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經常能看到黃仁勛在說到AI芯片制造的時候,都始終看好中國的制造能力和技術的演變,雖然現在中國芯片的制造能力還不如全球最頂尖的企業,但是在AI芯片研發方面,中國廠商的技術能力進步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距在快速地縮短。更主要的是,雖然當下在制造方面由于種種限制,中國的制造能力還有差距,不過,或許只差一半個身位。
近日,黃仁勛表示,中國在芯片制造領域發展迅速,目前僅落后美國“幾納秒”。他呼吁美國政府放寬對華出口限制,允許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展開競爭,認為那符合中美雙方的利益。黃仁勛在一檔科技播客節目“BG2”中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才儲備、充滿活力的工作文化以及存在于各省之間的內部競爭環境,他將中國芯片產業稱作是“一個充滿活力、創業精神、高科技、現代化的產業”。
他還提到,自己曾聽到有人說中國造不出人工智能芯片(AI),沒有制造能力,落后美國兩三年,“這些聽起來太荒謬了……中國現在僅落后美國幾納秒,所以我們必須去競爭。”曾幾何時,市場還傳聞中國芯片比美國芯片至少落后10年,如今已經到了“幾納秒”的時間了?
對于黃仁勛來說,這樣說有幾方面的考量:其一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英偉達一直希望美國能夠放寬限制,允許英偉達的芯片更多地進入到中國市場。其二是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確實增長很快,雖然在某些方面進行限制,但是技術的進步往往都是有多種解決方案,一旦可以繞過一些瓶頸之后,或許突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時候,就不僅僅是跟隨了,而是極有可能快速超越,這也是黃仁勛擔心的事情。他希望美國放開市場,一旦自己的芯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得到芯片,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就是讓自己的產品占據更多的市場,進而影響到中國企業研發的投入,畢竟有可以使用的芯片產品,何必再花大力氣去搞研發?
于是,我們看到,黃仁勛說他希望并相信中國將繼續保持“開放的市場”,“對中國而言,最有利的是外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在中國競爭,并且他們自身也能參與到充滿活力的競爭中,他們也希望走出中國,參與到全球市場中來。”黃仁勛再次呼吁美國政府允許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稱在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力能夠讓美國企業“在世界各地擴散技術”,也將“最大限度地提升美國的經濟成就和地緣政治影響力”。
眾所周知,隨著AI技術高速發展,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GPU)業務水漲船高。但近年來,美國政府為打壓中國芯片發展,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面對美國政府的打壓和限制,中國企業也正努力推出可以替代英偉達的國產AI芯片,搶占英偉達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份額。例如,華為上周公布了昇騰AI芯片未來三年的產品迭代路線圖,通過“超節點+集群”的算力解決方案,以集成的方式滿足持續增長的算力需求。除了華為之外,阿里、騰訊、百度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也都加大對芯片研發和設計的投入,爭取在供應鏈上獲得更大的自主可控能力。
而且,英偉達推出多款對華“減配特供版”芯片,但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已不愿買單。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自主創新,加大對芯片研發的投入。他們都在投資定制芯片,要么通過內部芯片團隊,要么通過資助初創公司。2024 年中國 AI 芯片市場規模突破300 億美元,黃仁勛預測 2027 年將達 500 億美元。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企業在堅持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是人才技術紅利。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員來自中國,華人工程師在芯片領域占比超 30%。另一方面是繞開傳統技術能力的機會也在增加,避開 EUV 依賴,在 Chiplet 封裝、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建立優勢。
通過黃仁勛的評價,讓我們看到中美芯片之間的競爭格局。技術差距在收窄,但生態博弈才剛開始。中國芯片或許仍需時間突破光刻機等 “卡脖子” 環節,但當 150 萬開發者、萬億級市場需求與國家戰略形成合力,“幾納秒” 的差距終將在迭代中歸零。正如黃仁勛所言:人類進步從不是零和游戲”—— 但這場競賽,中國已沒有退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