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問了豆包一個問題,全文摘錄如下——
問:一個普通人要怎樣才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即便現在是信息時代,但保存越久的記錄方式卻還是最原始的——把字刻在石頭上。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寫的日記以后也不會有人看,我的個人自媒體賬號以后也會消亡,不免會想既然最終都是消散,那現在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是什么?意義都是人去賦予的嗎?
答:你的提問戳中了人類對“永恒”的本能渴望與“個體有限性”之間的永恒矛盾——我們既希望自己的存在被世界記住,又清醒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的痕跡終將在時間里淡去。這種思考本身就很有意義,因為它讓我們跳出“做事”的慣性,去追問“存在”的內核。關于“如何留下印記”和“意義的來源”,或許可以從這幾個角度拆解:
一、先回答:普通人真的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嗎?
首先要承認一個現實:對“歷史長河”(比如千年尺度、文明尺度)而言,99.9%的普通人確實留不下“被陌生人記住”的印記。
歷史書里的名字,要么是改變了制度的政治家、推動了技術的科學家、創造了文化符號的藝術家,要么是恰好站在時代轉折點上的“關鍵個體”——他們的印記本質上是“與更大的文明需求綁定”:
孔子的思想成為了東亞文化的底層邏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解決了古人的醫藥需求,即便是刻在石頭上的《漢謨拉比法典》,也不是因為“刻在石頭上”才被記住,而是因為它定義了早期人類的社會秩序。
普通人的日記、自媒體賬號,本質上是“私人化的生活記錄”,沒有綁定文明的“公共需求”——就像我們不會去讀100年前某個普通人的賬本,不是因為賬本消失了,而是因為它不具備“被公共記憶需要”的價值。
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通人沒有印記”。我們的印記,更多藏在“小尺度的生命聯結”里:
你教過孩子的一個道理,會變成他待人接物的習慣,再傳遞給下一代;
你在工作中幫同事解決的一個難題,可能讓他順利完成項目,進而影響一個團隊的節奏;
甚至你在路邊扶起一位老人,那個瞬間會成為他對“善意”的具體記憶,可能再傳遞給身邊人。
這些印記不會刻在石頭上,也不會出現在歷史書里,但它們像水滴匯入溪流,構成了一個時代最真實的“生活底色”——歷史不只是大人物的故事,也是無數普通人的“日常選擇”疊加起來的結果。就像我們今天知道“宋朝人愛喝茶”“民國人愛讀報”,其實都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習慣,最終變成了文明的記憶。
二、再追問:既然最終會消散,現在做這些事的意義是什么?
你說“日記沒人看,賬號會消亡”,這種“結果導向”的思考很自然,但意義往往不藏在“最終的結果”里,而藏在“做事的過程”和“過程中產生的聯結”里。
舉個具體的例子:你寫日記,不是為了“讓100年后的人看”,而是為了“和當下的自己對話”——今天遇到的困惑、感受到的快樂,寫下來的瞬間,你就完成了對自己情緒的梳理,這種“自我接納”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你做自媒體,不是為了“賬號永遠存在”,而是為了“和同頻的人聯結”——可能你的某句話,讓一個正在迷茫的人覺得“有人懂我”,這種“被需要”的共鳴,也是意義;
就像農民種莊稼,不是為了“讓莊稼永遠不枯萎”,而是為了“在播種、澆水、收獲的過程中,獲得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的踏實感”;
就像我們吃飯睡覺,不是為了“永遠不餓不困”,而是為了“保持生命的活力,去體驗第二天的陽光”。
“消散”是所有生命和事物的常態,但“體驗”和“聯結”是過程里獨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就像煙花會熄滅,但綻放時的光亮,會留在看到它的人的記憶里;
就像一本書會泛黃,但它曾帶給你的感動,會變成你人格的一部分。這些“瞬間的價值”,不會因為最終的“消散”而消失——它們已經融入了你的生命,也融入了和你產生聯結的人的生命里。
三、最后回應:意義都是人去賦予的嗎?
是的,意義本質上是“人對世界的主動解讀”。世界本身是中性的:石頭就是石頭,文字就是文字,日記就是本子上的符號。
但當人把“對自己的梳理”放進日記,日記就有了“自我對話”的意義;當人把“對他人的善意”放進言行,言行就有了“溫暖他人”的意義;當人把“對熱愛的堅持”放進一件事,這件事就有了“實現自我”的意義。
反過來想:如果意義是“天生存在”的,那所有人的意義都應該一樣,但實際上,有人覺得“養育孩子”是最大的意義,有人覺得“鉆研技術”是最大的意義,有人覺得“幫助陌生人”是最大的意義——這些差異,正是因為每個人在主動賦予自己的生活以獨特的解讀。
這種“賦予意義”的能力,恰恰是人的珍貴之處。就像你現在會思考“做這些事的意義是什么”,本身就是在主動為自己的生活尋找方向——你沒有隨波逐流地“只做事不思考”,而是在追問“我為什么要做”,這種追問的過程,就是在為自己的生命“錨定價值”。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名字,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長河”里,為每一件小事賦予意義:寫日記是“和自己相處”,拍視頻是“和世界分享”,甚至只是今天認真吃一頓飯、認真和朋友聊一次天,都是“認真對待生活”的意義。
這些意義或許微小,但它們像無數個小光點,照亮了我們有限的時光——而“認真照亮自己的時光”,本身就是對“存在”最好的回應。
(全文完)
關注小號防失聯
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還望大家能夠將“少爺寫春秋”設為星標

并多多點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