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筆者近期重看《智慧的追尋》,有讀者發“閱后感言”,總結得很到位;因此引發筆者想起,在這百年不遇的大時代,世界極不安寧,遠方的戰火有蔓延之勢,而我們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環境,能夠看“庭前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在準備應對超強臺風來襲、做好防風措施之后,正好靜下心來看書,細思對中華傳統智慧的追尋。這篇“閱后感言”的部分內容如下(筆者略作“文氣”的修飾)。
![]()
幾點體悟,隨手札記。這本書更像一部創業者的精神自傳。字里行間,我仿佛與您并肩而行,重溫起伏跌宕的心路,讀罷心有戚戚。2011 年,清華百年校慶。幾位校友在珠海發起“清華知行讀書會”,至今正好第15年。除卻節日假日,我們每周一聚,風雨無阻。為何可以堅持如此之久?答案其實樸素。讀書會給自身立下三句“小憲章”——“以書會友,鏈接共享,心靈港灣”。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孤高而不孤僻、開放而有邊界、反思而不內耗,殊為難得。讀書會是這樣一塊自留地,眾人愿意把時間交出。活動不設藩籬,主題可深可淺,形式亦莊亦諧,人人皆為主角;如此原來,由是14年倏然而過,至今弦歌不輟。
《止學》如此好書,竟被我長久遺落;幸得先生大作指引,才補上遲到的必修一課,其中兩段尤覺電光石火。
首先是用勢卷二,有流行語“風口上的豬都會飛”,被眾人奉為暴富捷徑。《止學》提醒我們:與其外逐風口,不如內求本源。知止而后能靜;靜極方能傾聽。把功夫下在修德與煉心之上,靜待青萍之末的細微顫動,便可借勢扶搖,大風起兮云飛揚。
![]()
其次是蹇勢卷七,禍患常生于心,人生常態本是波瀾起伏。困厄當前,不怨不艾不棄,把逆境視作一場獨特的體驗,守順持正,終能履險如夷,安貞致吉。
《論語·述而》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孔子對“完整人格”的四層工夫。“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遠,以“天人合一之道”為終極鵠的。道是總規律、總方向,無道則人生失其準星。“據于德”的“據”如同根據地,須把抽象之道落實在具體德行(仁義禮智信)之上。德是“道”在行為上的抓手,無“德”則道為空談。“依于仁”的“仁”是德之核心,是人與人相處的情感樞紐。“依”是終生不離、念念在茲。無仁,德便失去溫度,只剩下空洞的規則。“游于藝”的“游”是涵泳自如、從容玩味;“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泛指一切文化、審美和技術活動。這一層次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讓人格在審美與實踐的過程中“生活”起來,以藝養心、使生命不枯槁;以藝致用、使仁德有優雅的落地方式。
書中提到儒道互補的理想人格。儒家的“圣人”著眼于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完人”;道家的“真人”著眼于人與自然和社會客觀環境的關系,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追求實現個人精神自由的“完人”。儒道互補、并行不悖,使我們面對人生,不論是順時逆時,皆能達到內心世界的平和,成為兼備圣人與真人特質的“完人”;如孟子所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
總而言之,觀世事之變遷、察世事之緣由,順天、知命、應人,莫若道。開價值之泉源、樹價值之主體,修身、齊家、治平,莫若儒。儒學是安身立命之道。道學是順天應人之道。》
《智慧的追尋》作者是彭泓基道長,“閱后感言”的作者是容慶會長。兩人都是筆者的好朋友。新時代的今天,中國人民現正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儒道結合而成“完人”,壯哉斯言,筆者百分百認同。
中國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我們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文化自信的底氣。回想1919年“五四運動”的覺醒,一度喊出打倒國學、全盤西化、廢棄漢字;那是要把嬰兒和臟水一起倒掉的極端思維。中國百年奮斗的歷史性成就證明,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奮斗、團結和逐夢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動力。本文不長,筆者已征得彭兄和容兄同意發表,因此不忝掃帚自珍,也許值得讀者們品評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