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牡丹亭》的曲詞之美,為世所公認。吳新雷、丁波兩位先生指出,《牡丹亭》的語言特色是融合了“自然真切的語言與個別字句的精工琢磨”,“既自然真切,又婉麗精工,曲詞往往形成詩的意境”[1]。
![]()
《明清傳奇鑒賞辭典》
黃天驥先生也認為,“《牡丹亭》里許多曲文,寫得分外高雅、深邃”,“人物語言如詩,意境氛圍如詩,雅得不能再雅”[2]45。他們都指出《牡丹亭》曲詞具有“詩性”的特點。
詩性語言的曲辭,易造成受眾理解上的困難。清代李漁批評《驚夢》一出中的一些曲詞“字字俱費經營,字字皆欠明爽”,并說這一類曲詞“則恐索解人不易得矣”[3]。受到李漁批評的曲詞中,就有【皂羅袍】曲的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皂羅袍】曲被后世稱為昆曲王國的“國歌”,可見其地位之崇高與重要。此曲中難于索解的曲詞,非止“良辰美景”兩句,緊接其后的“朝飛暮卷,云霞翠軒”,恐怕尚有過之。
“朝飛暮卷”的語典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閣》詩“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朝飛暮卷”與“云霞翠軒”的句法關系如何,就有不同見解了:
有人認為二者是順序的正常語序,只是“飛”后省略了“云”,“卷”后省略了“雨”,“云霞”與“翠軒”之間省略了“映照”或“籠罩”一類的動詞;有人則認為二者是合敘(并提)句法,“朝飛”要系聯下句的“云霞”,“暮卷”要系聯下句的“翠軒”,即“朝飛云霞,暮卷翠軒”。
一、翻譯中的理解困難
中國古典詩歌理解的困難,在翻譯中尤其顯得突出,古代漢語中所允許的語句的省略、語序的錯綜,在翻譯時都必須要還原。反過來說,在翻譯的“還原”過程中,能看到譯者對原文是如何理解的。
首先看英譯的情況。“朝飛暮卷,云霞翠軒”兩句,汪榕培先生譯為:
The clouds at dawn and rain at dusk,
The bowers in the evening rays.[4]
將“朝飛暮卷”理解為“朝云暮雨”,將“云霞翠軒”理解為翠軒籠罩于晚霞之中。
![]()
許淵沖英譯本《牡丹亭》
許淵沖、許明先生譯為:
At dawn on high
Rainbow clouds fly;
At dusk the green
Pavilion is seen.[5]
則是將“云霞”作為“朝飛”的賓語,將“翠軒”作“暮卷”的賓語。
汪譯據“朝飛暮卷”的語典而在“朝”后補“云”,在“暮”后補“雨”,但這樣一來,原句“飛”和“卷”的動態在譯文中卻都消失不見了,動態的景象變成了靜態的畫面。許譯是將“云霞”看作“朝飛”的賓語,將“翠軒”看作“暮卷”的賓語,但將“暮卷翠軒”譯作傍晚時翠軒能夠被看見,則明顯偏離了曲詞原意。
現代漢語的翻譯,如卓連營先生注釋為:“在翠軒中早晨看云霞的飛動,傍晚卷起朱簾欣賞雨景。
![]()
《牡丹亭還魂記匯校》
朝飛暮卷,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詩:‘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翻譯成:“早晨的云霞像要飛入翠軒,到傍晚把朱簾高卷。”[6]這也是按照合敘句法來理解的,并指出“卷”的對象是“簾”而不是“雨”。
由于今人對古人生活器物的隔膜,“卷起朱簾欣賞雨景”的說法并不準確。
二、“垂簾”與“卷簾”
句法上的語序錯綜,固然是句意理解上的一個難點,而“卷”字后所省略的對象又是另一難點,且直接影響到對所寫景色的理解。
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對“簾幕”“卷簾”和“雨”的敘寫,而簾幕懸于何處,何時垂下簾幕,何時卷起簾幕,由于時移世易,今人往往不甚了解。
劉永翔先生細致考論,指出:“古人的簾幕是掛在窗外檐下的。……紙窗和紗窗經不起雨雪的侵襲,需要外施簾幕加以保護。……為了保護窗子,每逢下雨之時便要垂下簾幕。”也論及了“朝飛暮卷”之語典:“由此我們還可舉一反三:斷定王勃《滕王閣詩》的‘珠簾暮卷西山雨’寫的是雨過天青而不是廉纖晚雨,此可與《滕王閣序》‘虹銷雨霽,彩徹區明’之聯互相印證。”[7]
古代沒有玻璃窗,簾幕最大的功能就是發揮保護作用,避免窗上的紙或紗受到損壞。簾幕的這種保護作用,北宋賀鑄《減字浣溪沙》(十五)“笑捻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也揭示得很明白。
當風大、寒冷、夜間,或為營造室內靜謐的氛圍時,古人也往往會垂下簾幕,如唐代白居易《葺池上舊亭》“向暖窗戶開,迎寒簾幕合”,唐代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秉燭千官去,垂簾一室眠”,唐代曹松《夜飲》“席上未知簾幕曉,青娥低語指東方”等句,皆可證。
![]()
《牡丹亭注釋匯評》
至于李清照《如夢令》詞“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她昨夜垂簾,是既因夜眠也因夜雨,次日清晨雨止,侍女就將簾幕卷起來了。
【皂羅袍】曲“朝飛暮卷”中,“卷”字后的賓語一定是“簾”,而不能是“雨”(“雨”是無法被卷起或卷走的),更不能是“翠軒”。
管見所及,早在1984年,程千帆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英華》就對“朝飛暮卷,云霞翠軒”作出了精準解釋:“云霞翠軒:說明上句的‘朝飛暮卷’,意即朝飛的是云霞,暮卷的是翠軒中的珠簾。”[8]
“珠簾暮卷西山雨”,是說晚雨過后卷起珠簾,恰見西山美景。“朝飛暮卷”中的“暮卷”與此并無不同。珠簾卷起時,是晚雨已經停止了,欣賞的是雨后景色,而非雨中景色。
![]()
《牡丹亭》英漢對照本
三、語境中的情景解讀
如果僅從“朝飛暮卷,云霞翠軒”兩句的字面看,可解作:清晨時分,天邊云霞飛動;晚雨過后,翠軒中卷起珠簾,放眼皆是清新美景。句中“朝”與“暮”對舉,含包舉之意,可指一整天,因此,合敘句法中又可能含有互文,還可解作:整個春日的光景如此美好,或見彩霞飛動在天邊,或于翠軒中卷起珠簾,看雨后一片清新。
湯顯祖對王勃詩的化用,激發出了語言更為豐富的意義內涵,顯示出他令人驚嘆的語言熔鑄之功。
杜麗娘游園之時,正是一個春光明媚、鳥喧花放的早上,并沒有下雨,杜家的后花園畢竟不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似乎里面也并沒有“煙波畫船”;“朝飛暮卷”四句并不是杜麗娘眼前所見的實景。
這四句“著意虛寫,烘托渲染,氣氛十足,將境界擴展到園外的廣闊天地,那里的春光更加美好,人們自由地泛湖游春。”[9]杜麗娘由眼前花園的姹紫嫣紅,聯想到園外整個春天的美景,更增強了她內心中的青春覺醒。
黃天驥先生則認為,這四句仍是對花園的聯想,只不過不是空間的拓展,而是時間的延長:“這四句又是從實到虛,寫她們想象到花園的景色,何止在今天如詩如畫,而且,它也在日日夜夜和風風雨雨中,都默默地迷蒙地像造夢一般度過。歲歲年年,暮暮朝朝,景猶如此,人何以堪?”[2]149
![]()
《意趣神色:牡丹亭創作論》
這情景交融的四句曲詞,所表現的杜麗娘心理活動非常豐富。
滿園絢麗的春光,帶給杜麗娘復雜的感受:一方面她為春日光景之美而驚嘆、震撼;另一方面,她又為滿園春色無人欣賞而感慨,“斷井頹垣”中透著無言的落寞,“園林無人游賞,畫棟珠簾朝朝暮暮只與云雨相伴”[10],何等可惜!
“一生愛好是天然”,這個天性喜愛一切美好事物的姑娘不能不聯想到自身,她在閨中過著無聊的生活,不正如斷井頹垣禁閉了這滿園春色嗎?時已暮春,這無邊的春色還能支持多久呢?恐怕轉眼就會落紅成陣了。
“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此情此景,杜麗娘發出這樣的青春悲嘆,就是很自然的了。她感嘆這大好春光被辜負,同時也是深深感嘆自己被辜負的青春年華。
眼前春光越是動人,帶給她的驚喜就越強烈,苦悶也就越強烈。“春”就是杜麗娘,杜麗娘也就是這美麗而易逝的春,觀賞春景的過程中,她的情緒就這樣從眼中的“驚喜”流轉到了心中的“愁悶”。
![]()
《中國戲劇典籍譯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譯與傳播為中心》
江蘇省昆劇院“南昆傳承版”《牡丹亭·游園》,演員唱這四句時,拍板和搭鼓都暫停不響了,更顯得曲韻悠揚婉轉,將觀眾的思緒拉得很遠;直到唱“看”字,拍板和搭鼓才又都再響起來,真是能夠揣摩曲情,善會處理。
四、曲白相生,回歸劇曲
以“選”的形式出現的【皂羅袍】曲,呈現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教材對這支【皂羅袍】曲的處理,有兩點可議之處:
一是標題的處理。教材目錄中寫作“游園(【皂羅袍】)”,正文中則以“游園”為題,下錄“【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曲詞,并注明“題目是編者加的”,“這段曲詞出自第十出《驚夢》”[11]。以“游園”為題,應是借鑒了昆曲演出的折子戲名,《牡丹亭》第十出,折子戲一般名為《游園》或《游園驚夢》。
這里顯示出一種尷尬,即如何給劇曲中的某一支曲子取題目。劇曲不像散曲的小令,可以在曲牌后加題目,如〔越調·天凈沙〕《秋思》(或作《〔越調〕天凈沙·秋思》);也不像散曲的套數,可以在首曲后加題目,如〔南呂·一枝花〕《不伏老》(或作《〔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劇曲中的每一出都是由套曲、賓白和科介共同聯結成的整體,一般的作品選本都是以出為單位來選,幾乎沒有從某一出中僅選一支曲子的情況。
【皂羅袍】曲誠然是《游園》折子戲中重要的曲子,甚至是作為代表的曲子,但并不能涵蓋杜麗娘整個游園的過程,甚至不是杜麗娘游園的全部所見之景。
考慮到教材有其特殊性,如果一定要從《牡丹亭·驚夢》中選出這支【皂羅袍】,筆者以為按照戲曲慣例,標題為《牡丹亭·驚夢【皂羅袍】》即可。
有一種觀點,是將【皂羅袍】處理成散曲小令,在曲牌后加題目,筆者不能贊同,這又涉及到下面要說的第二點可議之處。
![]()
《國家圖書館藏牡丹亭珍本叢刊》
與標題的處理相關聯的另一個可議之處,是如何從劇曲中節選一支曲子。劇曲與散曲的一個很大不同之處,是劇曲的曲詞與賓白、科介密不可分,“曲白相生”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牡丹亭》畢竟是劇曲,不是散曲,而教材在節選中刪去了賓白,實際上是把它處理成了散曲小令。
清代曲家楊恩壽曾論及這支【皂羅袍】曲的“曲白相生”之妙。這支曲前本有“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句賓白,“若不用賓白呼起,則‘原來’二字不見精神”;“賞心樂事誰家院”后有“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一句賓白,“‘結便以錦屏人忒看韶光賤’反詰之筆足之。即景抒情,不見呆相”[12]。
![]()
《昆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
黃天驥先生也指出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句賓白的重要性,它不僅在戲曲表演中具有“叫頭”(叫板)的作用,而且“這一聲嘆息,擲地有聲,感人肺腑。……(杜麗娘)只是愁思澒洞,最后才出人意料的噴發。這喟然長嘆,讓觀眾心魂震撼”[2]147,很能表現出杜麗娘“忽臨春色,驀地動魂,那不百端交集”[13]的情態,它與【皂羅袍】的曲詞緊密聯系,相得益彰,是不能刪掉的。
從文體的角度來說,刪掉賓白,把劇曲處理成散曲小令,無疑是破壞了其本來的文體。
如果教材一定要選這支【皂羅袍】,筆者以為應當連同賓白一起節選,采用如下處理方式似更為穩妥:
![]()
《語言文學》(第三輯),高林廣、陸有富主編,鳳凰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牡丹亭·驚夢【皂羅袍】
湯顯祖
(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參考文獻:
[1] 蔣星煜,齊森華,趙山林主編.明清傳奇鑒賞辭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426-427.
[2] 黃天驥.意趣神色:《牡丹亭》創作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45,149,147.
[3] 杜書瀛譯注.閑情偶寄[M].北京:中華書局, 2014:71.
[4] (明)湯顯祖著;汪榕培譯.牡丹亭:英漢對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0.
[5] (明)湯顯祖著;許淵沖,許明譯.牡丹亭[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50.
[6] 卓連營譯注.牡丹亭選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8,37.
[7] 劉永翔.“簾幕”與“五湖”:讀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詩[EB/OL].(2020-11-16)[2024-09-1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00905
[8] 程千帆主編.中國古代文學英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615.
[9] 章培恒,王國安主編.大學古詩文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1022.
[10] 張燕瑾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專題(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7.
[11] 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 語文 必修 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8.
[12] (清)楊恩壽.詞馀叢話:卷2[G]//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9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256-257.
[13] (明)湯顯祖著;(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李保民點校.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