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氣轉(zhuǎn)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2025 年 9 月 23 日迎來秋分節(jié)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 180°,晝夜均分各 12 小時,此后北半球晝漸短、夜?jié)u長,秋意漸濃。
秋分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確立的節(jié)氣之一,承載著古人對自然時序的觀察與感悟,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
![]()
一,祭月:
秋分最古老的習俗當屬祭月。《禮記》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早在周朝就有帝王秋分祭月的禮儀,將月亮視為 “陰之宗”,祈求陰陽和諧、國泰民安。古代帝王祭月用羊豬作祭品,在京城西門外筑壇,身著白衣,吹奏塤箎之風。
這一皇家禮儀后來流傳民間,但因秋分日期不固定,常遇不到圓月,遂逐漸將祭月節(jié)移至八月十五中秋。不過民間仍保留著 “男不拜月” 的傳統(tǒng),女子通過焚香拜月祈求容顏姣好,正如宋代《新編醉翁談錄》所記 “貌似嫦娥” 的美好愿景。
![]()
二,送秋牛圖:
送秋牛圖是秋分最富生活氣息的習俗。民間藝人繪制的秋牛圖,以紅紙或黃紙為底,印著全年節(jié)氣和農(nóng)夫耕田圖案,象征豐收希望。被稱為 “秋官” 的說唱藝人帶著秋牛圖走村串戶,即興編唱吉祥歌謠,內(nèi)容多為贊美農(nóng)舍、祝福豐收,如 “秋分到,谷滿倉,家家戶戶笑開顏”。
這種 “說秋” 習俗既傳遞了節(jié)氣知識,又增添了節(jié)日喜慶,反映了農(nóng)耕社會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
三,粘雀子嘴
為防雀鳥啄食莊稼,秋分這天還有 “粘雀子嘴” 的趣俗。農(nóng)家將糯米搓成湯圓,煮熟后用細竹叉扦著置于田邊地坎。
民間認為,麻雀吃了湯圓嘴會被粘住,就不會破壞莊稼了。江南地區(qū)的桂花湯圓尤為應景,糯米粉包裹紅豆沙,煮熟后撒上干桂花,甜香軟糯,既是美食又承載著農(nóng)事智慧。
![]()
四,嘗新:
秋分正值豐收時節(jié),“嘗新” 習俗在各地盛行。《禮記?月令》記載 “農(nóng)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古人以新收獲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品嘗新糧。
湘黔桂等省區(qū)的仡佬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會舉辦 “嘗新節(jié)”,將新米、新玉米等農(nóng)作物擺上祭壇,感謝天地饋贈。如今秋分已成為 “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各地在慶祝豐收時仍保留著嘗新祭祖的傳統(tǒng),讓古老習俗煥發(fā)新生。
![]()
五,釀酒:
“秋釀貴如金”,秋分也是釀酒的好時節(jié)。此時五谷成熟,水質(zhì)清冽,正是釀酒的最佳時機。安徽等地有 “壓足百余日的酒醅于秋分啟窖” 的傳統(tǒng),新酒釀成后,農(nóng)人邀飲共慶,酒香混著桂花香,彌漫在豐收的田野上。
古人認為秋釀的酒最宜收藏,經(jīng)過歲月沉淀,會釀成醇厚甘美的佳釀。
![]()
秋分時節(jié)還有諸多農(nóng)事諺語指導生產(chǎn),“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道出了北方種麥的最佳時機;“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 則通過秋分與秋社的先后預測年景豐歉。
從祭月的莊嚴到送秋牛的歡唱,從粘雀子嘴的童趣到嘗新酒的香甜,秋分習俗無不體現(xiàn)著古人 “天人合一” 的理念。
在這個晝夜均分的節(jié)氣里,人們通過各種儀式感知時序變化,感恩自然饋贈,期盼歲歲豐登。
當我們今天品嘗著新米、遙望著秋月時,依然能觸摸到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感受著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生活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