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星海老局
來源:星海情報局(ID:junwu2333)
時代真的變了,連武漢的公交車都不狂野了。
老局從初中開始就在武漢生活,那是遙遠的2005年,江湖上關于“武漢公交”的狂野名聲,就是從那個時代傳下來的。
當時的武漢公交有多生猛呢?
司機師傅經常一邊開車,一邊吃熱干面——需要變道、拐彎的時候,就一只手把著一次性紙碗,另一只手打盤子。要是遇到直線或者紅燈,那干脆就雙手脫把直接開吃。
至于什么急加速和急剎車,那都是常態,沒必要議論。
我只記得:有一年下暴雨,地下通道被水淹了,公交司機喊了一嗓子“注意啊”之后,就直接把車往水里開——有座位的還能站在座位上躲一下,我當時沒搶到座位,結果膝蓋以下全部濕透了。
![]()
這車船稅是真的沒有白交
而且,當時還有相當多私人承包的“小巴”在路上跑,他們可就更肆無忌憚了——超速只是基本操作,遇到同線路兩輛小巴車為了盡早到站拉客而飆車才屬于值回票價——全車人都會給司機叫好助威的。
但現在,這種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一方面是越來越規范化的管理,另一個顯而易見但卻非常殘酷的現實是:隨著地鐵越來越多、私家車越來越普及、兩輪電動車滿街走,坐公交車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即便是有錢如深圳,除了大鵬新區仍憑借助游客觀光收入,廣告以及補貼,有些許盈利,其市內多數的公交車,都已陷入虧損。不僅乘客越來越少,車輛發出的頻率也逐年降低。
北上廣也不例外,北京已經連續兩年縮減公交車隊規模、裁撤冷門線路了。
放眼全國,虧損似乎已經是城市公交的主旋律。
數據顯示,為了補貼公交車,中國的各地政府,加起來一年要向公交系統撥款約2000億元。
總體來看,早在2022年,我國公交系統的運力就降到了2014年的一半。在一些城市,公交車甚至有點“不受待見”,只是地鐵和網約車之后的無奈之選。
中國的公交車,真的要被時代拋棄了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2025年的中國公交車,是個什么情況。
01
“嫌棄”的公交車
一位住在燕郊的抖音博主,曾記錄了一次艱苦的上班經歷:早晨7點,他登上前往北京的公交車,結果這輛車用了1小時,只走了1.7公里。他決定下車步行,走到堵車隊伍的最前面,去坐“排頭”那一輛。
結果他看到的,是更讓人窒息的人山人海。
人上不了車,車關不上門。前面的車無法起步,后面的車進不了站,整條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殘酷的現實脅迫著他做下另一個決定:走著去北京。
![]()
為了保證每一次入站的精準停靠,公交車不可能開得快。
數據顯示,中國的公交車時速,全國均值僅為29km/h。
而在高德地圖《2024年度通勤監測報告》中統計的數據顯示,北京有大約58.3%的上班族需要跨區通勤,平均下來,他們每天要在公交車上耗費86分鐘。
即使不是一線城市,像西安、青島這樣的新一線,平均通勤時間也在40分鐘左右。
而這進一步加劇了城市道路的擁堵。
被稱為“中國云計算之父”的?阿里云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長期研究了中國的交通情況后,曾給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并非車輛過多,而是車速過慢。
他說:“例如在北京二環主路,僅需6000輛車低速行駛,就能引發嚴重擁堵。”
而早高峰時公交車的頻繁停靠,讓北京的平均車速,?降到平均只有?23.7km/h,遠低于二環路60-80 km/h的限速設定。
造成慢與堵的原因,還有公交車站設置的不合理。
比如北京的西直門交通樞紐,地下是地鐵2號線、4號線、13號線、北京北站的大換乘站;地面上,是連接著北二環、西二環等多條主干道的上下三層結構立交橋。
可想而知,這類樞紐必然需要配套完善的公交系統。
但見縫插針擠在路邊的公交站臺,以及一輛輛接連停靠的公交車,帶來的是更加嚴重的交通堵塞。
你越著急,車就越慢。
而就在這交錯行駛的轟鳴聲中,每天還有無數人,因為找公交站而迷失在地下的過街通道里。
熟悉此處的人,幽默的將西直門復雜的地形,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
圖注:西直門橋
02
公交車的作用,遠比想象中更大
同樣是以“地鐵+公交”作為公共出行的主力,深圳人的體感比北京人要舒適一些。
根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北上廣深”四座城,在今年三季度的擁堵指數,深圳為1.35,遠低于廣州的2.14和北京的1.78,在全國只能排到第66位。
深圳治堵,這是一個奇跡。
在1979年,深圳特區的實際建成范圍只有2.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只有31.41萬人。
現在的深圳福田CBD,在當時仍是稻田;南山科技園,也還是蛇口公社的?蠔田海灘養殖場。?但隨著更多產業向深圳遷移,在1990-2000年的十年間,深圳人口快速漲超700萬。
在當時,大家出門主要靠公交。高峰時段,深圳的公交車內乘客密度,居然能達到驚人的8人/㎡。
擁擠是因為車少,車少是因為路少。
所以為了盡快結束“出行主要靠擠”的日子,深圳就瘋狂修路。
截至目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深圳的“路網密度”是最高的,達到了每平方公里9.9 km。而同一時期,廣州的路網密度是7.78 km/km2,長三角只有6.1 km/km2。?
但這仍然不夠,因為深圳的城市面積只有1997km2,是廣州的1/3,卻承載了與廣州幾乎相同數量的人口,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口密度超過7000人/km2的城市。
在深圳的核心區,人口密度甚至超過10000人/km2。
![]()
圖注:深圳福田區,深圳人口和道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人多,擁擠,如何解決?那就要讓人快速地“走起來”。
自2004年,深圳用20年時間建設了包括城際線在內的647公里地鐵,車站417座。其中僅2019年,深圳就有16條線路同時在建,總里程數是284公里。
重點來了,深圳地鐵最值得稱贊的,并不是建設速度。而是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與公交系統的配合,直接為公交站臺留好了位置,通過讓公交車轉換成地鐵的“快速接駁車”,實現了地鐵站不堵車。
現在,深圳有441個地鐵站,1公里覆蓋率達97%,很多站都實現了百米內接駁。
比如同樣是一線城市最大的交通樞紐“深圳車公廟站”,在12個出入口周邊,設置了約20個公交車站,有的可以直接通過垂直電梯、空中連廊、地下通道相連。
![]()
圖注:深圳車公廟站的“賽博連廊”
憑著地鐵與公交之間的緊密配合,深圳地鐵承擔了城市運力的58.6%。
而在更大的中國,公交車的角色,絕不僅僅是通勤與接駁這么簡單。
03
向“溫度”進化
中國是一個地形復雜的人口大國。因此在很多地方,公交車才是大多數人出行的主流。而它多樣性的進化,遠超出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
舉個例子,在全國很多地方,默默通行著一種“菜農專線”:河北邯鄲的33路公交車、江西新干的3101路公交車、浙江瑞安的111路公交車…...這些公交出車很早,在早晨6點時,已經運營了好幾班。在車廂的地板上,一眼望去是整齊擺放的蔬菜籃子,乘客間的鄉音此起彼伏。
乘車的菜農們,有一些已年過古稀,頭發花白。但他們卻還要提著自家蔬菜,為生計奔波。
![]()
圖注:浙江瑞安的“111路菜農專線”,
從高樓鎮到瑞安市區需要走80多分鐘,乘車的菜農中,有很多都是老人。
它們能為這次出行付出的成本,大約只有單程1元錢的車費。他們手中的菜,無論占了幾個人的位置,也都不再收錢。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農村居民收入報告》顯示,中國約有2.07億小農,戶均擁有土地不足0.5公頃(約5000平方米)。
因為土地太細碎,如果請專業收菜商去找他們收菜,收滿一車菜常常要走遍幾十個村莊,菜品損失率很難降下來。在缺乏大規模統籌運營的背景下,小菜農的人均年收入甚至不足7000元。
自己進城賣菜,也就成了他們重要的求生手段之一。
但是,這些幫菜農進程賺錢的公交車,自身卻嚴重虧損。
根據去年5月財政部發布的《公益性交通財政補貼績效評估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公交車平均年虧損23萬元。而菜農公交,因為凌晨就要安排員工上班,且蔬菜汁液易腐蝕車廂地板,有著比其他線路更高的運營和維護成本。
可是這樣的公交車,在中國必不可少。
在邯鄲的33路公交車沿線,生活著上萬個菜農家庭。在公交車的幫助下,他們每天支付3元左右的來回車費,就可以直接把菜賣到市場,減少了小規模菜商的中間抽成,利潤能得到大幅提升。
對他們來說,公交車甚至是比菜市場更重要的地方。這些以民生為本的公交車,或許不夠快、不夠舒適。但它承載了無數人的生計與希望。
04
結語
在城市發展的時候,公交車從未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跟上城市變化的節奏,努力提供更適合的服務。
比如低價。
看一個橫向對比。中國的公交車票價,常年保持在1到2元。而對比其他國家:美國和日本的公交票價,折合成人民幣在10-30元之間,韓國是7到12元。
![]()
圖注:韓國的公交車
對美國和日本來說,公交車有相當比例是市場化運營,盈虧平衡是企業生存的基準線。韓國政府雖然對公交車的私營企業管控嚴格,但價格仍降不下來。
但對我們國家來說,公交車是政府主導的善政,便宜便利是民生的基準線。
在不賺錢的情況下,很多城市就算減少公交車的數量,也不會漲票價。
比如溫州,即使將部分公交車的發車時間,從每隔9分鐘一班,延長到了25分鐘,但在低票價上卻堅持普惠。
這背后是我們國家對公交車的三點要求:公益性定位、堅決不漲價、服務有標準。
具體實施起來,就是“三板斧”:
先用多重政策法規組合成的“票價凍結令”,禁止上調基準票價;接著是強制地方財政,填補公交系統虧損;最后,在低票價的基礎上,各地公交系統還要保證準點率和服務到位。
這么一套操作下來,全中國的公交系統就統一步調,成了所有城市居民日常能薅到的大羊毛。
![]()
圖注:北京公交集團在高考期間推出的“高考服務車”
容易被忽視的東西,往往最寶貴。
比如,永遠不變的街邊老建筑、24小時有人接聽的電話、按時抵達的1元錢公交車、它們都是我們平凡、幸福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所以傳統的城市公交車,并非真的被嫌棄、被邊緣化,而是化身成為城市基建中很不惹眼的一部分,默默陪伴著匆忙奔波中的每一個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