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老兵銅山遺夢
賈洪國
拜望戰友從楚雄的雙柏驅車出發,前往普洱的鎮沅,說遠,就翻越一座哀牢山,說近,幾百公里呢。鎮沅有我們西藏亞東邊防六團12位少數民族戰友,他們退役回到家鄉無量山和哀牢山高山深谷之間,我們驅車只要翻過了哀牢山,就會很快見到鎮沅戰友了,心里情不自禁還是有點小激動。
![]()
綠汁江像一條被時光遺忘的玉帶,在哀牢山深壑中蜿蜒。我們的車沿著盤山公路盤旋而下,車窗外飄來幾片鳳凰花殘瓣,落在擋風玻璃上,像撒落的舊日歷。李維雄指著遠處霧靄中若隱若現的青灰色建筑群說:"這就是綠汁鎮,當年蘇聯專家和礦工們種下的梧桐,如今都長成參天古木了。"
轉過九曲十八彎,鎮子的全貌豁然鋪展。對岸懸崖上,銹跡斑斑的運輸索道仍在風中搖晃,纜繩摩擦鋼架的咯吱聲,竟與三十年前我巡邏時聽到的界碑風聲有幾分相似。江畔那排蘇式紅磚樓在暮色中沉默,墻皮剝落處露出赭紅色肌理,仿佛老礦工布滿血絲的眼瞼。
綠汁鎮是云南玉溪易門縣的一個小集鎮,這里佇立著塵封歲月的銅山、礦洞、廠房、運輸索道、公路、橋梁、居住區青灰色的房屋。遠遠地,這些景致就像印在大地上的歷史圖片,仍那么清晰,那么逼真。
"當年中蘇專家們就是在這條江邊跳交誼舞的。"李維雄輕叩著工人俱樂部斑駁的墻磚。月光斜斜穿過穹頂的五星浮雕,在回旋樓梯上投下細碎光斑。我們踩過吱呀作響的木地板,恍惚聽見手風琴的旋律從時光深處漫上來——1956年的某個夏夜,穿布拉吉的云南少數民族姑娘旋轉時揚起的裙擺,驚飛了窗外梧桐樹上的夜鶯。
在蘇聯專家樓前,一株三人合抱的鳳凰樹正簌簌落花。二樓一扇百葉窗半敞著,窗臺上積著經年的銅粉,在夕照下泛著幽藍的光。走廊深處傳來空蕩蕩的回響,像是皮靴叩擊水泥地的聲音,又像是當年烏干達總理參觀時,翻譯匆忙追趕的腳步聲。
順著青石板路往江邊走,三家廠吊橋的鋼索在風中吟唱。橋頭石碑上的"1967"字樣被銅銹浸染得模糊不清,鐵板橋面布滿蜂窩狀的蝕孔。我俯身觸摸那些瘡痍,指尖傳來細微震顫——半個世紀前,滿載銅礦石的卡車日以繼夜碾過橋面,震得整條峽谷都在戰栗。
知識豐富的李維雄是個云南通,他告訴我,易門銅礦設計的生產年限為20年,卻堅持生產了43年,直到洞老山空。2003年,易門銅礦因資源枯竭關閉破產。2018年,易門銅礦工業遺產劃歸易門縣,綠汁電影院、綠汁蘇聯專家樓、木奔大橋被認定為易門縣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易門銅礦成功申報為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被評定為AA級景區。
早在漢代就發現這里有銅礦資源。元、明兩朝,易門銅礦有少量開采,清“康乾盛世”形成較大規模采冶。民國前期,易門銅礦沿襲過去“官管民辦”制度,銅礦的采冶基本上控制在私營業主手中。
1938年起,易門銅礦與東川銅礦一起,被云南省主席龍云收歸政府所有,云南省政府以銅礦資源入股,與民國中央政府資源委合作,成立滇北礦業有限公司,以五五分成的方式采礦煉銅,支持抗戰。云南和平解放,易門銅礦由西南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交昆明軍管會工業接管處管轄。
按照中央指示,易門銅礦大探礦戰役在哀牢山打響。1954年,易門銅礦機修廠建設破土動工。接著,一支測量隊分組走進大山、走進綠汁江,開始測量易門縣城到三家廠的公路。
![]()
測量工作完成后,易門縣5600多民工進駐哀牢山,經過一年苦戰,長60多公里的公路修通,投入使用。所以,這里曾經是易門銅礦機關所在地,被譽為滇中古銅小鎮。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恢復和發展中國經濟,我國和蘇聯簽訂了一份貸款協議,由蘇聯以年利1%的優惠條件貸款3億美元給我國,用以償付蘇聯交付給中國的機器設備與器材款。
蘇聯專家組從1954年至1962年,分期分批到易門銅礦指導地質勘探、選廠選址籌建、橋梁設計建設、機修廠設計建設。至此,易門銅礦成為中國八大銅礦之一,成為國防工業建設重要的銅原料基地。
火鳳凰簇擁的綠汁鎮,也有花開更有果夾,綠樹濃蔭的街道行人寥寥。工人俱樂部正面的高坎上,有一個燈光球場,籃球架被拆掉了。球場的正面,是一個簡易舞臺。電影院建成之前,這里是易門銅礦的文化體育中心。舞臺可供放映、演出、開大會。舞臺兩邊的墻上有兩條標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兩根方柱,左邊寫著“大海航行靠舵手”,右邊寫著“萬物生長靠太陽”。舞臺正上方,一個立體雕塑,三面紅旗托著紅五角星,紅五角星下邊寫著“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
導游介紹說,這里的籃球場剛建成時還沒有硬化,更沒有燈光,當年卻非常熱鬧。每天夜晚,工會干部便在廣播里播放《喀秋莎》、《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上》等當時流行的抒情歌曲,愛跳舞的洋專家便會邀請場邊的女職工跳交誼舞。一些青年礦工也會老遠趕來,參加清風明月舞會。青年男女趨之若鶩,不大的場地會被圍得水泄不通,直到工會干部關了廣播,人們才余興未盡地散去。
工人俱樂部右邊的樹蔭下,有兩棟別致的二層小樓,坐南朝北,磚混結構,瓦屋頂,木地板,這便是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誼的歷史見證——蘇聯專家樓。陳列著部分遺物和歷史圖片。
我們三個西藏退伍老兵沿著綠汁鎮漫無目的往前走,滿街都是蘇聯式的建筑,新華書店,百貨商店,職工宿舍樓,這里接待過烏干達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的貴賓樓……山坡上的綠汁公園,石級回廊,懷抱的大樹刺破青天。
順綠汁江逆水而上,三家廠、獅鳳山……幾個重要的礦區都在西岸,隔江就能看見礦工宿舍區一排排的房屋。當時,中央制定的建設方針是“先生產,后生活”,因此,那些礦工宿舍大多數都是簡易房。
易門銅礦這些遺產,原本只是易門人民的記憶,成為“國家工業遺產”后,便成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全民記憶。它記錄了易門銅礦不同階段的重要信息,見證了中國銅礦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是那一階段銅業文化的重要載體。
江風掠過鳳凰木,將1954年的測量圖紙、1960年的生產報表、1976年的電影票根,都吹成漫天花雨。我們知道,當最后一位老礦工的記憶隨風散去,這些銅鑄的歲月終將成為巖石的紋路。但此刻,在綠汁江永不疲倦的吟唱中,新中國工業長子的心跳依然清晰可聞——那是用青春與熱血澆筑的永恒節拍,是民族復興路上最深沉的和聲。
我們感受著易門銅礦的發展歷程,敬佩礦山職工用青春、汗水書寫的時代故事。易門銅礦作為“國家工業遺產”,不僅見證了中國銅礦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反映了新中國現代化礦山的建設圖景,其廣大礦山職工身上體現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情懷是時代的縮影,更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繼承和弘揚好這一“精神遺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