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2025,從《貝爾福宣言》到英法加澳等國陸續承認巴勒斯坦國,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2025年9月21日至22日,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十余國相繼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至此,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57國承認巴勒斯坦國,而安理會五常中唯有美國仍堅持拒絕承認。
![]()
歷史雖然不相信眼淚,但公道自在人心。
一百多年來,從奧斯曼帝國統治到英國殖民,從英國殖民到被迫接受兩國方案,從兩國方案到西方縱容以色列極限欺壓,巴勒斯坦的建國路,一路走來異常艱難。
性急的朋友恨不得明天就解放巴勒斯坦,耿直的朋友覺得以色列就不應該存在,但理性一直告訴我:每一個邪惡和黑暗的歷史,在黎明前總是看起來異常的強大!但歷史的車輪總會碾過這一頁的。
今天,在這個巨大勝利的時刻,我們一起來看看,不是巴勒斯坦不努力,不堅強,不抵抗,而是他們毫無選擇地變成了世界的火藥桶,因為弱而受盡欺凌。
巴以問題的起點:一紙宣言開啟百年爭端
《貝爾福宣言》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當時英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奧斯曼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400年的統治即將瓦解。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柴爾德,表示英國政府贊同“在巴勒斯坦由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當時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只占約7%的人口,英國此舉為延續一個多世紀的巴以沖突埋下了種子。
英國這一宣言背后隱藏著維護其在中東殖民統治的戰略考量。英國企圖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與阿拉伯人相對抗的猶太人居留地,以維護英國在近東的殖民統治。
那時候的英國,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早期猶太人恐怖襲擊的受害者。
![]()
國際社會的早期努力:從分治決議到“兩國方案”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同意在英國結束委任統治后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這標志著“兩國并存”原則首次在法律層面獲得確認。然而,該分治方案存在天然缺陷:占人口三分之一的猶太人獲得56%的土地,且土地更為肥沃;而占多數且世代居住于此的阿拉伯人僅獲得44%的貧瘠土地。
接下來就是阿拉伯國家的抗爭史,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戰爭中占領的領土,并呼吁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后,安理會第338號決議再次重申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的精神。這些決議構成了“兩國方案”堅實的法理基礎。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所言:“巴勒斯坦人民獨立建國是一項權利而非獎勵。”
![]()
巴勒斯坦的建國之路:內外交困 孤立無援
巴勒斯坦建國之難,在于它同時面臨著“地盤”被切割、“家”里不和、“門外”有強大阻力這三重巨大困境。
領土被切割蠶食并不斷碎片化
我們來看1947年來的地圖,站在現在的角度上,一看就可以看出,劃分這個地圖的人,一開始就是準備讓巴以斗到底的。區別是,以色列有強大的外援,所以節節勝利。巴勒斯坦領土逐漸被蠶食,地理上支離破碎,難以構成一個連貫的國家實體。
地理分割帶來的政治分裂
2007年之后,哈巴斯控制了加沙,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完全切割成兩部分,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基本不能自由來往。雙方之間的通行受到以色列嚴格的封鎖和限制,人員流動變得異常困難。
加沙地帶由哈馬斯控制,而約旦河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管理,很難組織起一個統一的、有權威的政府。事實上這種分割給了以色列最好的借口,至今在互聯網上,巴勒斯坦不團結、自己內斗的聲音還不絕于耳。事實上他們早已被以色列物理切割,政治又如何統一?
美以及其盟友造成的巨大阻力
以色列政府明確反對,其重要盟友美國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巴勒斯坦成為正式會員國的申請,為巴勒斯坦建國設置了關鍵外部障礙。
從1988年11月,巴解組織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到2002年,阿拉伯國家逐漸與以色列實現關系正常化;再到2012年,聯合國大會授予巴勒斯坦“非會員觀察員國”地位,實質是對巴勒斯坦自決權和建國權利的再確認。
然而,巴勒斯坦建國之路始終面臨重重障礙。美國對以色列的一再縱容,終于導致了今天的結果。2025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決議,推動對約旦河西岸的“事實吞并”,并進攻加沙城,這種各個擊破的策略,進一步侵蝕了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性。
![]()
近期承認潮:加沙危機成為轉折點
2023年以來,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持續升級,造成6萬多人死亡,加沙人道主義災難達到空前危急的程度。這一慘狀成為國際社會轉向的催化劑。
2025年9月12日,第80屆聯合國大會以142票贊成、10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決議,批準了關于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及實施“兩國方案”的《紐約宣言》。
英國副首相拉米在解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原因時坦言:“承認巴勒斯坦國無法喂飽加沙饑餓的孩子,也不能讓被扣押人員得到釋放,但是它意味著英國支持‘兩國方案’,并且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業的正義性。”
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宣布,法國將在巴勒斯坦設立大使館,但前提是“所有人質得到釋放,并且停火協議達成”。
西方內部分裂:五常中僅剩美國未承認
當前,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美國尚未承認巴勒斯坦國。這一局面凸顯了西方陣營在巴以問題上的深刻分歧。
美國單邊袒護以色列的立場引發了其傳統盟友的信任崩塌。甚至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公開反對英國承認巴勒斯坦國計劃的情況下,英國仍堅持采取了行動。
這場由法國與沙特共同主持的聯合國會議,因美國拒絕出席而凸顯西方內部分裂。
當然,最大的可能是,以色列會變得更瘋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強硬回應稱西岸絕不會存在巴勒斯坦國。以色列的報復行動已經提速——內塔尼亞胡簽署E1定居點擴建協議,威脅吞并西岸。而美國持續的軍援以色列,被聯合國前官員批評為“以色列肆無忌憚的根基”。
![]()
結語:
盡管如此,歷史軌跡清晰可見:從1917年《貝爾福宣言》至今,巴勒斯坦建國之路已走過108年。當年埋下爭端的英國,如今成為G7國家中第一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西方主要國家。
隨著法國在聯合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埃菲爾鐵塔同時投射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國旗時,這象征意義已超越外交辭令。這是對76年巴勒斯坦生存權的遲來背書,更是對美以“否決政治”的集體反抗。
從無人在意巴勒斯坦的存在,到聯合國大會以142票對10票通過“兩國方案”決議,只有美以等十國反對。國際社會的共識已經形成,而美國的選擇使其成為安理會五常中最后的孤立者。
給和我一樣長期關注巴勒斯坦的朋友們:
在當下黑暗中,與其絕望傷心,不如點燃一盞燈,照亮未來的通途。
盡管前路漫長,但100多年都過來了,國際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對巴勒斯坦建國權的共識。保持關注,傳遞真相,便是對遠方受苦受難的人們最溫暖的陪伴。
因為他們一直在發出一個聲音:
不要停止討論巴勒斯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