人揪心。
1925年10月,卡內達高原上的艾吉奧水庫先決口,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漫過科蒂水庫,兩座水庫接連潰壩。
170萬立方米的洪水裹著小汽車那么大的石頭沖下山谷,教堂、橋梁瞬間被砸成碎塊,村民連句“快跑”的預警都沒聽到,10個大人6個小孩就沒了蹤影。
那會兒才扒出真相:水壩建的時候偷工減料,日常維護跟沒有一樣。
這事兒跟當年4月蘇格蘭斯凱爾莫利水庫潰壩湊到一塊兒,硬是逼著英國搞出了1930年《水庫(安全規定)法案》,要求合格工程師定期檢查。
這法案確實頂用,讓英國近百年沒再因潰壩死人。
![]()
可誰能想到,氣候變化把當年的“安全牌”直接變成了“燙手山芋”。
咱們先算算英國水庫的“歲數賬”。
大多是19世紀修的,土壩、砌石壩占了一大半,歲數比爺爺的爺爺都大。
當年建的時候,設計師看的是那會兒的降雨數據,哪想到現在天氣變得這么離譜。
2025年夏天,英格蘭5個地區直接官宣干旱,6個地區上半年干得追平1976年紀錄,水管禁令一拉,居民澆花洗車都得偷偷來。
說句實在話,干旱對土壩就是往死里折騰。
水位驟降讓壩體土壤裂得像龜殼,孔隙水壓一變,穩定性直接垮臺。
可暴雨更要命,2019年托德布魯克水庫兩天就灌了一個月的雨,溢洪道被沖出好幾米深的空洞,大壩核心都露出來了。
當時警察挨家敲門疏散1500多人,皇家空軍調奇努克直升機倒400噸骨料,消防隊從全國調24臺水泵抽水,折騰好幾天才穩住。
消防指揮官加文·湯姆林森后來回憶:“進水是排水的五倍,那晚真怕大壩下一秒就塌了”。
更糟的是,氣候模型早給過警告:到2080年,英國引發山洪的強降雨概率要翻五倍。
偏偏英國的水庫大多建在陡峭高地,那些硬邦邦的不透水巖層,雨水一沖就成了“洪水加速器”,裹挾著石頭的洪水跑得比汽車還快,破壞力直接翻倍。
出了問題總得修,但錢成了最大的坎兒。
![]()
英國國家審計署算過一筆賬:未來五年要花470億英鎊修老水庫,還得新建9座。
這錢相當于好幾個航母編隊的造價,政府根本拿不出全款,就想漲市政稅,最高檔直接翻倍,網友在社交平臺罵開了:“養老金都沒漲,倒先漲水利稅”。
今年2月倒是撥了26.5億英鎊搞防洪,重點修濕地當“自然緩沖帶”,可這比起470億的窟窿,頂多算“撒點胡椒面”。
更頭疼的是法規跟不上,2021年托德布魯克事件后搞的獨立審查發現,現行規定還抱著幾十年前的水文數據,壓根沒把氣候變化算進去。
好在2023年改了環保法,以前水務公司維護不善最多罰幾十萬,現在敢偷懶就讓它賠到肉疼,罰款上不封頂。
可老百姓的怨氣還是沒消,肯特郡有個小區,每家交了兩萬多維護費,結果就給游樂區添了根帶蛀洞的原木。
居民拍了照片發網上,網友調侃:“這是給蟲子修的游樂場吧”。
當然也有靠譜的變化,托德布魯克修復時裝了物聯網傳感器,壩體位移、滲流數據實時監控,預警響應從半小時縮到15分鐘。
可這只是個例,大多數老水庫還在“裸奔”,就像懸在山谷上的“定時水碗”。
百年前的洪水逼出一部法案,百年后的險情戳破“安全幻覺”。
英國的水庫老得扛不動了,氣候變得更極端了,470億能堵上壩體的窟窿,卻填不上氣候變化的大坑。
核心得把“跟著老黃歷走”改成“盯著天氣變”,不然那些懸在頭頂的“水碗”遲早砸下來。
![]()
這事兒不光英國得警醒,哪兒的老水利設施都得繃緊弦,氣候不等人,人命更等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