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變綠洲不是奇跡,是一代人為了下一代人,在一年又一年的堅守中,讓原本的不可能一點點成為可能。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最近刷到了一個帖子:中國人在沙漠里放了10萬頭黑豬,解決了治沙難題。
![]()
圖源:抖音@金博同學
評論區紛紛感慨:這波真是豬豬立大功了,“豬的渾身都是寶”這句話還是太權威了。
不過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豬真的能治沙嗎?這是不是養殖戶宣傳的噱頭?
事實上,“豬治沙”確實是一種方法,但我國鏖戰沙海的關鍵還是工程治沙、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三種方法,并且因地制宜。
這些治沙方法,是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探索出來的。從庫布其3000畝的草方格到塔克拉瑪干的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合龍,沙漠里沒有奇跡 ,有的只是治沙人把信念種進沙土里的執著。
01
沙漠被“好東西”包圍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新疆中部,總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江蘇、浙江、福建三省面積之和,也和一個德國的面積差不多大。
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在沙漠之中有著無數的沙丘,最大的沙丘高度超過300米,就像一座座聳立在沙漠之中的金字塔。
他們高大聳立、綿延起伏,構成了沙漠中絢爛的風景,但同時也隱含危機。
![]()
圖源:央視網
因為這些看似平靜的沙丘,無時無刻都在移動。
一旦起風,沙漠中的黃沙就會形成沙塵暴,所到之處都將被黃沙吞噬,樓蘭、精絕這些曾輝煌一時的文明古國正是湮沒在了這樣的風沙之中,因此塔克拉瑪干沙漠又有“死亡之海”之稱。
但就是在這樣一片荒蕪之中,卻也蘊藏著無限生機。
塔克拉瑪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周圍居住人口超過1200萬人,這里有著全國六分之一的石油資源,四分之一的天然氣資源。
除此以外,這里也被一些你想也想不到的“好東西”包圍了。
不是常規的海水養殖珍珠玩不起,而是在內陸沙漠養殖更有性價比。
就在去年11月,在新疆巴州且末縣的200萬顆珍珠貝苗試養成功,光澤和形狀可以媲美廣西北海以及國外一些主產區的珍珠。預計今年下半年大家就能買到沙漠牌珍珠了。
![]()
圖源:抖音@兵團日報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江浙滬偏遠地區不包郵。
主打的就是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再說新疆是偏遠地區不包郵試試呢?(哈哈哈哈哈
![]()
也有網友表示沙漠產珍珠不足為奇,畢竟這幾年沙漠種養殖一直在刷新我們的認知。
去年4月,在新疆和田沙漠溫室試種的快速繁育水稻成功了。沒過幾個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養殖的螃蟹也陸續上市了,除此以外海鮮魚、大蝦、三文魚也是應有盡有。
![]()
圖源:抖音@來一碗安利
不過這些種養殖都發生在沙漠的邊緣,也就是本來就是綠洲的地方。
但塔克拉瑪干沙漠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流動沙漠,風一吹,沙丘就“長腿”了,因此防沙固沙極為關鍵。
就拿產珍珠的且末縣來說,它是一個四周都被沙漠包圍的小城市,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縣城逼近,如果不固沙那也終究改變不了會被黃沙吞噬的命運。
十年時間,經過防沙固沙的不懈努力,且末縣鋪設草方格9.37萬畝——相當于8700個標準足球場,曾經的一片沙海早已變成了綠洲。
![]()
圖源:央視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沙漠變綠洲,并不是說要將所有的沙地都消滅,只是防止沙漠的擴大。
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在數萬年前就存在了,它是大自然的產物。正如沒有撒哈拉沙漠那就沒有亞馬遜雨林,沙漠有沙漠存在的意義。
也一如紀錄片《生命奇觀》中所說的那樣:
“荒漠自有它的運轉邏輯,多風少水高溫,不但沒有摧毀生命,反而使它們釋放出難以置信的潛力,把這看似地獄的地方,變成了它們的天堂,生命在億萬年間,在荒漠中演化出了的奇觀,和地球上的其它地方一樣精彩”。
02
難中之難,艱中之艱
盡管沙漠資源豐富,但治理沙漠,與沙漠共生一直是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
四十多年前,一個消息讓無數國人震驚,那就是北京居然被聯合國列為沙漠化邊緣城市。北京、沙漠兩個毫無關聯的詞居然聯系在了一起。
土地沙漠化不斷嚴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斷加劇,沙塵暴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北方城市......
于是,1978年,國家開始在西北、華北、東北建設“三北”防護林,東西橫跨近9000里。
![]()
圖源:bilibili@三維地圖看世界
如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防護帶合龍就是“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道重要里程碑,橫亙在西北、華北、東北的萬里風沙線也變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綠色長城”。
這條“鎖邊“之路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比想象的要復雜很多。
有研究員說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防沙治沙是“難中之難,艱中之艱”,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沙漠氣候干旱。眾所周知,沙漠極度干旱、缺水。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但蒸發量卻能高達3000毫米,整個沙漠就像一座巨型抽水機,在這里,水一瞬間就能被蒸發。
其次是風在沙漠中存在感極強,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一些地區一年能有200多天的時間里都在刮大風,且大部分風力都在3級以上。有時候剛種下去的樹就能被風刮得連根拔起,無影無蹤。
除了風以外,在沙漠之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沙子。但塔克拉瑪干的沙子,就像面粉一樣,過于細碎,細到無處不在、無所不到。
在強風的推動加持下,漫天黃沙,導致沙漠不斷擴張。最夸張的時候,沙丘一夜就能移動幾十米。
![]()
圖源:央視網
以前在沒有機器設備的情況下,都是靠手提肩扛,靠人力把沙子拉出,把要種植的植物運進。
![]()
圖源:bilibili@央視農業
方法也試了很多,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蓋等等,但都治標不治本,過不了多久就會被風沙掩埋殆盡。
直到反復試驗出了有著“中國魔方”之稱的草方格沙障。
它看似質樸,卻發揮著大作用。
這些草方格像棋盤一樣盤在沙丘上方,如排頭兵一般,筑起了一座草墻,減緩著沙丘流動的速度。
![]()
圖源:bilibili@央視網快看
它們由蘆葦、稻草、麥草等編造而成,外面則是用蘆葦做成的草柵欄。有了它們,綠洲周圍的沙子就不容易流動起來了。
![]()
圖源:bilibili@央視網快看
但是,這畢竟只是一種被動的防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草方格會風化,風沙還是會再起。
因此,找到一種更為主動的治沙措施刻不容緩——種植物。
即便沙漠自然環境再惡劣,生命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通過不斷的篩選和試種,梭梭樹、胡楊、沙拐棗等植物在沙漠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它們有著獨特的沙漠生存技巧:抗旱抗堿,在地下它們的根系可以長達十幾米,不僅可以汲取水分,還可以將附近的沙子牢牢固定。
![]()
圖源:bilibili@《生命奇觀》
而原本的草方格,則變成了這些植物生長的搖籃。因為在草方格內部沙與水容易聚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沙丘表面逐漸形成了一層“生物結皮”,原本貧瘠的流沙變成了“肥沃的土地”,植物在草方格內可以更好地生長。
在草方格附近,分布著許多給防護林澆灌的供水管,它們像黑色的毛細血管一樣盤踞在沙丘上,是保障植物生存的關鍵。
![]()
圖源:bilibili@星球研究所
這些供水管連接著水井房,每一棟水井房里都有防護工人長期駐守。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樹木守護著公路和家園,人們則守護著樹木。
03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邊這樣的水井房共有108個,每隔4公里便能看見一個紅頂藍房子。
![]()
圖源:@央視網
風吹日曬,水管老化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因此每天早上,守井人都必須出去檢查、維護水管,看管子有沒有破的,水壓夠不夠能不能上水。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之一。
![]()
圖源:@央視網
駐守在10號水井房的是安國正、宋雯夫妻,他們來到沙漠已經快十年。
雖然守著井水,但他們日常所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水卻需要靠保障車定時運送,因為沙漠地下水含鹽量太高,除了灌溉耐鹽堿植物,什么也干不了。
生活在這里,節約用水是必須學習的第一課。洗臉的水接著洗腳,刷鍋、洗菜的水留下來澆花。
宋雯愛種花,每天看見五顏六色的花心情都會很好,但她不敢種多,因為多了水就不夠用了。
![]()
除了日常工作,在沙漠里每天還要面對的便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來的沙塵暴。宋雯說,每次刮完風,到處都是沙子,連涼席上都是。而且早上剛打掃完,下午又繼續刮風,最惡劣的時候連睡覺都需要戴口罩。
在沙漠里吃穿住時間了總會適應,但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便是遠離人群的孤獨和寂寞。
在沙漠里,空間的大小似乎失去了意義,因為放眼望去,除了黃沙還是黃沙。安國正說剛來的時候一個禮拜都待不住。
因此對他來說,最興奮的就是見到來來往往的游客,他喜歡和游客聊天。他不僅接觸過國內的游客,還有不少外國游客,談起塔里木沙漠公路時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中國人本事太大了,汽車能在沙子里面跑”。
沙漠公路建設時,曾有人預言它終將被風沙掩埋,如今不管風沙再大,公路上都不會有一粒沙子。這離不開沙漠守井人日日夜夜的堅守,同樣也離不開背后的那些科研工作者。
![]()
圖源:@央視網
雷加強,大學畢業以后便奔赴了沙漠,開始了超過四十載與沙為伴的科研生涯。
上世紀90年代時,塔克拉瑪干沙漠發現油氣資源,但開采油氣所需要的人員和物資運輸成了難題,建設一條沙漠公路刻不容緩,也成了全部的希望。
但在這樣大的流動沙漠中建造公路,國內外都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于是雷加強跟著老師們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逆風而行的沙漠公路線路勘探之旅。
他用十幾天的時間幾乎徒步走過了300多公里的沙漠。有時工作太晚,就在帳篷外邊睡覺,夜里的風沙不僅沒有打醒他,甚至讓他變成了一座“兵馬俑”。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奮斗,1995年,塔里木沙漠公路終于建成,但公路安全運行所面臨的隱患也暴露了出來,那就是如何面對風沙的侵蝕。
有一次,為研究沙害防治方案,一直向沙而行的雷家強更是扎根在了沙漠,夜以繼日,甚至一度因在高壓下熬夜工作導致心臟病反復發作。
伴風而行,追沙而為,正是有著這些敢于與黃沙掰手腕的“沙漠人”才讓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個又一個沙漠奇跡。
![]()
圖源:bilibili@星球研究所
新疆且末縣的帕提古麗?亞森,被稱為沙漠中的“黑玫瑰”,她是沙漠變化的親歷者,也是守護者。
![]()
圖源:巴州女聲
她就是且末縣本地人,沙塵暴占據了她童年的大部分記憶,她的童年似乎一直都在“黃昏”中度過。
23歲的時候,她來到且末縣防風治沙站工作,成為當地第一批防沙治沙護林員,一干就是二十年。
治沙種樹很艱苦,經常回不了家,她的午飯就是一壺水、一個馕。帶馕不僅方便而且如果風沙太大了,沙子落在馕里,抖一抖便能接著吃,但在飯菜里就不容易弄出來了。
2015年,且末縣開始鋪設滴灌管,當時條件有限,沒有機械,全靠肩扛手拉滴灌管。
本來在沙漠走路就很不容易,還要負重幾十米的水管爬沙丘更是難上加難。有時候好不容易爬上去了,水管突然掉落,又來下去重新撿起來,后來,她就將水管綁到腰上拉著走。
但這些都不算什么,對帕提古麗來說,最心痛的莫過于看著自己和同事們辛辛苦苦種植的梭梭苗被沙塵暴吹走。有一年春季的時候,沙塵暴非常兇猛,1萬畝梭梭林苗被刮走了一半,導致她們后面連續3年都在補種。
如今,沙漠中的綠色越來越多,沙塵暴也越來越少,各種沙漠經濟也不斷發展,改變著當地村民的生活。
![]()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從一片荒蕪到沙漠“生金”,改變這片土地的從來就不是什么奇跡,是梭梭樹把根扎進鹽堿地三十米深的倔強,是藍房子在風蝕中斑駁成治沙坐標的沉默,是一代人為了下一代人,在一年又一年的堅守中,讓原本的不可能一點點成為可能。
![]()
圖源:bilibili@星球研究所
當風再吹過塔克拉瑪干沙漠,揚起的不再是黃沙,是梭梭新芽破土的細響,是胡楊花開搖曳在枝頭,是綠洲上的稻穗翻涌成海。
參考資料:
1.嗶哩嗶哩星球研究所:沙漠上怎么修路?走進中國最大的沙漠,看“死亡公路”中的公路奇跡。
2.嗶哩嗶哩央視網快看:今天,見證歷史!中國人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圍巾織好了
3.嗶哩嗶哩sunshinechoi:【緯博地理】荒漠化的治理——草方格沙障
4.嗶哩嗶哩準備好了就開麥:百年之約,筑一座新的長城
5.新疆日報:人民日報點贊帕提古麗?亞森
6.中國科學報:40載與沙為伴!他,經歷生死,雖苦猶樂
7.新華每日電訊:3046公里!織這條“圍脖”究竟有多難

每日互動
可以看看你養過的植物嗎?
評論區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