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為董云川,云南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本文節選自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中國特色高校評價體系的內涵與建構研究》專家研討會專家發言,特此分享。
![]()
時光荏苒,象牙塔已然流俗且甘于流俗,而逐漸疏離了大學的使命,師生員工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逐漸被異化為指標、節點或符號式的存在。大學健康發展的核心矛盾“照見”如是。長此以往,大學雖主觀朝向于“高質量發展”,但客觀上未必如愿。既然難得“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校訓)”,也就遑論“成就卓越”了。任何人,但凡沉心進到院校基層,深入教研一線,觸及師生心靈,除非屏蔽五官,否則就不難看到,也很容易感同身受——系統上下,幾乎人人內卷于“KPI”,學府眾生,皆慌忙無比且從不滿足,辛勞不休但缺乏歸屬感。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驚人,所取得的業績舉世矚目。但如若以“高質量發展”作為衡量標準,顯然還存在著許多的隱患和問題,而其中的許多糾結和矛盾都與政出多門、縱橫交錯的評估活動緊密相關。
換言之,高校發展中所呈現出來的許多問題“都是評估惹的禍”。
就評估以及相關的泛評估(申報、評審、評優、排名、評獎等)一系列行為來看,現在關于評估的專題研究存在著角色混亂的問題,一些基層學校、一些教師個體、甚至是那些在校研究生,無論是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直至校級課題,大家都聲稱要“構建”起一個關于XX的評估體系。
首先是立場不對,其次是訴求不清,而且毫無意義。需要反思的是:更多的人應該專心研究怎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去研究一套評估辦法去甄別教育行為的優劣。因此,需要正本清源,以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視角,順應時代的需要,堅持自上而下的改良立場,重新理順評估的內涵并構建起相應的框架。
這樣看來,必須堅持兩大原則:一是要整合。通過重組優化,系統篩查并歸并多頭評估的亂象;二是要簡化。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師生,綜合構成為一個有機體,無論是課程、專業、學科還是學術,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活體存在,永遠處于動態變化及演進過程之中,任何過細、過雜、過多、過于頻繁的評估都會對教育有機體構成兩面性的影響,局部看也許會有促進作用,但置于時間長河當中以后,許多的評估指標都會產生抑制作用。
因此,要充分尊重教育系統運行發展的自組織機制。一言以蔽之,不宜多評,“評是為了不再評”。如此,辦學才會具有活力,持續創新!
本文來自“必記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