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第二屆北緯30°科幻電影周在浙江寧波象山如約舉辦。今年,科幻創造營大膽地定下了太空科幻的“命題作文”,這既是對創作者們利用有限資源與時間實踐創意的考驗,也是這個新生孵化平臺對自己出的一道難題——為創作者提供更成體系的制作支持。
![]()
如電影周策展人馬賀亮所說:“選擇太空這個主題,就是想告訴大家,做科幻你始終要面對它最硬核的部分。”硬核的表達,對時代的思考,是科幻電影注定的使命,創造營首席導師、著名導演黃建新告訴青年導演們:“科幻的故事與表達要有時代性,要緊跟時代變化。”
如果說去年的首屆電影周是在務實地醞釀科幻電影產業的新生態,那么第二屆科幻電影周上的階段性成果顯示,種子已經開始落地生根甚至發芽了。科幻電影的制作痛點正如創造營短片佳作《人生不相見》導演趙斌所說:“一到太空主題,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都是需要非常大的挑戰的。”
而電影周與創造營一直在做的就是為有工業制作剛需的科幻電影提供創作的支撐點,并且每一年,都在尋找新的支撐點。“你的科幻電影夢想是有可實現的路徑的,你來這兒就能拍。”馬賀亮給青年電影人一顆“定心丸”。
電影周在嚴肅不失活潑的氣氛中推進,創造營短片終極路演將場地從室內搬到海灘,8部完成度頗高的創造營短片相繼登場,沙灘觀影氣氛輕松,不時的窸窣細雨中觀眾們熱情不減。科幻主題沙龍與兩場電影大師班上討論熱烈,維度大到科幻電影創作的文化內核,小到電影布景制作的技術細節。
象山海灘的微涼秋夜,是實踐后的發聲,也是收獲時刻。整個電影周從前期創造營、中期拍攝到最終的成果展示,共經歷了114天。圍繞科幻電影產業的基礎建設與對青年電影人的支持一直在喧囂之外踏實穩健地持續著。
北緯30°科幻工場的落地將進一步豐富科幻電影產業資源,同時科幻電影周還將與金雞創投等平臺更加緊密連接。“仿佛我們一直沒有離開象山。”正如馬賀亮所感慨的,這片跨越北緯30°的山與海,正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家園。
![]()
山海·太空 象山印象
“中國的太空敘事”主題沙龍
![]()
四位科學與文藝界的頂尖專家,從科學實踐、文化內核與創作方法論等多個視角探討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關注方向。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在演講中為科幻創作提供了立意上的建議:科幻應該將未來科技與人類文明發展路徑相聯系,如果發現先進的地外文明,我們最應該問的是:“你們如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科幻敘事應該匹配更先進的文明狀態,而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科幻作家楊平、導演張小北都中國的太空敘事應該具備自己的獨特氣質。楊平提出,相比于西方太空敘事強調擴張、控制和防御的“高邊疆”(Frontier)理念,中國科幻應該倡導“高家園”,帶著整個文明故土邁向未來。張小北則認為我們正邁向“中國科技的黎明時代”,應當從基于近代屈辱史觀和冷戰思維的敘事走向一種全新的、自信的、面向未來的新型敘事。
編劇楊治學從創作方法論的角度出發,認為科幻電影不必苛求科學計算的精確,關鍵是不去挑戰大眾的嘗試和經驗感知,尋找科學想象和藝術夸張的平衡點。
科幻大師班
“這應該是我整個職業生涯中唯一一次完全不用考慮錢的事兒。”9月18日,北緯30°科幻電影周的科幻大師班上,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在他的代表作《移魂都市》放映后與著名監制、科幻電影工委會會長王紅衛進行了映后對談。
兩人從劇本選擇、項目控制聊到布景的設計、與演員的溝通,對談的話題選擇也體現了科幻電影周一貫的風格——注重給創作者提供支點。
![]()
《移魂都市》是20世紀末好萊塢的一大科幻片佳作,其中不乏詹妮弗·康納利和基弗·薩瑟蘭等明星,影片借鑒了黑色電影敘事結構和風格的同時,也用一系列在當時極其新鮮的科幻創意滋養了其后的科幻電影。
在回顧《移魂都市》的創作開端時,普羅亞斯談及大多數導演都要面對的那個經典的核心問題——拍給自己還是拍給市場。比如杜琪峯的選擇是一部拍給自己,一部拍給老板。
普羅亞斯回憶:“《移魂都市》(1998)的劇本創作用了很多年,這一直是我想做的電影。本來我的第二部電影就應該是它,但當時好萊塢沒人給我投錢。然而在我拍了《烏鴉》(1994)以后——這片子在商業上很成功。突然間所有的片廠都來找你:‘不管你想拍什么,我們都投錢給你。’所以就我就給了他們《移魂都市》的劇本。然后他們就變卦了:‘你還有別的么?’但是我一直在嘗試,跑了幾家片廠而且一直在改劇本,最終促成了這部電影。作為一個編劇,那時是完全自由的,完全不需要考慮錢的事兒,這應該是我整個職業生涯中唯一一次,很奢侈。另外我還覺得《移魂都市》是那類如今的好萊塢再也不會制作的電影,電影產業已經發生了太多改變。”
王紅衛認為普羅亞斯的經驗對青年導演的創作選擇也有很大的啟示:“有一個劇本我們找不到投資怎么辦,因為我沒有辦法證明有這個能力。如果我離開這個故事,先找機會拍一個別人讓你拍的商業電影,可能很多導演會覺得,你不指一條正確的道路,怎么不直接把錢找著,讓我把(想拍的)電影拍完就好了,不用繞彎路。但你會看到這么多好導演都是這么過來的,在中國電影市場當前的環境下,我覺得大家一定要考慮所謂‘曲線救國’的方式。”
未來的爆款預定
創造營終極路演是北緯30°科幻電影周的真正重頭戲。相比于去年的初試啼聲,今年的創作營短片已具備一定規模,我們從中更能管窺如今的青年電影人對科幻題材多樣化的底層哲學與趣味取向。而在榮譽盛典上,最適合發展為類型長片的《無債之人》與《樂土計劃》獲得最多榮譽,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短片推薦人們的鼓勵方向。
《無債之人》
導演:郭宇 主演:徐剛、宋恣毅
獲年度科幻電影項目、年度科幻導演、年度科幻表演三項創造營榮譽
![]()
改編自陳楸帆的小說《無債之人》,講述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年輕女孩,被基因債務纏身,不得不在太空打工還債,然而看似尚未絕望的黯淡現實背后似乎隱藏著巨大秘密……《無債之人》全片氣質簡潔干凈,有經典小成本科幻片《月球》的風采,并且由于采用了雙主角來建構故事,影片的劇作結構更顯精巧和諧。這也是一部典型的立足未來,注目的卻是當下的科幻作品。
![]()
《樂土計劃》
導演:劉曉黎 主演:宋洋、劉以淳
獲年度科幻IP改編劇本、年度科幻表演兩項創造營榮譽
![]()
改編自何夕的小說《人生不相見》,講述指揮官何夕在執行任務時,發現目標是一個全新的智慧文明——而這一真相是二十年前犧牲的搭檔用生命換來的。它將面對攸關一個文明存續的抉擇。導演劉曉黎頗具野心,在短片的小場景中,隱隱可見一部具有中國哲學思考的太空史詩的雛形。
《人生不相見》
導演:趙斌 主演:宋洋、劉以淳
![]()
同樣改編自何夕的小說《人生不相見》,與《樂土計劃》風格迥異。故事講述何夕被AI生命脅迫逼問戀人的坐標,他必須在虛虛實實中磨滅自己的記憶。雖然故事上它更像是原作的延續而非翻拍,但在精神內核上卻與何夕小說(何夕經常將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命名為何夕)中一貫的浪漫想象頗為貼合。
《生命的局部》
導演:孫霄 主演:鄭靈敏
獲年度科幻視覺呈現創造營榮譽
![]()
改編自王侃瑜的小說《火星上的祝融》,以極具自然主義與表現主義的視覺風格,表現一個菌類生命迷戀并寄生在一個人類身上,并最終發現了他身上的秘密。《生命的局部》雖然可以歸類到《異形》的科幻恐怖片之列,但卻用短短篇幅,不靠常規敘事與特效,單用造型藝術與主角的形體表現力,建立了一個兼具詭異美感與真實質感的世界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