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上,天津濱海新區MSD中心,一汽豐田銷售公司新辦公樓人來人往。
![]()
當日早晨,銷售公司第五屆黨代會勝利召開,下午,各業務部門迅速投入日常緊張的工作節奏。位于30層的作戰平臺大屏幕上,各項業務數據實時跳動——屏幕背后,是全國近千家經銷門店的運營動態,每一次出庫、每一張票據,都通過互聯網信號精準傳輸到這六塊屏幕之上。
這家目前在濱海新區全年納稅預估排名前列的企業,早在2003年9月26日就已在北京注冊成立。自今年6月25日起,一汽豐田以破局的決心從北京整體遷出,落戶濱海,完成了一場被譽為“業內奇跡”的跨城大遷徙。彼時,外界不乏質疑:因為從整個汽車行業來看,跨城搬家鮮有成功案例,更多的是“搬了場地、散了人心”。
6月25日中午結束辦公、下午打包,470多名員工連同全公司辦公設施,通過800多車次完成轉運,整個組織架構從北京整體遷移至天津濱海。75%的高隨遷率在合資企業歷史上極為罕見。與此同時,140余名來自天津本土化的新員工同步入職,組織結構也隨之煥新——平均年齡下降兩歲,專業背景全面轉向理工與經濟類。
“我們是從一片荒地中點亮了第一盞燈。”面對寰球汽車,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董修惠如此形容這次搬遷。他提到,新辦公區附近原本“夜晚八點后人跡寥寥”,如今卻因豐田人的加班燈光而重新“點亮了濱海的夜”。
![]()
這場“點燈行動”背后,勾勒出的是一汽豐田對外部環境深度變化的主動回應——新能源化、智能化、本土化,全方位提速。在銷量承壓、行業洗牌以及自身搬遷的當下,一汽豐田1-8月銷量卻逆勢增長11%,并提出“合資新力量”的戰略口號,試圖在激烈的合資品牌競逐中開辟一條獨立路徑。
所謂“合資新力量”,就是試圖用“新用戶、新汽車、新營銷、新使命”四個維度,構建出合資品牌的新系統、新邏輯和新未來。在越來越浮躁的智能電動時代,這種穩中求變、以用戶為錨的價值坐標,恰恰是“亂中求生”的關鍵所在。
銷售總部從北京遷至天津,表面上看是一場地理坐標的轉移,實則是一場戰略系統、人才結構、數字基因與文化意志的整體切換。三月百日,不是落腳,而是起跳。
對這家22歲的老牌合資企業來說,真正的突圍,才剛剛開始。
01
全面數字化革新,體系化突圍的新戰場
在天津濱海新區MSD中心30層,一汽豐田銷售公司的“作戰平臺”六塊大屏佇立于辦公區核心,這套由一汽豐田信息化團隊從零開始、歷時五六年自主搭建的數字系統,已成為這家合資車企邁向數字化運營的中樞神經。這里,被員工稱為“數字指揮部”,它不僅承載著數據的集成與可視化,更成為一汽豐田“體系突圍”的關鍵載體。
走進現場,六塊巨型高清電子屏映入眼簾,密密麻麻的圖表與數據動態跳動。大屏背后連接著全國600多家經銷門店,超過95%的門店監控畫面和100%的業務數據均可實時上傳至總部。“我們總部現在可以‘一桿子插到底’,直接看到任一業務單元的實時動作。”信息化負責人介紹說。
![]()
相比傳統依賴人工匯報的管理方式,如今,銷售公司各業務線在日常工作匯報中不再準備PPT或材料,每一項KPI指標、每一次業務變動、每一個成交細節,全部在“數”中得以體現。
董修惠坦言:“干得怎么樣,‘數’上都能看得見。”
平臺每15分鐘刷新一次數據,實現“分鐘級監控”:實時成交量、開票數、訂單履約、助殘率(已下單未交付)等核心指標一目了然;平臺還能按區域、大區、車型、SKU等維度進行交叉分析,識別銷量異常、庫存錯配、線索質量等潛在風險,并對接下來的市場節奏進行預判與優化。不同渠道的廣告ROI、直播轉化、地推成效,也都形成閉環追蹤,便于快速調整投放策略。
而更深一層的價值在于——這不僅是銷售平臺,更是“全鏈路業務中臺”。從銷售端口延伸至保客管理、售后產值、金融滲透率、庫存結構、投流效率,整個作戰平臺覆蓋一汽豐田銷售運營的絕大多數觸點。現場屏幕數據顯示,958萬保客基盤的回訪率、續保留存、流失預警,都可動態追蹤,通過大數據支撐用戶運營策略,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客戶生命周期管理”。
平臺還內嵌智能預警機制,對如銷售達成率、庫存周轉、渠道活躍度等關鍵指標設置“紅黃綠燈”警示,一旦越界即自動提醒,確保問題在萌芽階段及時處理。庫存管理方面,一汽豐田將全國平均庫存率控制在0.7,業內極為罕見。這背后,正是一整套圍繞“健康運營”的系統性設計。
“以前一個月匯一次數據,現在15分鐘更新一次。我們每天睜眼就是看看數據。”一位銷售員工笑言,“這個作戰平臺,就是我們的新戰場。一切要圍繞最優質的數據表現來動作。”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并非“外包搭建”或短期工程,而是銷售公司內部團隊逐步演進的產物。“最早我們只是做幾個關鍵數據的整合,后來慢慢延展出全業務鏈條,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由業務驅動的、可持續演化的核心系統。”信息負責人說。
![]()
從事后管理到實時監控,從人工報表到數據決策,一汽豐田用這套“作戰平臺”打破了傳統合資品牌在數字化方面的遲滯印象。而正是這種數字體系的構建,使得“合資新力量”這一戰略主張不再停留在口號,而是有了底層能力支撐。
這也印證了董修惠的一句話,一汽豐田從來都不是焦慮的跟隨,而是系統準備后的自信出擊。從這個角度看,作戰平臺就是這場“自信出擊”的最前沿陣地,它所展示出的,不只是一個合資品牌對數字化的理解能力,更是一家企業對未來競爭邏輯的全面重構。
在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洶涌而來的當下,合資車企的突圍不能靠單一產品、一次營銷或一個發布會,而是要靠體系、靠組織、靠文化。在眾多合資品牌仍在原地觀望之時,一汽豐田已經用作戰平臺的實際落地,交出了一份體系競爭力的新答卷。
02
落戶天津,面向未來的主動求變
在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天津新辦公區,感受到的不僅有辦公條件的改善,還有持續不斷的新活力。
“這不僅是地理坐標的遷移,我們更想將其視為一汽豐田銷售團隊的一次重新出發”。在董修惠看來,銷售總部從北京整體遷至天津,不只是辦公地點的搬遷,而是一次深刻的組織重塑與戰略重構。正如他所言:“我們要靠近制造、靠近市場,建立快速響應的機制,把以往‘看得見問題卻動不了手’的狀態徹底扭轉。”
![]()
過去22年里,一汽豐田始終處于“產銷分離”的運行狀態——制造主陣地在天津,銷售體系則扎根北京。長時間的信息不對稱、反饋鏈條冗長,在行業節奏日趨加快的背景下,逐漸暴露出協同瓶頸。此次跨城“合流”,不僅終結了這種結構性分離,更為構建“研產銷一體化”打開通路,標志著一汽豐田組織體系進入全新階段。
董修惠坦言,此次“敢于一步到位”的搬遷,并非倉促決定,而是在充分準備基礎上的果敢推進。一方面,過去幾年銷售端持續推進數字化、平臺化建設,為組織“移動化”奠定了技術與體系基礎;另一方面,公司在搬遷前做了大量細致的內部溝通,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理解變革的意義與方向。他特別感謝員工的理解與支持,“這不是命令式執行,而是集體意志的結果。”在他看來,面對智電時代的深刻變局,唯有打破慣性思維,重構響應機制、重塑人才結構,才能真正贏得用戶。“我們不能總是追著用戶跑,要逐步做到引領需求。”他說。
當然,無論愿景如何清晰,大規模異地搬遷本身,也必然帶來組織“血液”的更新與再造。
![]()
截至目前,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平均年齡下降兩歲,專業結構更聚焦于工程技術和數據分析。與此同時,140余名新員工的加入為組織注入新鮮活力,與75%的高隨遷率共同構成一支“新老融合”的混編隊伍。這種深度調整,不僅為文化傳承提供了穩定錨點,也為機制創新注入了持續動能。
“我們不希望把天津變成第二個北京,而是希望在這里重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汽豐田轉型的下一個方向。”董修惠表示。如今,從辦公區窗外望去,濱海新區的夜色不再寂靜,一汽豐田帶來的數據流動正在為這座城市注入一種新的動能。
在一汽豐田銷售公司天津新辦公區周邊走訪時,不少本地商戶提到,自銷售公司落戶以來,周邊的餐飲、商超、住房等生活業態明顯“活”了起來,街區人氣重新聚攏。一位超市老板打趣道:“濱海大企業不多,現在佩戴一汽豐田工牌的人,就是這里最好的‘金飯碗’。”搬遷帶動的,不僅是企業內部的重構,也在悄然激活著區域生態的更新與躍遷。
事實上,這種“向下扎根”的趨勢在整個行業中愈發明顯。無論是廣汽將總部遷往番禺,還是一汽奧迪將營銷板塊調往杭州,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意識到,組織靠近市場、業務靠近用戶,才能真正搭建起從需求到產品的閉環。而對于一汽豐田而言,這場搬遷帶來的,不只是“一個總部的地理重塑”,更是“一個體系的深層刷新”。
“外部看的是銷量,內部看的是質量。”董修惠不斷強調,一汽豐田要做的是“可持續的增長”,而不是階段性的高峰。“只有體系強、組織強,才能讓你在變化面前始終從容。”
在這場“陣地重建”的同時,一汽豐田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曲線。
1-8月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1%,并非依靠短期促銷或市場慣性,而是憑借產品力、服務力與體系協同的多維聯動。董修惠稱之為“結構性增長”——不靠價格戰卷流量,而是靠能力積累建護城河。
這場遷徙的意義,不止于一家公司的一次大動作,更是一種面向行業未來的姿態表達:合資品牌并非走到終點,而是開始轉彎。真正的“合資新力量”,不是喊口號、換標簽,而是用組織力、體系力和文化力組成新的推進器,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走出一條有準備、有路徑、有價值的突圍之路。
03
以“安全兜底”實力贏得年輕用戶
如果說此前以全鏈路的數字作戰平臺和跨越京津的總部遷移,奠定了一汽豐田體系進化的“穩底盤”,那么,在智電浪潮席卷之下,這家合資車企的真正突破,則體現在面向未來的主動求變與持續重塑。
![]()
9月26日,一汽豐田迎來22周年紀念日。當晚,一場別開生面的線上車主派對如約而至——工廠探秘、員工分享、用戶故事、嘉賓訪談層層展開,構成一次品牌與用戶之間跨時空、零距離的深度對話。
作為“掌舵者”,一汽豐田銷售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董修惠也現身直播現場,和嘉賓一起共同探討合資品牌的韌性與突圍之道。從“豐田標準”到“中國研發”,從“長期主義”到“智電轉型”,這場對話不僅厘清了一汽豐田的戰略邏輯,也展現出一家老牌合資企業在風云(參數丨圖片)激蕩時代中,依然敢于挺立潮頭的底氣與方法論。
更具標志性的動作發生在產品層面。
![]()
一汽豐田在直播中重磅發布圍繞bZ5車型的一系列“行業領先”政策:動力電池若出現故障或異常衰減,可免費更換新電池;如遇起火或自燃,更可免費更換整車;同時還設立智能輔助駕駛與泊車專項雙基金,為用戶智能出行提供長期兜底保障。這套政策不僅覆蓋新用戶,同樣惠及老用戶。背后,是豐田28年電動化經驗、3000萬電動化銷量和電池零重大事故紀錄的實力自信,更是一家成熟車企對“用戶安全”最直接、最堅定的承諾。
當bZ5正式發布時,一汽豐田首次提出“安全兜底”的價值主張,并以真人實測等硬核驗證,引發行業對電動車安全底線的重新思考。在眾多品牌競逐智能、參數、視覺沖擊的當下,一汽豐田何以敢將“安全”作為對用戶的核心承諾?
這份看似“逆勢”的戰略,其實正是品牌對電動化本質的深度理解,以及體系積淀下的篤定選擇。
在董修惠看來,bZ5并非只是銷量擔當,更是品牌轉型的“戰略先鋒”。它是豐田在華首次實現“本土定義功能、本土設計審美、本土研發交付”的完整閉環,是RCE(中國首席工程師)體制落地的首批成果,更是一汽豐田在新智電時代交出的合資答卷。
本土化的全鏈條突破,正是一汽豐田“安全兜底”背后的第一重支撐。只有真正讀懂中國用戶的場景需求與心理預期,安全承諾才不是口號,而能切實嵌入產品定義與技術決策之中。這份對本土的深耕,正是合資品牌實現“本地反應速度”的起點。
更有溫度的一面,則來自面向年輕用戶的主動靠近。
在22周年節點上,一汽豐田宣布即將啟動“22歲免費開bZ5”計劃。這一動作,并非一次常規促銷,而是一場情感投遞與價值共鳴的嘗試。董修惠表示:“年輕人不需要被教育,他們需要被理解與尊重。”一汽豐田希望通過真實可感的舉措,而非口號宣傳,成為年輕人第一輛“值得信賴的智能電車”。
安全的承諾,技術的實力,加之對年輕用戶情感觸點的精準回應,構成了一汽豐田全新一輪品牌價值表達的立體結構。
bZ5不僅是一款產品,更是一汽豐田以行動演繹“合資新力量”的標志性落點。它所傳遞的,不只是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更是體系能力、原創精神與用戶共創邏輯的集體體現。
總體來看,在風起云涌的智電轉型浪潮中,一汽豐田并未選擇“快跑換道”,而是在體系內核中穩扎穩打、螺旋上升:數字化運營中臺“作戰平臺”的落地,讓企業具備了對復雜市場環境的實時響應能力;銷售總部跨越京津、重塑組織,讓“靠近市場、靠近用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系統性行動;bZ5的推出和“安全兜底”戰略,更是將品牌的長期價值觀具象化于產品邏輯之中,用行動而非話術接近用戶。
這一切,最終都回到了那四個字——“合資新力量”。
這不是一汽豐田的一句品牌宣言,而是一種在新舊周期交替中的清醒選擇,是合資車企面對新用戶、新汽車、新營銷、新使命的系統性答卷。它不是對曾經黃金時代的緬懷,也不是盲目模仿新勢力的激進行為,而是一種根植于制造體系、文化底盤、責任邏輯之上的新自我構建。
在行業周期的回調期、產業價值體系重構的當下,“合資品牌”正處在認知被重塑、信心被重估的歷史關口。誰能用真實行動去理解中國、融入中國、回應中國市場的變化,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合資中堅,而不是被邊緣化的“歷史注腳”。
一汽豐田的意義正在于此。它用三個月完成總部遷移、用二十余年積淀鍛造體系能力、用一款產品詮釋用戶價值、用一句話重塑行業信心。
這一份“新力量”,也許來得不張揚,但足夠篤定;也許不喧囂,但足夠深遠。
在喧囂褪去之后,市場終將看見真正扎根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