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塔尼亞胡在飛往美國的航程中下令對也門發動空襲時,這場原本局限于巴勒斯坦地區的沖突已經演變為一場區域性的代理人戰爭。戰機從以色列基地起飛,穿越沙特領空,直撲也門首都薩那,目標是胡塞武裝的軍事設施和指揮中心。與此同時,特拉維夫上空拉響防空警報,來自也門的導彈被攔截系統成功擊落。
![]()
內塔尼亞胡在前往美國的途中授權軍事行動,這一安排絕非偶然。
一方面,這展示了以色列具備在領導人外訪期間維持高強度軍事行動的能力,彰顯其指揮系統的穩定性和應變效率;
另一方面,也暗示著此次行動可能已與美方進行過必要溝通,或至少不會對以美關系造成重大沖擊。以色列國防部長將行動定性為對胡塞武裝周三無人機襲擊的報復,但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更像是以色列整體戰略布局中的一環,而非單純的戰術反應。
以色列與胡塞武裝的對抗,本質上是以色列與伊朗長期博弈的延伸。胡塞武裝作為伊朗支持的“抵抗之弧”中目前最為活躍的力量,已經成為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必須面對的直接挑戰。
自2023年10月巴以沖突升級以來,以色列的戰略目標逐漸清晰:一方面在加沙地帶持續推進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則尋求系統性削弱伊朗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網絡。這條“抵抗之弧”從黎巴嫩真主黨到敘利亞政府軍,從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到也門的胡塞武裝,構成了一道環繞以色列的戰略包圍圈。而如今,這道包圍圈正在出現裂痕。
![]()
黎巴嫩真主黨在經歷領導人遇刺和軍事壓力后,已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在國內反對派的攻勢下垮臺,領導人流亡海外;伊朗本身則面臨內部動蕩和以色列針對性打擊的雙重壓力。在此背景下,胡塞武裝成為“抵抗之弧”中少數仍保持主動進攻能力的組織。他們不僅持續襲擊與以色列相關的航運目標,還展現出遠程打擊以色列本土的能力。對以色列而言,打破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道的威脅,不僅關乎經濟安全,更關系到打破伊朗戰略包圍的大局。
然而,與胡塞武裝的對抗不同于以色列以往的任何軍事挑戰。也門地形復雜,胡塞武裝經過多年與沙特聯軍的戰斗,積累了豐富的非對稱作戰經驗。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與也門并不接壤,所有軍事行動都需要長距離奔襲或依賴地區盟友的配合。這種遠距離作戰對情報、后勤和外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色列戰機需要穿越沙特領空才能抵達也門,這一事實本身就揭示了地區政治格局的微妙變化——曾經公開敵對的國家之間,可能正在形成某種心照不宣的合作關系。
![]()
胡塞武裝方面,則似乎早已為長期對抗做好準備。他們的戰略邏輯與傳統的國家行為體有所不同: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追求政治象征意義和輿論影響力。即使軍事設施遭到破壞,只要仍能偶爾向以色列發射導彈,就能維持其“抵抗以色列”的形象。這種姿態在阿拉伯世界具有一定的號召力,特別是當其他阿拉伯國家政府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胡塞武裝的強硬立場吸引了一批民眾的同情。
也門內戰背景進一步復雜化了這一沖突格局。胡塞武裝與沙特領導的聯盟曾進行多年戰斗,如今雙方雖未正式停火,但敵對行動已大幅減少。以色列的空襲行動在客觀上可能促使胡塞武裝與沙特之間產生某種默契:沙特不再積極打擊胡塞,而胡塞則將主要矛頭指向以色列。這種微妙的關系變化體現了中東地區聯盟關系的流動性和實用性特征。
![]()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與胡塞武裝的沖突可能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持久戰”。不同于傳統的地面占領戰,這種沖突形態更注重遠程精確打擊、象征性報復和輿論宣傳。胡塞武裝無需戰勝以色列,只需證明自己未被消滅即可獲得政治資本;以色列則難以通過常規軍事手段徹底消除胡塞武裝的威脅,因為該組織已深度融入也門社會結構,并擁有持續獲得外部援助的渠道。
國際社會對此輪沖突的反應呈現分化態勢。美國等西方國家主要關注紅海航運安全,對以色列打擊胡塞武裝的能力持矛盾態度:一方面希望消除對國際航運的威脅,另一方面又擔憂地區沖突進一步升級。周邊阿拉伯國家則陷入兩難:公開支持以色列行動會引發國內民眾不滿,但默許以色列打擊胡塞武裝又符合某些國家削弱伊朗影響力的長期利益。
沖突的長期化對也門平民構成嚴重人道主義威脅。也門經多年內戰,民生基礎設施本就脆弱,新一輪空襲可能進一步加劇人道危機。國際援助組織已呼吁沖突各方保護平民,但在這種遠距離交鋒中,區分軍事目標與民用設施的難度更大,誤傷風險更高。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以色列與胡塞武裝的對抗反映了中東地區權力格局的重塑過程。傳統以國家為中心的安全秩序正在被非國家行為體的崛起所挑戰,地區聯盟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多變。伊朗影響力的消長、沙特等海灣國家的戰略調整、美國區域存在的相對收縮,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不確定性的圖景。
在這場看似遙相對峙的沖突中,技術因素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人機、遠程導彈和防空系統的性能決定著交鋒的規模和強度。胡塞武裝展示出的遠程打擊能力,暗示著非國家武裝團體正在獲得曾經只有國家才能掌握的技術手段,這可能會改變未來沖突的基本模式。
當內塔尼亞胡的專機降落在美國時,也門上空的硝煙尚未散盡。這場從高空下令發起的軍事行動,不僅是一次戰術報復,更是中東地區權力博弈中的一個戰略節點。以色列試圖通過展示其跨越地域限制的打擊能力,向所有潛在對手傳遞明確信號:無論距離多遠,威脅以色列安全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而胡塞武裝則通過迅速的反擊證明,非對稱挑戰者同樣具備讓強大對手感到不安的能力。
這種遠距離交鋒可能成為未來中東沖突的常態:沒有前線與后方之分,沒有明確的勝負標準,有的只是持續的低強度對抗和周期性的升級循環。在這種新型沖突形態下,傳統的戰爭與和平的二元劃分正在失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模糊狀態。各方都在試探對手的底線,計算行動的成本,并在地區格局的變動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隨著巴以沖突進入新階段,以色列對胡塞武裝的打擊可能只是更大規模地區調整的前奏。伊朗如何回應其盟友遭受的打擊,沙特等地區大國如何平衡各方關系,美國又將扮演何種角色,這些問題都將影響未來中東的安全架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沖突不再受地理距離約束時,和平的實現需要更具創造性和包容性的外交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